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认为一般教育学著作以及道德教育著作中所强调的道德教育要促进学生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的说法中,其“他律”和“自律”虽沿用康德的名词,但实质上与康德所说“他律”和“自律”含义并不相同。一般所说的“自律”还属于康德所谓的“他律”,康德所谓的道德的必要条件是“自律”,而“自律”的必要条件则是“自由”,只有是“自由”基础之上的“自律”行为才是道德的,如此的行为才体现得山“德性”的庄严。  相似文献   

2.
发挥美育“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具有“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美育可以美化人的情感,使外在的“他律”(社会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律”(自觉的命令),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作用。“以美引善”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应充分发挥美育“以美储善”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学术道德关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未来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的走向。在现实层面,政府和高校强力的政策规训凸显了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逻辑,对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而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省性为特点的“自律”逻辑建构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从理论上解释了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内隐于心外显于行。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析了两种逻辑在社会环境、个体认知水平、教育者行动以及学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辩证地思考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逻辑。认为强化道德他律,激发道德自律,让自律成为自觉,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天皇政体与规定道德”、“家族社会与活动道德”和“学校教育与知识道德”三个方面研究、探讨了明治维新以来形成的天皇至尚的国家主义政体下的道德教育观与日本国民“他律”人格形成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最终确立的服务于“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学校”三位一体的日本战前国家主义道德教育模式的分析,揭示出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对日本国民人格发展造成的危害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缺乏自主性的“他律”人格。  相似文献   

5.
基础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以完成幼年时期的人格结构发展上从本我发展到整体的自我和超我的层次。任何不能转换为自律的道德的道德他律,都无法达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以往的基础道德教育多停留在说教等他律的浅层次上,严重忽视了在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对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简要勾勒出利益动机是儿童他律的道德向自律的道德转换的依据,以证明基础道德教育中利益动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的缺失,使诚信失去了法律的保障。在高校,要使大学生诚实守信,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治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构建信用时代的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7.
孝是德之本,孝敬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切入点。本文总结了我院渗透新时代特征的孝敬教育的创新实践,认为新时代的孝敬教育具有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产生“道德移情”的动力源;指出孝敬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交叉互动的内化过程,通过激情、明理、励志、导行。实现他律——自律——律他的螺旋式提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应当如何建设党的问题,而加强我党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从严治党,最根本的是要从严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免疫力”;必须重视自律与他律,帮助党员干部增强“自制力”;必须惩治腐败、严格执纪,使党员干部增强“反腐力”。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自主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的发展要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才能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只把他们看作教育对象,而应该引导他们成为自主教育的主人;不能偏重他律,而应该注重自律,使学生内因发热,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以此来突出德育的“自主性”。如开展“给自己下个命令”活动,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缺点,根据自己的发展愿望给自己下个命令。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管理和建设工作,而且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班主任要从杂乱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把班级管理看作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以民主与法制意识管理自己,从“人治”走向“民治”和“法治”,从“他律”走向“自律”。针对当前班主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统”得过多、“放”得过少的现象,本文仅从培养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的角度,探索如何构建“自律班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和建设中,自我约束言行和思想,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比例相当高的一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他律。但在规划人生道路上,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更为重要。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和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一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个人的品德发展过程,是一个“他律”转向“自律”的过程。“他律”是指个体服从他人的道德判断,“自律”是指个体服从自己的道德信念支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果没有个体的自我教育,外界的教育影响就无法通过个体心理内部矛盾起作用,教育就只能成为一种强制性而收效甚微的外在灌输。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助学贷款中诚信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因此,在高等院校,要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治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针对当时封建教育的弊端,基于“性善论”道德哲学观、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消极”道德教育思想。卢梭虽然主张到青春期才进行道德教育,但在青春期以前仍然应当注意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避免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这些主张对现今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学习型班级”建设的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学习型班级”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责无旁贷的新使命,把班级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更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人们所期许的以陶冶人的生命为职分的教育价值。建设“学习型班级”,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在班级目标、个人规划、组织文化、人际关系和骨干队伍等方面制定发展策略,才能完成学习个体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觉”发展,最终实现建设“学习型班级”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片面强调道德灌输、道德教育内容脱离实际、道德教育目标过于空泛和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灌输教育机制和接受机制相结合,把他律机制和自律机制相结合,并建立完善、合理的道德教育考评制度。  相似文献   

18.
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德又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高校的师德建设既要发掘和利用既有的道德资源,更需要直面现实的挑战,加强道德教育,实现观念创新;规范外在约束,实现制度创新;由“他律”到“自律”,实现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湘城小学牢牢抓住德育这一主线,充分整合区域红色教育资源,通过环境建设、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和家校协同等途径,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外显于形”到“内化于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慎独”、“自律和他律”这是一古、一洋两个用语,是我国古代人和十八世纪欧洲人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对它进行分析,吸收其合理的内核,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于指导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仍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