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若干人文学科中,比较文学是一个刚兴起的学科,而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形象学主要是研究同一形象在不同国家的衍变,即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嬗变过程。对比不同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可以知晓不同国家对中国思想体系的理解。本文将以《论语》的英译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摄影是一门形象艺术,其画面内容是通过具体可视的形象来表现的,要使形象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内容,传达作的思想感情、思想愿望,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必须注重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着力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强化形象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4.
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研究这些形象怎样被曲解、夸饰和想象,进而探索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及深层文化意蕴。形象学也重视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异族想象的现实功用和影响。形象学萌生于法国,但它能焕发活力,是得益于后殖民主义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等。塑造他者形象,是进行自我确认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千年中外文学表现的一个常数,这一研究领域极其广阔,极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6.
高校辅导员在新媒体微博形象中的形象管理重视程度差异较大、"职业形象"不够清晰、"专家形象"数量极少、"个人形象"缺乏鲜明特征等问题。高校辅导员可以从形象管理意识的觉醒、运用好形象管理中的理想化技术、做好微博内容管理和信息整合,成为"主题信息源"、加强和学生、辅导员同行以及专业人士的互动等四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动漫形象在说明性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动漫形象具有特有的形式语言,动漫形象具有全球语言特性的视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征,通过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教育能使美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形象教育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使教育对象从形象中有所感悟、有所启迪,能够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要正确掌握形象教育的运用方法,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晓芬 《初中生必读》2010,(11):16-16
物象,就是事物在大脑中的具体形象。在记忆时,若是能在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物象,便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佛祖如来始终是作为一个“善”的形象而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相区别而存在的.小说中的如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一个慈善的救世主形象.他具有对“人世”的善,有治世的能,而且还有善用能人的贤,不仅有贤主所具有的仁德,还有明君所具有的治世之能.通过对这个形象的分析,可以窥视到中华民族对明主贤君的选择心理.  相似文献   

12.
"音乐形象"是音乐表达的载体,准确感受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才能准确理解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内涵。而且,在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感受其音乐形象,更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和愿望,从而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国际与国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存在巨大的落差.国家形象的落差不仅仅影响着国际国内公众对中国的态度,还影响到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正常交往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缩小国家形象落差是塑造当代和谐美好中国形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其他众多原因,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充斥着歪曲变形的中国形象,这些作品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格等。我们在面对这些扭曲的中国形象时,认识其不合理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本文采用形象学的方法对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加以分析,以揭示其不合理性及其当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越发意识到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教科书作为重要的文化工具,在国家形象建构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外对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做了诸多实证研究。本文根据识别、筛选、合格和纳入系统筛选了55篇代表性文献,采用文本分析法将文献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分为三个部分,力求揭示教科书建构国家形象的基本维度。国家形象建构的意识基础体现在历史叙事、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关系中;国家形象的框架结构包含时空逻辑与二元秩序;国家形象的实践策略包含神话建设、多重叙述与话语修饰。这些发现,能为我国教科书的国家形象建构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人的思维及社会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说语言能展示人的内心世界的话,那么语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可以通过人的形象而体现出来,即,语言与形象是不可分割的。本文节选了一些影视作品中的精彩台词,分析了言语行为与语用形象的关系,以此阐明言语行为的语用形象对于英语教师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和语言的零度和偏离原则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偏离问题。由于制约译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在译文中出现偏离原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文章以翻译汉语古诗词为例,对译者产生形象偏离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缩小偏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毛一生足迹踏遍了59个国家,其域外题材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她在作品里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具有极高的跨文化研究的价值。文章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出发,分析和探讨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并对这些形象进行探源,同时对这些形象言说自我和他者的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9.
于晶 《教育科学》2012,28(2):27-30
师生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对师生关系的讨论。本文以教师外表形象这一概念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教师形象魅力的在师生关系建立中的作用,使教师从中获得一定的教育启示。并且借助形象设计技能,为教师更好地完善自身形象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纯视觉感受方面去探讨如何在电视教学片中运用视觉语言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的问题。把经常出现在电视教学片中的视觉形象分为构图形象、教师形象、布景、图片形象、色彩形象、文字形象、动画形象,并分别加以论述,提出了电视教学片总体形象——屏幕形象的概念。从视觉心理学、构图学、色彩心理学、电视艺术、电影艺术等学科中寻找有关理论,从它与电视教学的衔接处发现突破口,将上述有益的理论运用到电视教学片中,增强电视教学片的视觉语言表达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