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叶坚 《视听纵横》2005,(2):90-92
广播剧作为学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与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姐妹艺术一样,都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综合的艺术。它不仅要讲究语言的审美艺术,也要讲究音乐、音响和结构的审美艺术;但是,作为构成广播剧的主要感性材料的学语言,其审美艺术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剧作必须苦心孤诣,进行刻意追求。实践证明,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广播剧,会在学语言美学鉴赏上,取得同样经典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戏剧作为一门剧场艺术的要义在于:戏剧的艺术表现与传播接受都离不开一个审美的"场".从传统的广场剧、舞台剧到现代的广播剧、影视剧乃至网络剧,戏剧审美场的构成固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媒介与符号,体现出不同的审美规则与交流方式,但是其传播交流中的审美"在场"的属性则是相通的,而且正是由于媒介方式的变迁带来了戏剧审美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纯声音的艺术为广播剧作了界定。 声音即涵盖了有声世界里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确切地讲作为纯声音艺术的广播剧而言,则需按听觉艺术的规律--音响语汇来创作剧本、制作节目。简言之,它应该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完全以广播传播媒介来展现听党魁力的一门艺术。 作为音响编辑,就近几年来参与的立体声广播剧的制作,我发现这些剧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为声音空间创造了无限的可塑性,由此使音响设计在听觉艺术中发挥了它的特殊效应。 例如,广播剧《世纪之声》在音响设计上,突出了写意性、抒情性、寓意性、象征性和特写的审美价值。用不…  相似文献   

4.
文学和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过程,文学和艺术的审美形态主要体现在艺术形式审美和道德伦理审美两个层面,出版作为纸面媒介,一方面被动地记录和反映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受益于各种艺术形态的既有影响,是传播和收获者;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选择影响和决定文学艺术的审美取向,所以它又是伯乐和守门人。如果纯文学创作是各种艺术形态的源泉,那么,孕育这个源泉的,往往就是出版这个摇篮。  相似文献   

5.
刘悦 《中国广播》2008,(12):44-46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它是通过对人的听觉刺激,让受众进行艺术体验的审美过程。一部优秀的听觉艺术作品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和节奏鲜明的故事结构,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声音是有效的塑造形象的手段,我们把声音分为四大类,音乐、人物对白、生活中的自然背景音和无声的声音四种,与听众达成共鸣,让听众深刻了解剧情、让人物与听众进行心灵碰撞。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录音师,真正体现其录音技术才华的,莫过于制作广播剧了。因为广播剧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听觉艺术中的综合艺术,它综合了这些艺术于一身:剧本创作(文学创作)、导演艺术、表演艺术、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角色配置,众多艺术的综合配置调度等等。林林总总,都归到一点:录音,都要通过录下的声音体现出来。所以,制作广播剧要求录音师全身心的投入,精心录制每一个环节:台词、音响、表演,务求高质量;音乐务求  相似文献   

7.
广播剧是在剧本的基础上,以演员演播为主体,以广播媒介为载体的一门听觉艺术.广播剧的特征是运用声音手段塑造人物、烘托环境和展现剧情,受众则是在听觉与思想情感的转换中理解剧情,是"线性的想象的艺术".三集广播剧《迎春花开的时候》,自从2015年底以来,陆续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邯郸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并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陆续播出,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热议,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不仅作为主旋律精品,也称得上是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门艺术,节目命名是一种审美形式,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审美教育、审美认识和审美娱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广播剧是适应电台广播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采用戏剧艺术的创作手法,塑造人物,构建情节,演绎主题思想,并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来加强气氛和审美情趣。近年来。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广播剧也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力求与时俱进,寻求新的突破。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广播剧创作,尤其是地方广播媒体的广播剧创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刘洋  张炜  徐水 《新闻爱好者》2010,(5):172-173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文学是一种认识,是社会人生的一门艺术。大学生在选择与确立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广阔的参照系,文学审美就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供大学生欣赏和审美的,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生和社会,由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接受文学艺术带来的美的陶冶。  相似文献   

11.
主持是语言的艺术。要使节目有声有色、富有魅力,节目主持人就必须讲究主持的语言艺术,使主持语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而在进行信息传播交流与沟通时,给受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满足,优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3.
许敏玉 《新闻知识》2012,(10):66-68
广告是商业竞争的产物,但随着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提高,现代广告融合了经济的功利性和艺术的审美性,广告审美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审美发生。由于广告的经济利益性,广告审美和传统审美又具有很大区别,它属于功利性审美范畴,广告受众的审美态度具有一定的非自由性,广告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双重化,广告审美是一种大众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一个写儿童读物的作者,应该考虑到读者的年龄特征,不然,他们写的作品就会没有对象,无论是儿童或成年人都不会需要它。这句话对于儿童广播剧来说,更是一语中的。在儿童广播剧参差不齐、市场疲软的今天,找准儿童广播剧的受众定位日益显出其重要性。一、儿童审美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浅谈广播剧导演如何慎重解析剧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诗畅 《新闻传播》2009,(9):120-120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生活的真实.以个性特色的声音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介绍剧情的发展。广措剧的导滇与电影、话剧、电视剧的导演一样,对剧目起着组织和指挥作用。广播剧的全部工作首先决定于剧本,但是,有了剧本并不等于就有了广播剧。当剧本被采用之后,写在纸上的平面文字只是一个半成品,导演要把平面的文字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将剧本的内容形象再现出来之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才算完成。剧本为一度创作,而导演艺术为二度创作。导演二度创作的第一步就是研究剧本,所以要事先做好剧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广播剧的发展繁荣,在于提高广播剧的剧本创作,剧本是一剧之本,适合任何戏剧艺术,广播剧也在其中。每一个戏剧品种都有自身的、独特的艺术规律,广播剧与其他戏剧艺术的区别是:它是生存在电波里的戏剧,用无形的声音在听众脑海里展开想像的翅膀,是靠听觉来展示它的艺术魅力。因而它肯定和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广播剧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就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曾将广播剧描述为"仅有声音而不见形象的戏剧艺术"。无论广播剧展现的社会舞台多么广阔,生活内容多么丰富,人物关系多么复杂,广播剧都只能通过声音这唯一的媒介来表达。因此,想用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全景式地描摹人物众多、线索纷繁的历史,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创作的艺术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节目的创作是门艺术,主持人自身的艺术气质是这门艺术的内核,不论是哪一类节目,哪一样式的主持人,都不可缺少艺术气质。主持人的艺术气质是什么?是主持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价值和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9.
浅谈广播剧     
(一) 广播剧是电台专门录制的供广播用的戏剧形式。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英国伦敦广播公司播出的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煤矿之中》到现在,广播剧刚刚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新型的、大有发展前景的戏剧艺术。广播剧属戏剧范畴。必须有“戏”,有动感,有立体感,有时间的推移,讲究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即:一切从“听”出发。广播剧可以称得上是纯粹的“听觉艺术”,或者说是“声音艺术”。它借助于无线电波的翅膀,通过语  相似文献   

20.
刘园丁 《中国广播》2007,(11):24-27
2007午,在我国文学艺术创作舞台上掀动人心的一件大事,就是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的评选。这项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评选活动,将一部部感动人心的艺术精品从众多文学艺术作品中选拔出来,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经典载入史册。在这次评选活动中,全国共有17部广播剧获优秀作品奖,13部获入选作品奖。这些作品以感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艺术特点,精良的制作技巧,讴歌了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五个一工程”评选的帷幕已经落下,似评选活动带给我们的思考并术结束。近日,本刊记者刘园丁就广播剧精品的创作,采访了获奖广播剧《你好,我是向菲》的编剧、中央台总编率宣传管理处副处长高坦,《深山信使》的编剧、中央台中国之声副总临阙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