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一生铸成一部小说,几经变改书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最后定名《石头记》。由于历史原因,书稿仅整理出八十回清本,就“问世传奇”了。七年后(1761),曹雪芹应已完成了他的《石头记》全部书稿,由于突如其来的灾祸,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末除夕,这颗文星陨落了。一个完全的《石头记》真本也没流传下来。30多年后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突然冒出了由宫廷武英殿活字印制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此即由程伟元、高鹗搜访多年,获得残稿,编缀成的“全璧”,改《石头记》名为《红楼梦》,次年,程、高之流对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文大肆阉割篡改达2万多字。至《石头记》神韵风貌,文采风流尽失。使这件真假合一,盗名欺世的假《红楼梦》冒充珍品,风靡天下200多年。周汝昌先生与家兄周祜昌二人满怀一腔义愤和热情,发愿终生校辑一部接近曹雪芹原来文字的《石头记》(《红楼梦》),这就是《石头记会真》的契机与发端。二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历尽难言的艰苦,宏愿欲尝,《石头记会真》即将梓印,周祜昌先生不幸抱恨阖然长逝。红学资深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其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石头记会真》书稿的核订。本文作者侯廷臻同志应出版社特邀承担了《石头记会真》书稿全部审核校勘工作,经逐字反复审核,耗去了5年的心血,终于使第一部接近曹雪芹真本原貌的本子《石头记》,奉献给世人。全书共lO卷,800多万字:8000余页,即将由海燕出版社推出,就教于普天下热爱《石头记》者。  相似文献   

2.
真、假声脱节是在我们学习歌唱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真、假声脱节使歌唱声音变得“虚实不匀,明暗不和”,音色极不统一,歌声缺乏表现力。真、假声脱节现象成为声乐学习的一大障碍,也是歌者进行演唱的大忌。下面就如何纠正真、假声脱节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与同行交流。真、假声脱节现象在男女声中都容易出现,但是女声比男声的表现更为明显,也更普遍。常常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真声比率过多。只能在自然声区用真声唱歌,到小字二组或者开始就唱不上去了,要不就只会用全假声唱歌。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出现“一实一虚,一粗一细,一真一假”的断…  相似文献   

3.
周一贯 《小学语文》2007,(12):21-23
《红楼梦》中有一句“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历史演进到信息时代的全新一页时,我们却发现已经生活在一个“真作假时假还真”的网络世界里了。网络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与现实隔离的虚拟世界,却让我们因此回到了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状态。没有面具,没有外衣,没有了人情世故、身份等第、清规戒律等种种人为的桎梏和压力,在那里人可以活得真实自然,游走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里,释放出本我的激情,畅快淋漓地转移了现实的许多压抑束缚和尴尬。  相似文献   

4.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红楼梦》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法。这是小说通过爱情描写政治,掩盖作品倾向,规避文字狱的需要。这一特色表现于小说的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描写之中,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一书,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而“梦”就是实现“真假”二字的关键所在。基于此观点,文章从时空建构(时空转换的分节点、时空建构的框架、“真假”叙事的艺术策略)、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性格的凸显、补充、反驳)、主旨立意三个方面,具体论述《红楼梦》中“梦”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义悖论是无论假设其真还是假设其假都不能成立的命题 ,就此意义而言 ,可称之为“不真不假命题”。除了具有悖论性质的“不真不假命题” ,还存在着具有半悖论性质的“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对于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 ,应该采取与对不真不假命题同样的态度。语言层次论能消除不真不假命题那样的语义悖论 ,同样也能消除不真命题和不假命题那样的半语义悖论  相似文献   

7.
一、考纲要求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二、基础知识1.判断“p且q”形式复合命题真假:“一假必假”.判断“p或q”形式复合命题真假:“一真必真”.判断“非p”形式复合命题真假:“真假相对”.2.p(?)q表示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小学教学中“假对话现象”和关于真假对话的议论,着重分析真“对话”在哪里,假“对话”何以发生,所谓“假对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关于真假“对话”的议论中折射出教育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9.
判断话语或言语的“真”与“假”有两条标准:一是依据客观事实;二是说写者意欲表达的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英语语法中的主谓一致、否定和时态所展示的不一致。主谓的不一致表现在谓语动词的数与结构的不一致和与意义的不一致;否定的“真”与“假”包含了否定的转移、形式的否定与意义的肯定以及结构的肯定与意义的否定;时态的讨论含盖了一般现在时表过去和将来时间,一般过去时表现在和将来时间以及SINCE从句、“假”主动态和“假”被动态等。  相似文献   

10.
(一)在很多时候,明中叶至清初的‘“真假”观念是就“虚”、‘实”而言。张无咎曾说“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牺游记》幻极矣,鬼而不人,第可资齿牙,不可动肝肺。住国志从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①”;金圣叹的《吟啸主人(平虏传;序》中有这么一段:“传成,或曰:风闻得真假参半乎?予日:苟有补于世道人心者,即微讹何妨;有坏于人心世道者,虽真亦置”;凌蒙初的《拍案惊奇序》亦云:“其事之真与饰,名之实与赝,各参半”…·这些都是把“真”视为“真有其事”的具体真实,与之相对的“假”自然也就是指作者的艺术虚…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一生铸成一部小说,几经变改书名,到清乾隆十九年(1754),最后定名<石头记>.由于历史原因,书稿仅整理出八十回清本,就"问世传奇"了.七年后(1761),曹雪芹应已完成了他的<石头记>全部书稿,由于突如其来的灾祸,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末除夕,这颗文星陨落了.一个完全的<石头记>真本也没流传下来.30多年后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突然冒出了由宫廷武英殿活字印制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此即由程伟元、高鹗搜访多年,获得残稿,编缀成的"全璧",改<石头记>名为<红楼梦>,次年,程、高之流对曹雪芹前八十回原文大肆阉割篡改达2万多字.至<石头记>神韵风貌,文采风流尽失.使这件真假合一,盗名欺世的假<红楼梦>冒充珍品,风靡天下200多年.周汝昌先生与家兄周祜昌二人满怀一腔义愤和热情,发愿终生校辑一部接近曹雪芹原来文字的<石头记>(<红楼梦>),这就是<石头记会真>的契机与发端.二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历尽难言的艰苦,宏愿欲尝,<石头记会真>即将梓印,周祜昌先生不幸抱恨阖然长逝.红学资深大师周汝昌先生在其女儿周伦苓的协助下最后完成了<石头记会真>书稿的核订.本文作者侯廷臻同志应出版社特邀承担了<石头记会真>书稿全部审核校勘工作,经逐字反复审核,耗去了5年的心血,终于使第一部接近曹雪芹真本原貌的本子<石头记>,奉献给世人.全书共10卷,800多万字,8000余页,即将由海燕出版社推出,就教于普天下热爱<石头记>者.  相似文献   

12.
《不真空论》中的“真”有“真实”之“真”与“真假”之“真”两重含义.本论运用中道思维方法,以缘起性空为判断标准,通过对“有”与“真有”、“无”与“真无”以及二者关系的真假判断,揭示般若学“六家七宗”解空的偏而不即,阐明般若空义;但本论强调主体在经验世界中体证真俗不二、由俗转真,留有玄学“物我玄同”的思想印迹,同时暗含了对经验世界的肯定,这也就意味僧肇将中观学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一定程度转换为肯定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贾雨村并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只在前四回和第一百零三、零四回以及结尾,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出现在作品当中。但这个人物却时隐时现在幕后活动,不仅是个“国贼”“禄蠹”的典型,而且关系到作者立意、全书主线,“真”与“假”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脂批,贾化,“假话,妙。”时飞,“实非,妙。”出  相似文献   

14.
作为风格独具的学者,克罗齐特别擅长运用精准而富有表现力的概念表达其历史哲学思想,而差异辩证法是理解克罗齐进行概念区分时最重要的方法。克罗齐对真历史和假历史的区分,就是差异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克罗齐在对假历史的主张和观点进行逐一反驳和批判(即病理学分析)之后,把假历史作为真历史的必由阶段和必经之路纳入真历史的行程之中。由此可见,克罗齐对假历史的病理学分析,其目的从来不是要消灭它们,而是提醒研究者关注它们的存在,并把它们作为真历史的永远可以纳入其精神发展的消极或辩证阶段,并最终实现真假历史的辩证统一。而这也正是克罗齐关于真假历史论述的精彩和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四回护官符道:“贾不假”,并谓系“俗谚口碑”.既如此说,贾家应是有来历的.七十年前,胡适先生考证道:“书中的贾府和甄府都只是曹雪芹家的影子”,“贾宝玉即是曹雪芹”“贾政即是曹(兆页)”,“贾母就是曹母”,这些论断,为搞清贾家的来历作出了贡献.奈其不知曹雪芹是“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在愚公之谷的葫芦庙“试遣愚衷”(引文着重号为引者加.后同)及巧借佛家三谛“从空入假观”,为己之笔法,即从空入贾:“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故抓住的事实极其有限,说服力亦不够大.以后六十年,虽然不断有新材料发现,但“贾不假”的研究却无重大进展.俞平伯先生把《红楼梦》比作“梦魔”,说是“越研究便越觉胡涂”,临终时竟遗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致使许多人对《石》评(“统以脂批称之”是错误的)产生怀疑,则认程甲本为《红楼梦》真本.悲哉!红学.“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看来竟成真理了.老实说,吾并不赞成“自叙传”说.但搞清“贾不假”这个“俗谚口碑”的虚实,却很有必要:这与迷信“自叙传”说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为此,下面将着重对贾家三代主要人物进行一些历史的(原型)探索,以  相似文献   

16.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17.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中的"巧书"难以道明,真假莫能分辨。本文从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中的奇巧故事出发,通过对比"宝玉寻茗玉"与《聊斋志异》中"王子服寻婴宁"的同类桥段,串联分析二者的异同点,论证《红楼梦》中"巧书"不落窠臼的独特意味;进而深度挖掘《红楼梦》的人物映衬、意象叙事、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及其对于贾宝玉的形塑作用。由此以期对红学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8.
“真”与“假”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对反映事物属性的矛盾概念,使用时无需多加思索,张口即来:真话、真情、真品、货真价实、假话、假发、假证……但当我们要用英语来表达上述意思的时候,麻烦就来了。“真”、“假”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似乎是true与false,但“真迹画”却是agenuine,而不是a ture painting;“假话”是a lie/lies,一般不会说false words。可见,英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里有两句尽人皆知的名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两句话很容易懂,又很不易懂。要用地道的北京话来形容它:“真够绕脖子的!”它既像顺口溜,又像绕口令,又四不像。《红楼梦》是由茫茫大士、空空道人一僧一道识辨出来的,所以谈论《红楼梦》...  相似文献   

20.
虚拟语气是表示与事实相反或几乎相反的语气,其由表层结构决定的语音表达式为假层意义,由深层结构决定的语义表达式为真层意义。英语虚拟语气的“真”与“假”主要存在于副词从句和名词从句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