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3.
我们追踪采访的连续报道《朱总理亲切拥抱无臂青年黄阳光》荣获了广西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广西残疾人新闻奖。有的同志问我其中奥妙何在,这里谈一些体会。能否找准“新闻眼”关系作品的成败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按照罗丹的观点,就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此前,曾经有不少记者采访过黄阳光,有的记者采访后,认为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就搁笔了。也有一家媒体在报纸上刊登了通讯及照片,但没有在社会上产生多大反响。我认真阅读和分析了这篇报道,认为…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女儿从报纸上的一篇文章里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颁发证书,把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便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您在五十年代采访过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给我讲讲这个人类祖先化石是怎么发现的?” 为了满足女儿的求知欲,我回忆起当年采写《访中国猿人(现改称为北京猿人)的故乡》一文的经过: 那是1954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举行北京猿人头盖骨发现25周年纪念活动之后,我同另一位同志乘车从北京城里出发,越过芦沟桥,穿过良乡和房山县境,行驶三个多小时到了背山面水的周口店。初到周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有不少记者写不出既生动又有深度的新闻呢?除思想水平、采访作风的原因外,就是写作技巧差,苦于缺乏表达能力。主要是缺少点文学修养,需要有点“文艺细胞”。有的记者往往是理不屈,词早穷了,写来写去就是那几句话。我发现,搞报纸工作的人,除副刊编辑和常写报告文学、通讯的记者外,多数记者文笔不活,这几乎是记者的“职业病”了。我自己当了十几年记者,就深深患了这种病,常常苦恼,不得解脱。这种“职业病”在报人写给报  相似文献   

6.
求真务实写好稿报纸是传播新闻的一种载体,而新闻必须真实。因此,各家报纸都采取严格措施,力争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无误,杜绝虚假。尽管如此,新闻报道的失实现象在各家报纸中仍时有发生。我在农村基层采访时,有位农民听说我是记者,很不客气地对我说:“现在的记者...  相似文献   

7.
遍觅文魂天涯步张我常常有一种担心,担心报纸上今后真正的新闻会越来越少,担心报纸上的稿件是记者采访的越来越少。有时拿着报纸看看,恨明显地可以看出,不少的文章都是从“发布会”上来的。常常要求记者、编辑“深入基层”采访,可惜,“深入基层”现在好像是一个很不...  相似文献   

8.
我同港澳进步报纸的记者有过多次接触。他们的采访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港澳报社派来内地采访的记者大多每报只有一、二名。他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只要有向港澳报道价值的新闻,不论是体育的、工业的、农业的、科教的、政文的,他们都积极采写,及时发稿。去年第四届全运会比赛期间,港澳报纸登载本报特派记者的稿件和图片,每天占大半版;文字稿四篇以上,照片两三张。文字稿包括消息、特写、通讯、花絮等,品种多样。今年6月广州举办国际足球邀请赛期间,香港文汇报前来采访的两名记者平均每天发稿八九篇(包括图片)。  相似文献   

9.
赵:中国媒体10年来有些什么样的发展变化? 李:最近几年我很少接受记者采访。这次之所以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是因为我觉得《广州日报》是份有公信力的报纸。另外, 在采访前你先问我,可以不可以录  相似文献   

10.
从客观上讲,任何一家报社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来稿来信全登在报纸上。一方面,一张报纸,有要闻版和综合版,上面所刊登的消息、通讯,都要编辑根据当前宣传报道中心和宣传报道要求,把记者、通讯员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写来的稿件进行认真筛选,进而加工编写而成。另一方面,由于要闻版和综合版受到版面的限制,这就有个按照版面的需要进行选稿、编稿和组版的问题。从主观上讲,首先是跟着报纸跑,内容不新鲜。其次是采访  相似文献   

11.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12.
我翻译的罗兰·巴尔特《中国行日记》一书(署名:怀宇),前不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没过几天,就有读书类报纸编辑通过电话采访我,就这本书的方方面面提了一些问题。由于是突然接受采访,没有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3.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15.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16.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17.
查正军 《视听界》2004,(5):77-77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乡镇和单位对电视记者情有独钟,而对广播记者爱搭不理,导致不少广播记者不愿单独外出采访,或是跟在电视记者后面跑点“现成新闻”。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只要坚持“四个结合”,县级广播采访同样会受到被采访单位的重视。一是与报刊投稿相结合。针对广播新闻写作与报刊,尤其是报纸有很多相同之处的特点,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尽量站在全国、全省、全市的高度多挖本地的独家新闻。在按照广播要求写好广播稿的同时,只要有价值的,能投稿报纸的,就把广播稿按报纸要求改成报纸新闻。比如,1999年10月,我去县海涂公司  相似文献   

18.
风貌通讯具有多方面的写作特点。在人称的使用上,它也是颇有特色的。我们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风貌通讯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记者往往都以“我”亲自出现在通讯之中,叙述“我”在某一地方的采访活动,以一个目击者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表现方法运用得当,读来能令人感到亲切自  相似文献   

19.
1988年,我开始从事专职新闻工作,至今7年了.党委机关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办好党报很不容易.为了加快对党报的认识,我从积累入手,分类积累了党报的消息、通讯、言论等资料,借个拐棍走路.这几年和报社的记者都熟了,借送稿和记者来采访的机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不少信息,知道报纸最需要什么.尔后有针对性地去抓新闻,这就提高了命中率.摘录社论要点,一个论点就是一个新角度,抓得准就上得快.所以这几年比较清楚报纸的发稿动态,对党报有了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0.
即兴采访有其独特的特点,是记者在被采访者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即兴提问。本文简单分析了即兴采访的基本要求,并且针对报纸新闻中即兴采访技巧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