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启蒙主体论让百年中国新文学获得了生命根基,也因此延续着自己的精神血脉.<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决意从事文学的奠基之作,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诗学眼光.在鲁迅的主体论思想中,"心声"是一个独具慧心的核心语词."心"(主体)与"声"(文学)的交合,使得鲁迅由文学而主体、由"心声"而"立人"的启蒙思路得以成为可能.尽管鲁迅的文学创作获得了普遍的文学史意义,其后的诗学原理并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稳固的诗学传统与理论谱系.  相似文献   

2.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3.
作为坚定的文化启蒙者和中国白话文小说的开创者,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呐喊》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其译介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鲁迅文学"走出去"及其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力。本文对鲁迅小说集《呐喊》的英译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从文化负载词翻译、隐喻翻译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等方面对其英译研究进行综合述评。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他的启蒙对象的认定大多界定在广大的劳动人民身上,但我们从鲁迅的思想实际、创作实际来看,鲁迅启蒙的对象应该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鲁迅是想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启蒙来引导广大的劳动人民自觉,从而实现人国的理想。鲁迅对启蒙对象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运动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西书译介在西方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其启蒙思想是在译介西方与日本的书籍中逐步完善的,且经历了由思想启蒙向审美启蒙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以《摩罗诗力说》为代表的鲁迅早年文章,既是他启蒙思想的发端,也成为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基础。《摩罗诗力说》呈现出鲁迅早期的宗教观,以"摩罗"精神抵抗统治者的权威,以"反抗之音"挑战"不撄人心",这些宗教内容同时构成了鲁迅早期启蒙思想的重要资源,也是其"立人"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与启蒙形成了某种张力关系,敞露出鲁迅早期思想的紧张和矛盾。  相似文献   

7.
安徒生童话从20世纪初被译介到中国一直到新时期的不断重译和出版,有两个关键的阶段和两住重要译者的推动。周作人在民国初年,“五四”之前首次将安徒生童话译介到中国,他也是第一个用白话文翻译安徒生童话的人,极大地促进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译介,这一过程在“五四”之后达到顶峰,对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建国之后,叶君健的翻译使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一个新时期,使安徒生童话的翻译超越了儿童读物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姜琳琳 《文教资料》2009,(25):59-60
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研究奠定于中国革命时期,在1980年代形成了之后的第二次高潮.1980年代王富仁研究模式取代陈涌模式意味着中国启蒙主义在鲁迅研究界终结了革命文化对鲁迅的权威解释.启蒙主义使用个性主义、人道主义概念来描述鲁迅的反封建思想,回避了鲁迅与中国社会进程的诸多研究课题.1980年代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主要通过<野草>等文本呈现了鲁迅的心灵世界.对鲁迅的"中间物"思想的阐释构成了1980年代鲁迅研究历史的重要环节:鲁迅研究框架由启蒙主义走向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提出了启蒙主义无法包容的价值命题,汪晖、王晓明等研究者通过对鲁迅的阐释揭示了1980年代的认同危机,但现代主义的提问方式无法与鲁迅研究历史形成有力的对话,也无法结合中国社会变动与发展来讨论鲁迅的思想,最终现代主义以对鲁迅的否定和对价值问题的简单解决终结了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早期文学创作,受到外国文学的多方面影响.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关于文学创作中的"模仿"的观点都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也给我们的文学创作指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建国前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在这一时期,肩负着救亡和启蒙重任的国内文学界人士在译介萨特及其存在主义思想时,采取了为我所用的态度,将他视为自己的同路人;在世界两大阵营形成之初,有人开始从阶级论立场出发,对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鲁迅思想研究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个人深刻的人生体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外特别是日本研讨国民性热潮的启示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新启蒙运动时期,在启蒙现代性语境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被启蒙知识分子视为新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从而得到了广泛传播。文章对这一时期萨特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译介者或编者的言论加以考察,以期管窥他们传播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动机和目的。它不仅为国内学者研究萨特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参考资料,也对“西学东渐”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鲁迅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的第一篇反封建礼教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启蒙主义作品。正确地了解这篇小说发表时的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特点,及其在五四前夕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意义,这对于实事求是地评价在《狂人日记》研究中提出的尚有争议的问题,无疑是必要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反封建的战斗中,鲁迅的启蒙主义思想的显著特点,就是从人性解放的要求出发,侧重对于封建意识形态的攻击。鲁迅早在一九○七年前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改良派的斗争中,就已注重为当时革命派所不重视的思想启蒙活动。学习西方文明曾被当作救亡图存之方而受到中国的先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期“个人思想”的缘起及其东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中国最具深度和个性的现代启蒙思想者,其思想与中国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密切相关,而此一类型的转型在与中国文化具有相近性的东亚诸国也同样发生过,甚至可以说,今日东亚社会正是这一转型的结果。那么,思考中国国别问题的鲁迅也就自然具有东亚价值。鲁迅留日时期的"个人思想"建构,缘起于他对"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的焦虑,以西方现代个体生存哲学家为精神资源展开思考,完成了与梁启超等人的"精神告别",这是中国思想朝向现代的奋力一跃。鲁迅这一"个人思想"对于建设富有创新活力的新东亚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中,先后遭到了政治文化语境的误读和后启蒙文化语境的全面抛弃,成为一个渐被遗忘的文化镜像。在新中国早期的历史中,鲁迅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文化符号,这不仅使"鲁迅精神"遭到了删减化处理,而且严重地背离了启蒙思想,使鲁迅仅仅成为一个半张脸的神话。而当代的后启蒙文化语境则对"鲁迅精神"进行了全面拒绝,既表现为世俗文化对鲁迅作为"普通人"的还原,为进一步抛弃鲁迅埋下了伏笔;又表现为消费社会"娱乐至死"的文化功能本能地拒绝鲁迅式的精神深度,这使原本半张脸神话的鲁迅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归根结底,鲁迅问题的症结在于"鲁迅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对立,即"鲁迅精神"绝不是一般意义的知识或学术观点,而是一种指涉现实的精神力量。因而,尽管"鲁迅精神"面临遗忘的文化命运,它却无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以缺席的方式彰显着它的永恒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18.
《滨州学院学报》2018,(1):68-73
"进化"与"启蒙"是理解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线索,而鲁迅的深刻正在于深信进化而又深疑进化,倡导启蒙而又警惕启蒙,达到了五四时代现代性的最高度。《狂人日记》是表现知识分子"二次觉醒"与鲁迅式"辩证的启蒙"精神的典型文本。但在五四以来激进的新文学主潮中,鲁迅式"二次觉醒"并未得到有效继承,对于进化、启蒙与革命自身的反思往往被延宕或清除。新时期开启了新的时代,但对进化与启蒙的崇尚仍是埋藏在新时期内部的一条主线索,从新时期至新世纪,知识分子对于20世纪80年代精英启蒙的反思也是滞后的,《废都》的畅销、误读与批判就是启蒙反思滞后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9.
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性内容,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学术界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由来、分期、评价、现实意义以及鲁迅所塑造的中国国民性的典型形象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鲁迅思想的研究将大有必要。  相似文献   

20.
有着共同成长背景与教育背景的鲁迅与周作人曾一起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他们在新文学创作与新文学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是新文化运动退潮以后,鲁迅认同了左翼倡导的革命暴力,而周作人走向了隐逸的自我园地。我们认为这种思想转向的分歧是必然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启蒙中早已隐性存在着一个乡土的两种言说与个人观点的同质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