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关于赤壁的诗词歌赋吟咏颇多,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词中隐括的故事元素、情绪和史观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吴宇森电影《赤壁》剧本改编的重要精神依据。诗意表达的充分利用提升了影片《赤壁》的表现张力,使古典意味更浓重,并使影片在人物塑造、故事构思、声画效果、主题思想上都得到了更为便捷有力且深刻的阐释,同时也开拓了新时代对于词境活用的新领域和词学接受的新范畴。  相似文献   

2.
三国人物和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也是影视导演们所经常关注的创作题材。2008年放映的《赤壁(上)》和2009年放映的《赤壁(下)》是一件重头戏,这部由吴宇森导演的影片号称华语电影史上空前的大制作,不仅创造了当时华语电影的票房最高峰,同时在口碑上也收获了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的赞誉。本文介绍《赤壁》取得的成就和吴宇森其人其事,从史诗笔法说起,结合文本从人物个性、战争场面、女性视角、人文精神、象征含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史诗笔法在影片中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3.
古人作诗赋词题咏赤壁,亦多歌颂指挥疆场,取得战争胜利的周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相似文献   

4.
自明人张綖论定苏词豪放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即被视为苏轼豪放词之代表,几百年来似很少有人表示怀疑。近年吴世昌先生提出异议。他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只能说是旷达,连慷慨都谈不到,何况豪放”(见吴世昌《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但赞同者寥寥。笔者在考查苏轼及其词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认为吴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本文欲围绕《赤壁怀古》词的写作背景、苏轼的创作心态以及和赤壁词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其它作品的风格、《赤壁怀古》词本身所表现的风格等方面发表拙见,从而证明这首词不能算豪放词。  相似文献   

5.
古人作诗赋词题咏赤壁,亦多歌颂指挥疆场,取得战争胜利的周瑜,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李白的《赤壁歌送别》“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涨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杜牧的《赤壁》一诗是否也在赞美歌颂周瑜呢?有人认为诗人用“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以曹操作为反衬,突出周郎的雄姿英发。这种理解符合杜牧诗作的本意吗?如果我们加以分析,便知谬也。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为宋代怀古词的经典,也是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但赤壁词的传播和出名却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北宋时期,赤壁词的名声并不大,甚至默默无闻,它的传播影响和读者的接受程度也较有限,当时文人的诗话笔记和词话都很少谈到赤壁词。这首词是在北宋末和南宋初才为文人们所重视,特别是南渡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英雄之气和当时文人渴望恢复的文化心态相契合,由此读者重新发掘了它的艺术魅力,其名始振,遂流传天下。  相似文献   

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其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关于词中“赤壁”这个地名,众说不一,至今犹然。宋张耒《明道杂志》:“黄州江南流,在州西,其上流乃谓之东津,其下水谓之下津。去治无百步,有山入江,石崖颇峻峙,土人言:‘此赤壁矶也。’按:周瑜破曹公于赤壁,云陈  相似文献   

9.
程旭东 《现代语文》2013,(12):61-63
宋词十大名篇中,位居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难怪胡仔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10 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4 5岁) ,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苏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爱国词人辛弃疾12 0 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 5岁)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这两首词都是词人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作。在词的题材,写作目的和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通过对比赏析,细细品味就知道了。相同的地方是:一、这两首词都是以怀古为题,抒发自己的胸襟与抱负。《赤壁怀古》作者以赤壁为背景把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至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紧密结…  相似文献   

11.
[定位 ]豪放词的鉴赏 ,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塑造人物的手法 ,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及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风格。[切入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 ,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怀念了哪些古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诗题切入 ,易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词 )2 .这首词和刚学过的《雨霖铃》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辨析婉约词和浪漫词的不同 ,以便作进一步的比较鉴赏 )[探究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 ,可知是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 ,…  相似文献   

12.
提起豪放词,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相似文献   

13.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 ,在同一时期用同一题材写的名作 ,但两者在写景、评论历史人物及表达思想等方面 ,都有一些不同 :其中 ,词写的是雄奇壮丽的景 ,而赋写的是清幽宁静的景 ;词中的公瑾“雄姿英发” ,是胜利的英雄 ,而赋中的曹孟德则是“困于周郎”的失败的英雄 ;词的基调健康昂扬 ,气势磅礴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 ,雄壮豪放 ,而赋则借水、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感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 ,浑沉蕴藉。同一作者 ,在同一时间、地点 ,用同一题材写的两篇作品 ,之…  相似文献   

14.
朱杏枝 《学语文》2008,(6):35-35
黄州城外濒临大江的赤壁矶,只不过一红色的山冈,略无草小,由于遇上了才情超迈、旷绝古今的苏轼,才借助他的《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名扬天下。这是一个江山因才子美文而传的例子。赤壁江月静静的照耀着亘古以来奔腾不息的大江,阅尽了人世的沧桑.或许她最有魅力的瞬间是因为拥有了坡仙清澈洞明的旷达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赤壁遇苏轼也是江山之幸。  相似文献   

15.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是苏轼的千古绝唱。开头写出的是这一名作的上阕后半和下阕前半,这是赤壁词的主体部分。赤壁词的主体部分描绘了一幅历史画卷,即“赤壁之战”的图景。诗人苏轼用“如画”的江山,衬托出赤壁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其中,  相似文献   

16.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又在十月写下了后赤壁赋,从而使他的词文创作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一赤壁(这里姑且不论嘉鱼赤壁还是黄州赤壁),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经过这次大战...  相似文献   

17.
提起豪放词,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18.
毫无疑问,作为诗的别体——被称为“诗余”的词发展到了宋代,已经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唐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发展里程碑的话,那么柳永苏轼就是宋朝婉约和豪放词风发展的珠穆朗玛峰。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柳永和苏轼的扛鼎之作《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鉴赏,希冀通过对两词的比较分析,使读者更好地把握两个词派独特的审美意境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苏轼是开辟豪壮词派的北宋大词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的代表作。此词久负盛名,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愈文豹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语文课本第四册一并入选了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赤壁怀古》。我想,让学生了解、体会婉约、豪放两个词派的词作风格,应是教材编排者的旨意,也应成为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安排教学时,在已学习《雨霖铃》的基础上,以“体会婉约、豪放两个词派的词作风格”为主要教学目标,采用对比赏析的思路,设计了《赤壁怀古》的教学。教学步骤1.播放《雨霖铃》的朗读音像材料。上课伊始,先播放配乐、配像的朗读材料,目的在于:(1)起复习旧课的作用。(2)酿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境”。(3)为下面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