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课程,也是小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必须加强重视,并且正确引导小学生,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这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大有裨益的。主要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进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提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通过评价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4.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面向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较《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课程性质的表述更加清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课程性质定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把"儿童"换成"学生",把"社会生活"换为"生活"。"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王贵 《中小学电教》2009,(1):153-15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课程。但在农村小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质量低下。从"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与督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入生活,重视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核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课程。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9.
理念对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10.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地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  相似文献   

11.
吴盛华 《考试周刊》2015,(2):130-13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李利 《中国教师》2014,(6):91-92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越发重要,那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效呢?本文将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中的"生活因爱更美丽"这一活动主题,探讨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效的有效策略。"生活因爱更美丽"这一教学内容由"关爱无处不在""这是我们的心意"和"随时伸出我的手"等三方面组成,旨在教育学生关爱与帮助弱势群体,从而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因为有了帮助而变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程相比,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内容,并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品社课中关于历史题材的实践教学中,广大教师  相似文献   

14.
放开学生心扉,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促使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生活;精心把握、指导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贯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一定要贴近生活,激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贴近学生,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让品德课堂真正成为育人的舞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措施,得出只有从"立足课堂活动,善待教材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校本资源""注重生活体验,挖掘生活资源"等几方面出发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后"延续",整合教学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编写的,形成系统体系。如第八册  相似文献   

20.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