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伦理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伦理视角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考察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否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然而,我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官方主导话语权、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以及忽视对自然关系的处理,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伦理善。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哲学基础与立场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辩证发展观决定的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基本取向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上,全面体现公平与协调发展的理念。这一价值取向要求可持续发展伦理价值的立场实现以下转换:从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分离转向和谐共融、从人与人的对立和不平等转向平等互利、从以经济为目的的单向度追求转向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重新审视那种仅以人为万物尺度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人类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范畴从人与人的关系开始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建立起一种以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溯源我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生态伦理观和泛化于民间的生态伦理实践意识,将为我们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提供丰富而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两型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展示了和谐的精神境界,具有广阔的伦理视野和深刻的伦理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全面发展在现时代的升华。伦理精神主要关涉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为促进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模型,以更好地促使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最高伦理价值是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基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就要坚持公平正义,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本质;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时就要做到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伦理价值核心。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公平正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古代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广泛,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这一宝贵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伦理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以达到内心和谐、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和谐校园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这使得在后工业社会的陌生人社会中对人们的道德实践具有最宽泛影响的公德体系具备了伦理基石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私德规范的盛行和当代社会公德意识的普遍阙如,进一步突出了公德意识成为和谐文化伦理基石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公德意识,有赖于形成共同体观念、公民观念,并通过重整教育和励行法治,以夯实和谐文化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玛阿特是古埃及伦理的基本观念,古埃及和谐观念包含在玛阿特观念之中。本文试从人与神、人与人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人与神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是神的影像、人对神的崇敬及人与神的互惠关系。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利益上的均衡、关爱弱者及对他人生命及尊严的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万物同处玛阿特秩序之中及人类与自然的互惠。然而古时之和谐并非今日之和谐,但二者却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的协调关系发展到一个紧张关系的历史过程,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持续发展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反思传统人与自然的伦理观,强调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和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美是和谐,和谐的终极是人的和谐,和谐的人格依靠教育来培养。教育的美学目的是逻辑分析与历史发展的统一,具有应然与实然两重性。和谐即的谐调,以“关系”为着眼点,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操作对象、人与自我五大关系的和谐中,探讨实现教育美学目的的目标构建。  相似文献   

12.
自人类出现以来 ,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并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演进而变化。环境伦理建构的基础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公正原则 ;合理消费原则 ;生产活动的生化原则。环境伦理的建构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人在进行自己的行为时 ,自觉考虑和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社会、后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实现这几者的和谐互惠共生。环境伦理的建构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其过程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施教者主体与受教育者主体二者的和谐共生是共生伦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部过程中具体的应用与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其生伦理和谐统一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程、目标与共生伦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改娥 《教育与职业》2007,(14):166-168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调节社会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其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伦理,形成既传承传统文化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将为加快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的教育是以人的潜能为发展基础,通过人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非人教育是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价值限定,实现人的工具化的过程。决定人的教育或非人教育主要体现在六大教育关系的处理上:一、潜能与发展关系;二、自我与需要关系;三、个性与共性关系;四、人与才关系;五、情与理关系;六、自律与他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以"人"的伦理教化为目的,初步构建了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诗教理论体系,其中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和谐伦理意味。儒家和谐伦理是儒家诗教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文艺思想观念的审美呈现,其伦理内涵由五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构成:"畅神"、"比德"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温柔敦厚"、"知言养气"以求人与自身的和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教化"、"以礼别异"以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求文与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从伦理意义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这三种和谐,首先离不开公民社会的建构.只有培育中国化的公民社会.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务件,作好基础性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包括要素和谐、内容和谐、关系和谐、过程和谐、方法和谐等。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段玉林 《云南教育》2008,(17):30-32
和谐,是人的发展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问题就是人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人是主观能动的,人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的培养。教育优先发展重在教育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