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在人的头脑中,是高级的智力活动,数感是人们对数的感觉,是人们对数的直接感知能力,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知识能力的东西是外显的,比较容易量化,而深层次的数感却越发显得若隐若现、难以捕捉.我们的学生并不缺少必要的数学知识和计算的技能,往往缺少  相似文献   

2.
张晚路 《天津教育》2022,(11):13-15
<正>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学的教育水平也逐渐提高。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较好的数学分析能力以及数字感知能力,因此,数感这一教学内容成了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数感”是教学中重点培养的方向,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数感”这一概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数感”是指学生对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产生一定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从《数学课程标准》的阐述中不难看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并能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映。如伺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数感走向学生,给他们一双“慧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我存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的敏锐感觉,有效的数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如何直面数感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文章从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在交流表达中形成数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睛,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  相似文献   

7.
潘文忠 《考试周刊》2011,(81):78-7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并把它摆在新课程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简单地说,数感就是把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数感的建立关系到学生的数学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数感的意义,把数感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马红芳 《甘肃教育》2011,(10):75-75
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表达和交流,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0.
数感是学生对数学的敏锐感觉,也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2011年版课标对数感的定义是关于数与数理、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的感悟。教师如何以数感培养为课堂隐性目标,巧妙链接课堂教学,助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1.
黄亚娟 《小学生》2013,(5):78-78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面对同一个数学情境,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有些学生苦思冥想,难得结果。这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现象——数感。数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集中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的充分感知,对思维教育的强烈感应,对个性教育的深刻感受。数感,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它熟悉,因为新课标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并且把"数感"摆在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充分表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  相似文献   

12.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借助有效情境、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这三大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感受能力、数学探究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9,(72):84-85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更趋向于对学生数学应用、数学情感、数学思维及数学交流方面能力的培养。数感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数字的领悟,内容包括对数字的认识、运用、理解以及灵活驾驭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学科,提高对小学生数感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良好的感觉及学习兴趣。我国教育部门也高度重视及明确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合国情数学教育方面的要求。小学教师除了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本文分析和探讨了在小学阶段进行数感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数感呢?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那么什么是数感呢?  相似文献   

15.
如果要问:数学有没有味道?肯定有人说没有味道。如果再问:数学美不美?肯定更有人感到茫然,认为似乎数学无美可言。觉得数学没有味道无美可言的人,是不会对数学有情感的。如果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味道有美感,以至于对数学有很深的感情,那么这样的数学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从事数学教学的人自然都希望取得这样的一个极大的成功,因此深入探讨数学之美就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数学之美是确实存在的。数学家普洛克拉斯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庞卡莱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小学基础学科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限于数学知识传授,数学老师开始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纳入教学重要内容,其中数感就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运用,从而形成自主学习态度以及思维感觉,数感关系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是数学基础能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就小学生数感提升策略展开了简单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7.
所谓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活动形成数感,然后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数的理解,使数感得到提升,最后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强化数感,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反思.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感培养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让学生学会思考也是小学数学课堂上较为重要的问题,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人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摆在了10个核心概念的首要位置,可见数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数感该如何丰满起来的呢?本文从联系生活,获得数感的启蒙;创设情境,获得数感的体验;合作学习,获得数感的交流;调查实践,获得数感的强化;估算活动,获得数感的内化;深化运用,获得数感的升华这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