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就茅盾的小说创作是否主题先行,先陈述茅盾在文学理论上关于文艺与生活以及主题与材料之关系的见解和主张,然后列举茅盾《蚀》、《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这些作品的主题各是怎样形成的为例,从中得出茅盾的小说创作并非主题先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3.
茅盾于1938年4月16日创办了半月刊《文艺阵地》并主编了前18期。他的编辑工作使《文艺阵地》成为抗战时期普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全国性文艺刊物之一。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体现了以下编辑特色:以文艺刊物为抗战服务、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把“编者”从幕后推出来与读者、作者沟通,提高刊物的亲和力;创办栏目体现人性化,增强刊物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1938年3月14日,重庆《新民报·血潮》副刊上,以《作为一条消息》为题,刊登了茅盾致该刊主编沈起予的一封信,为即将创刊的《文艺阵地》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和《茅盾全集补遗》,均未收录这封书信,几种茅盾年谱,亦未注意到此信之存在。据此,这封信应该是未被收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艺创作问题,茅盾早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就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一种新形式新精神的文艺,如果没有相对的读者界,则此文艺就会枯萎,不能成为推动时代精神产物。茅盾重视和强调读者重要性的观点,不仅有其理论上的意义,而且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其创作实践上的意义。本文将从接受美学角度对茅盾的创作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七一五”政变后,因种种原因,茅盾脱离了实际的革命斗争转向文艺战线。1933年《文学》创刊后,茅盾又把目光投向文学批评方面。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文艺进行围剿,茅盾从事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极为恶劣,在对作家作品评论时有较多顾忌,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寓政治思想于文学批评之中,同时他还要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压制,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坛风气予以抨击,这都使得茅盾在《文学》上的批评具备了与此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必须以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源泉,真实地再现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从一九一九年四——六月在《学生杂志》上连载第一篇文艺论文《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到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七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外文版〈茅盾选集〉序》,茅盾是一直尊重这一文学创作基本规律,并且从理论上作了深入的探究和阐述.本文不可能对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及创作实践进行全面的论述,仅就他对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一问题略述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8.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贡献,有口皆碑,已成定论。将茅盾与鲁迅、郭沫若齐名,誉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面旗帜”,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探究茅盾文艺思想的发展轨迹时,往往将他一九二七——一九二九年视为“倒退”,所据的理由是,茅盾当时强调“革命文艺”的“第一要务”,是“在这小资产阶级群众中植立了脚跟”。而且其时创作的《蚀》三部曲、短篇集《野蔷薇》等,也专以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尤其是此类青年中的女性为描写的对象。对此,我难以苟同。  相似文献   

9.
《文艺阵地》是茅盾主编的一份综合性文学期刊。除理论的评述和探讨之外,还刊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就其诗歌而言,既有穆木天"建立民族革命史诗"的提出,也有孙毓棠的《谈抗战诗》,同时还有艾青对抗战诗歌的检阅。其代表作品则有力扬的《射虎者及其家属》和臧克家的《泥土的歌》。至于报告文学,当首推骆宾基《东战场别动队》和沈起予的《人性的恢复》。而张天翼的《华威先生》与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堪称《文艺阵地》的短篇"双璧"。茅盾的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则是刊物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作家论,徐志摩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徐志摩论》为基础,着重从阶级定位、思想评判和审美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茅盾评说徐志摩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给予茅盾作家论以一个新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小说月报》到《文学》时期,茅盾的文学批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深究其实却并非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取替,而是积极的扬弃。甘苦自知的亲身创作体验使茅盾对批评家和文学家的关系有了新的体认,在时代的感召下,其批评观念逐步从早期的"为人生的艺术观"转变为现实主义文学观,同时他还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这些因素的融合最终形成和确立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党的一篇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是我党我国制定文艺政策的理论依据.当这篇《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温毛泽东的这一讲话,充分肯定《讲话》的历史功绩,重申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延安文学模式",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它以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为指导思想,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为特点,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强调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确认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这是"延安文学模式"推向全国的标志。"延安文学模式"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典范和优秀成果,对我国当今的社会主义文艺运动方向及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发展路径,依然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正确看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明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独特的理论贡献。否定、贬损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新形势下"要重新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使它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茅盾论冰心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我国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他写过许多作家作品论,涉及作家甚多,冰心是其中之一。文章探讨了茅盾论冰心的原因(条件)、内容及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批评家,其文学批评在内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采。通过梳理茅盾文学批评研究的历程,以发展心理、社会心理、个性心理、内在思维、理论实践五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茅盾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以期进一步推动茅盾文学批评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天籁自然说构建了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原则。虚静和物化说指出创作和构思的诗外功夫,对诗歌意境说及其流派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言意之辩的追问导致庄玄禅之合流,并形成了"意在言外"和以禅说诗的传统。庄子思想对西方哲学、文论影响很大,其以物观物的感应方式与现象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现实题材作品来考察茅盾文学奖的生产机制.论文提出:茅盾苘文学奖与获奖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价值判断关系.一方面受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的制约,现实题材的作品必然会在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在文学场逻辑的作用下,这种比例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和大小必然又受到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场中的位置以及与此位置相匹配的配置的规范和框架.  相似文献   

19.
茅盾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和主编《小说月报》期间,对弱小民族文学大力译介和宣传,并试图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合法化或圣化。本研究借用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对茅盾的文学习性、所处场域关系和采用的圣化方式进行考察,阐释茅盾为何在译介方面如此专注于弱小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