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其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和社会性发展是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一、注重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剖析课程总目标,"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培养爱心责任心、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使命,而"促进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殊要求.课程总目标直指学生的道德养成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课程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著名的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提出:"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通过评价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重要理念。品德与社会课程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带领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8.
<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低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根据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上活《品德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生命教育处处体现,品德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生命的奥秘、品味生命的美好、享受成长的快乐,最终提升生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卢有林 《辽宁教育》2012,(13):78-79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小学品德学科中地理内容的教学目的是要引导  相似文献   

16.
一 随着教改不断深入,对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题材,引导、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教学只有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文谈了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8.
王贵 《中小学电教》2009,(1):153-15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它承担着培养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而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核心。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李久会 《考试周刊》2009,(12):140-14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品德与社会》的“体验性”特征较之其他学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