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去世已经八年了,每当想起父亲,就会想起他下象棋的情景。我的老家在陇东农村,那里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下象棋。从我记事起,农闲时节,父亲的几个棋友就经常来我家下棋,他们一边下还一边敲击着俘虏的棋子,怡然自得。我在旁边观战,但不明就里。村里棋风很盛,有几个棋摊,每天都围着好多人,父亲也常常去棋摊下棋,有时吃饭的时候到了,母亲就让我去叫父亲,这时父亲必定要把一盘棋下完才走。我当时觉得下棋很神气,也想学,但父亲从来不敢我,他说小孩子不要学这些,好好学习功课。直到上忉中,我发现班匕不少㈣学都会下棋,便决心要学会。于是就去找我的一个堂侄学棋,他虽然比我小几岁,但还是不肯被我,我就给他摆好棋子,他这才跟我下,一开始,我总是输,但一周以届,我就赢了他,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了。  相似文献   

2.
父亲     
象棋这玩意儿,我在上小学前就接触到了。一天晚上,母亲让我去叫父亲回家,当我来到父亲单位(严格讲只能算作坊,做饼的),看到父亲正和一位老叔在面板前下象棋,旁边还围着  相似文献   

3.
第三节全国象棋冠军公开课由世界冠军、特级大师“玉面神佛”蒋川于2月21日晚8点登场亮相。“今年春节期间疫情的突如其来,也让我陷人了思考。在这个时候我能够做些什么?我们象棋能做些什么?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最好展现,看到全国象棋冠军公开课的时候,我有了答案。”蒋川特大肯定地说道。“我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通过直播讲棋,来减少大家出门的频率。象棋能做的就是多举办网络赛事,通过网络下棋来丰富棋迷的文娱生活。这个时期,中国象棋协会率先做出反应,号召我们这些象棋冠军,推出棋心聚力全国象棋冠军公开课,这个行为就让大家看到了我们象棋人、象棋行业的凝聚力,为象棋点赞!为中国象棋协会点赞!”  相似文献   

4.
下围棋有让子,下象棋有让先、让马、让双马,直至让车。说起象 棋让九子(让五兵双仕双相),你大概不会相信,一方总共只有16枚 棋子,如何让得。 1999年12月1日在广州日报新印务中心,由“象棋第一人”许 银I;旧围棋棋圣聂卫平演绎了一场别开生 面的“互让九子”的超级对话,即同时下一盘 象棋和一盘围棋。这 种前无古人的精彩表 演吸引了上千棋迷前 来观看,而两位巨星 自始至终的对白也颇 耐人寻味。 聂卫平:开玩笑!你以为我的 象棋水平就那么差?我告诉你,世 界上谁也让不动我双马,让九子就 更甭提了。 许银川:围棋聂…  相似文献   

5.
蹭象棋摊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公园凉亭,常有人聚集一堆下象棋,其乐融融。我外出逛街,除了上书店外,就是蹭象棋摊了。  相似文献   

6.
很早的时候,殷广顺就有一个梦想:晋级国家象棋大师,如今已经快到耳顺之年了,梦想仍然没有丢。殷广顺1954年3月20日出生,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童年和少年连棋子都没有摸过。18岁那年进入北京一家齿轮厂当上了铣工,当时正值文革,文化生活少得可怜,电影院里经常上演的就是那八个早被人们看腻了的样板戏。比较而言,打扑克、下象棋就是比较有趣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7.
姚枫 《围棋天地》2005,(12):68-68
当年我们这些复员兵被分配到北京市科委下属单位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下围棋,都下象棋。只有一个叫晓东的在文革时期下过,水平大概有业余1段,他自称是单位的“棋圣”。他和我们下都是让6子,没到中盘我们就全死光了。我真是搞不懂,围棋怎么会是这样呢?象棋你别说让我车马炮,就是让我一个马也别想赢我。围棋真是太玄妙了,后来大家发现围棋更有意思就不下象棋了。棋圣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8.
棋迷父子     
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象棋,总觉得在小小的棋盘上排兵布阵、运筹帷幄,就恍惚置身于千军万马的沙场,军旗猎猎,战鼓铿锵,而我就是那位目光坚定、手执长剑的将军,威风至极。但真正学会下象棋,却是在读中专的一个暑假里,而和父亲对弈却是一年以后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大家选我当这个业余象棋协会的会长,我真不知是该高兴还是该抱怨。我知道这个会长不好当,要不大伙也不会选我。不过既然大家看得起我,那我就一定得干出个样来,谁让咱喜欢象棋呢! 眼下棋坛的形势,对我们来说十分严峻!虽然围棋迷人口不足象棋十分之一,但由于近几年在日本和韩国这两个经济强国的扶持下,向咱们象棋发起了挑战,而且似乎还想取代象棋中国第一大棋的地位。国内象棋的处境不妙,国外象棋的扩张计划也是坎坎坷坷,几年来下象棋的老外并不见多,国际象棋的地位依然坚不可摧。面对国内外的双重打压,象棋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相似文献   

10.
赢来的健康     
春节过后,父亲突然迷上了下象棋,可小区附近没有棋摊可供他一试身手,他便想到了在网上和人家一分高下,经常在QQ的游戏大厅里找人对弈. 父亲的象棋水平一般,而网上又藏龙卧虎,所以他经常成为对方的手下败将.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下棋就是一个“乐”,不管是输是赢,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父亲一贯好胜心很强,输了棋心里就相当不痛快.如果再有一两个赢棋的人发帖子嘲讽他是“臭棋篓子”,父亲就更是气得不行. 父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大好,本来指望下下棋修练一下心境,如果再这样又是着急又是生气下去,他的健康肯定会出问题.母亲劝了两次,让父亲别再下棋了,可他完全听不下去,无奈之下,母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劝劝父亲,免得他因为下棋气坏了身体.  相似文献   

11.
和外孙对弈     
平时只要有空闲,我就会和十岁的外孙摆上棋子杀一盘.所摆的棋子除了军棋、跳棋外,主要是象棋和围棋. 因为我从小就爱上了中国象棋,这自然是我的强项.而外孙并不深谙此道,所以每当我和他下象棋时,即使我让他先走两步,甚至让他一马,也不是我的对手.不过,若是和他下起围棋来,我却不得不甘拜下风.尽管我也晓得围棋的走法,但和6岁就获得少年段位称号的外孙对弈起来,那就非常吃力了.有时即便费上九牛二虎之力,也很难战胜他.  相似文献   

12.
我祖籍广东番 禺,1938年生于广 州,那年正是日本侵 华,广州沦陷。家里 姊弟五人,我排行老 三,全家就靠父母做 一点陶瓷、小百货之 类的小生意维持生 活。七八岁时受广州 市象棋环境的影响, 父亲教我们兄弟三 个下象棋,可能因为 我对象棋有特别的 感情,我的棋要比哥 哥弟弟好一点。大约 在我十一二岁的时 候,全国解放,广州 城里设立了许多文 化站,我就常到文化站看大人们下棋,这一段时间我的棋力长进很快。因姐姐在岭南文化宫(后改为文化公园)工作,我常去玩,记得1951年在文化宫举行的岭南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举办象棋擂…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武昌)之一的汉阳下象棋的人又多了起来。尤其是夏日的晚上,在大街小巷的路灯下,到处可以听到“我抽你的车!”,“找吃你的马!”或者异常兴奋的“将!”的呼叫声,紧接着,“啪!”地一响,是棋子重重地拍在棋桌(大多数就是竹床)上,对方的棋子被吃掉了。  相似文献   

14.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看父亲和邻居叔叔下象棋。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亲如兄弟。每当他们下棋时,我都会搬一个小凳子坐在边上,全神贯注地看着。开始时,他们都很客气,谦让着让对方先走。叔叔说:“红不占先, 黑棋先行。”父亲说:“大不欺小,还是你先走。”我在旁边看着感到纳闷,心想:谁先走不一样?不就是玩玩吗?他  相似文献   

15.
象棋与宁州     
中国的象棋,最初是“金铜成形”的象形立体棋子。这种棋子就是在工业发达的今天,铸造起来也会很麻烦,在古代就更不容易。因此,古时候棋艺多流传  相似文献   

16.
轻松地带     
桃李满天下小红是棋协主席的亲戚,不会下象棋,却想教象棋。棋校校长安排小红到学校代课,专教象棋基础,要求不高,只要能让学员认识32个棋子即可。过了一段时间,主席见到校长,询问小红教课的情况, 校长赞道:"小红老师虽然只教象棋基础,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成果不小,到现在已经桃李满天下了。"主席一听,非常高兴,又问校长怎样知道小红的学生的。校长回答道: "参加象棋比赛的棋手里面,大声喊叫车(che)马炮的那些人,都是她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1975年,武汉保成路,小学刚毕业的彭时佳和同学下完象棋回家的时候,被街边棋摊上的一种棋吸引了,这种棋居然一次吃对方的棋子能吃一大把,提吃对手棋子的时候,黑的白的,捧在手上简直就是享受啊……  相似文献   

18.
象棋这个东西也许就是一种缘分.是的,一种缘分.——题记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象棋的时候,才五岁.那时候,父亲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不让我出去乱闯祸,于是就在2元超市买了一副象棋.五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象棋,就被这个智力游戏给迷住了.我记得当时学习象棋走法其实用了三天就学会了,而那个蹩马腿的走法就花了我两天.  相似文献   

19.
象棋记忆     
不知不觉间接触象棋已经十年了,一路走来,象棋给过我胜利的喜悦,也给过我失败的苦闷,不过我心中对象棋还是非常感激的,尤其是那些象棋的记忆对于我来说称之为财富毫不为过…… 还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象棋的时候才上小学五年级,当时班里的一个小伙伴粗略地给我讲了棋子的走法,我们就胡乱对弈起来.第一次下棋的我对象棋竟然有种莫名的熟悉,虽然那天我被杀得丢盔卸甲,但是心里仍然很开心,很多年后,我对那天溃败后的兴奋给出了解释——归宿.  相似文献   

20.
象棋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创造之一,历史悠久。同其它项目一样,今天的象棋,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变和形成的过程。这里,我想谈谈象棋子的演变。 最初的象棋子是立体“金铜成形”的。八世纪时的“宝应象棋”就是这一种。所谓“宝应象棋”,其实,早在宝应(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2年)以前就已流传了。只是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