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会议规程与会议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不能不要会议,不能滥开会议,而应把必要为会议开好,开精彩。这就是研究会议的规律,认真制定并执行科学的会议规程,倡导并弘扬切实的会议道德,形成良好的会风,把需要举行的会议都开得非常精彩。  相似文献   

2.
论道德的情境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环境的调节与影响,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主义和谐道德建设,既要完善市场经济.又要加强对道德理想和优秀道德文化的弘扬与倡导。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情境如影随形 ,道德不仅其本身就是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物和表现 ,其发展和变迁也主要借助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人文环境的调节与影响 ,其价值取向与行为产生更受具体情境的直接影响。对道德的情境性予以重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情境中的道德价值 ;有助于促进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形成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更有助于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优化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回报     
道德崇的是奉献,新时期谈道德回报是不是道德的一种倒退?今天在社会上广泛推行“道德银行”载体,加强公民的道德文明建设,这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作者通过对“道德回报”的分析和论述,目的在于回答新时期倡导“道德回报”的必然性,探索公民道德建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实现:假设、悖论与智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类迄今文本伦理思想的对象都是人的“利己心”,具有假设价值论的特征。经验主义在肯定和高扬人的“利己心”的同时,运用假设的方式将道德价值实现引向尊重社会道德规则;德性主义贬斥人的“利己心”,力图以假设的道德本体权威将道德价值实现诉诸于人们的“自警”和“自觉”,由此而构成一种整体性的假设体系,在其指导下,社会道德规则具有虚拟的形式主义倾向,道德价值实现的结果必然出现道德悖论。中国传统儒学本质上是德性主义的义务论,克服其引起普遍化道德悖论的弊端,需要在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相统一的意义上倡导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与标准应当符合社会主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公平”、“合理利己”等不能成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必须强调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更不是责产阶级自由化。一切不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主张和思潮都应摒弃;一切有利于道德建设的理论与主张都应旗帜鲜明地予以彰显。道德建设不能割断传统,好的道德传统(如整体主义)必须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8.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倡导“关怀伦理学”,是继吉利根之后提出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相反的道德命题。“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个体遵从道德规范,听从道德律令,服从道德约束。与此相反,关怀伦理学则强调某种行为选择会有什么反应,即关注该行为是否有助于维系彼此充满关怀的关系。它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之间的心理趋向,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的...  相似文献   

9.
“次道德”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滁州学院学报》2004,6(4):49-50,59
“次道德”肯定了人性的本真态;有助于发挥“次道德”行为者的自律作用;有助于实现道德正义;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使社会公众受益等。允许、引导直至鼓励违背道德或犯法犯罪的人发扬“次道德”精神,是必要的,但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我们面向全体人群提倡的还应当是社会的主流道德。  相似文献   

10.
当现代社会普遍在批评“道德滑坡”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个社会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它的现实实践之间存在很多的相悖。道德标准在变化着,社会很多方面不道德的因素也在影响着个体道德的行为,对于道德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应该辩证地看待今天的道德与不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出场的时代境域和历史意义,准确把握当代高校素质教育的时空维度和历史语境。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素质教育实现路径机制可概括为五个方面:践行立德为先,强化师德为范,创新育人机制,提升实践能力,完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叶琪瑛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23-25,3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提出了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把公民思想道德做为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提出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道德教育是关系全民族素质的重要问题。而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德育课,从其课程体系和内容到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将传统道德教育纳入大学德育教育,是一个有益且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如何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落到实处,需要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教育部印发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思想品德课制定了新的目标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教擘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努力学习《课标》;吃透教材,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搜集、开发、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技巧。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更新观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17.
“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 ,意义重大而深远 ;“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关键是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以道德教育作为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为推进“以德治国”方略的顺利的实施 ,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君子是长期遵守“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因而是品德培养基本目标;仁人是长期遵守无私利人的“至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是品德培养最高目标;圣人则是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的人,是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是道德完人,因而是品德培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论自省     
自省具有双重源头:道德感情——或道德志向——和道德智慧。因此,一个人要做到经常且深刻的自省,一方面,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树立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必须扩充和强大"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欲望、道德感情和道德志向,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  相似文献   

20.
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巳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对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问题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新理念,依法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健全师德规范,加强管理监督,建立有力的奖惩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