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建忠 《武当》2005,(6):18-19
陈鑫在论太极拳本质时论到,"开合虚实为太极,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足见"互为其根"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拳虽小技,皆本太极之理,阴阳、虚实、互为其根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对此,笔者从自身练功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互为其根运动性质的认识。一、互为其根是阴阳平衡运动的关系或性质何为互为其根?首先,它是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就如同离开了左就无从谈右,离开了前就无从谈后……。反之亦然;其次,两者之间的属性在变换中互换,即阴转为阳,阳  相似文献   

2.
王志远 《武当》2005,(4):19-22
"变易物体之位置,或动体进行之方向曰动。保存或维持其固有之位置或方向曰静"。动有机而静有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太极拳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互为其根,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古书云:"静属阴,动属阳。世上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偏阴偏阳为之疾,一阴一阳谓之道。"即是说,动静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动  相似文献   

3.
足区:《黄帝内经》指出:“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生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阳气起于五趾之里。”“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说明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始部位,是阴阳经脉气血会合联络的重要部位,与经络气血阴阳关系密切,十二经脉的脉气散布,以足为根,以足为本。足部是人体经络循行与腧穴分布最为集中的部位之一,正经六条在足上,一只足有38个腧穴,原穴是原气驻留地,其中太白、  相似文献   

4.
裴根 《武当》2006,(6):16-16
太极拳既适合老弱病残者演练强身健体,又适合青年演练技击攻防实战。本文主要是讨论太极拳的“演练技击”。太极拳是阴阳结合,刚柔相济,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动中有静, 弧形运动,潜换内劲,螺旋缠绕,一开一合,虚实分明,一蓄一发,动静上下,内外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体生理学和保健学角度出发,阐释太极拳运动对身体系统的按摩作用。太极拳的螺旋缠绕运动,能对全身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程度的牵拉、拧挤和压摩。这是一种自我按摩,能够舒活经络,通畅气血和调整阴阳平衡,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人体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相似文献   

6.
刘定龙 《钓鱼》2008,(13):18-19
五、打结方法和强力 1.线与线的连接 (1)图一是一种比较好的打结方法,但是打这种结有一定难度。 打结步骤:1.将两根线头搭接在一起,先将一根线在另一根线上绕四圈,拉回线头,穿过两线之间:2.按步骤1的方法,把另一根线头缠绕四圈;3.两根线头对穿在中间的线孔里,两端拉紧。  相似文献   

7.
胡光锋 《精武》2006,(2):23-25
五势者,大、顺、拗、小、败。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济,按之有阴阳,行之似波浪,其变化无穷。五势变化合于五行,五行相生相克顺乎自然,合乎阴阳,亦合于人体之变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内属五脏,外属五官。如心属火,心动勇气生;肝属木,肝动火焰冲;脾属木,  相似文献   

8.
一、概略太极拳以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的伸缩旋转动作,极为符合中医经络学说的原则。陈鑫《太极论》曰:”打拳须明缠丝劲,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不明拳。”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各随各经络运行。”拳谚讲:“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充分说明太极拳”缠绕运动”使气血畅通流转贯注于四梢,舒畅经络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阴阳学说给我们一把打开习练太极拳大门的钥匙。《太极拳论》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虚实这一矛盾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的套路里,只要动,阴阳虚实立现。所谓“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要处处分清虚实,其奥妙需要习练太极拳者去感知,去体悟。  相似文献   

10.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11.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08,(10):15-17
太极剑术之道,幽微深远,以拳为宗,法出于拳,拳里有剑,拳成剑法成。剑在天灵,其根于心,意冥玄化,思接千载,驰骋纵横。皆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法天者,轻如云魄一缕,圆似月魂沉坠,耀似霹雳闪电。法地者,静穆若崇山雄峙,浩乎若沧溟无际,缠绵若青山逶迤。法道者,阴阳为体,乾坤分司,虚实为本;动静为用,动静浑然,相与因果;  相似文献   

13.
马杰 《武当》2010,(11):6-8
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在宇宙间的一功事物中,都存在着两大对立面,称为“阴阳”。把存在的金水木火土五种物质,认为是世界万物的起源。从而说明阴阳是对立统一之法则,五行是生克变化之规律。古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在儿下年历史实践中一直被作为研究自然科学、中医学说、生理变化,以及拳术攻防、  相似文献   

14.
王志远 《武当》2009,(12):13-15
太极剑术之道,幽微深远,以拳为宗,法出于拳,拳里有剑,拳成剑法成。剑在天灵,其根于心,意冥玄化,思接千载,驰骋纵横。皆须法天、法地、法道、法自然。法天者,轻如云魄一缕,圆似月魂沉坠,耀似霹雳闪电。法地者,静穆若崇山雄峙,浩乎若沧溟无际,缠绵若青山逶迤。法道者,阴阳为体,乾坤分司,虚实为本,动静为用,动静浑然,相与因果;顺逆为性,顺昌逆亡,守成中庸;  相似文献   

15.
击拳道     
刘焕军 《武当》2005,(11):36-37
武术之道在于阴阳辩证。所谓“道”,则是衡量一切运动学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基本法则。道合乃为一气,混元之二五为尊。二是阴阳,五是五行。由此能衍生出养生、健身、防身、表演、技击及竞技竞赛等。这里主要说的是技击之道。  相似文献   

16.
1陈杨二式之相同点 1.1哲理同源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源出自《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取其含意为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而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用来说明宇宙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原理的模式图。陈式太极拳是依据中国古代“太极”理论创编的,从其内在哲理上实为“把握阴阳”、“动静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至本始”。  相似文献   

17.
潘双喜 《精武》2005,(9):28-29
武当洪拳为内家拳法,技击时善用见缝插针、四两拔千斤之法。劲力以缠丝螺旋、斜行抖劲为主。缠丝螺旋为阴柔圆活,缠丝划圆,劲走螺旋,划解对方的来势并进击其要害处。斜行抖劲为阳刚脆快,劲走斜解,斜挫其要害,击敌于刹那。两者阴阳互换、刚柔并济。  相似文献   

18.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20.
<正>太极拳以太极和阴阳为核心思想。万物都是动静结合,阴阳结合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讲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静中产生阴、阳,动到了一定程度会变成静,静极又复动,说明这"极"就是动静间的界限。而在太极拳的运动中,动静本身没有绝对明显的界限:你看他在某处动作稍有停顿,但实际上连绵不断;你看他没有止息,但实际做每一个动作时都在静观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