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人生价值1.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泰戈尔说:人应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人生是一本书,一本写给自己,也写给别人看的书。人生又是一次旅行,  相似文献   

2.
有人曾问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您和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他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哲学家巧变语序作答,可谓生动犀利,言简意赅,不同凡响。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写了一首诗《有的人》,开头这样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只把“活”与“死”的语序变换了一下,就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凌驾于人民头上的,灵魂腐朽,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甘做人民牛马的,精神永存,虽死犹生。近代大草书家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曾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可那时…  相似文献   

3.
刚进中学的第一天傍晚,我和好友慧英打开水经过初三教室,听见一个极富磁性的男中音正在抑扬顿挫地讲课。我俩异口同声地说:“真好听!”我们停下来靠在窗户下面偷听着这天籁之音:“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好奇心使我们踮起双脚想看个究竟,刚探出头,就看见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瞪向我们,吓得我们仓皇而逃。那双眼睛很大,很可怕。  相似文献   

4.
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蛐他已经死蛐有的人死了蛐他还活着”。这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有的人》教  相似文献   

5.
奉献之歌──记省优秀教师、沂源县实验中学副校长曹常瑞张会生,王焕昌,李振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活着而死了的,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死了还活着的是因为他在社会上,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美好印象。曹常瑞呵,你就是一个死了...  相似文献   

6.
1.思想渐渐开满了奇异的花朵诗人臧克家有句话说得很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死了,还活着”式的人物,虽然他自己未必愿意充当这样的人物标本,可毕竟由不得他了,死者没有发言权,只有苟活者在此喋喋不休。  相似文献   

7.
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厚度。”品味着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又想起了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8.
感悟生命     
有一位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咀嚼这读来矛盾而内蕴深刻的诗句,把生命的含义,穿透在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9.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当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中的名句,如今诗人已经仙逝,我们就把这句诗作为悼念诗人的挽歌,并在此选读两首小诗,以示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经典回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  相似文献   

12.
刘金生 《湖南教育》2002,(22):44-44
一、通过诵读品味诗的词句之妙。诗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妙,都能从诵读中感悟出来。所以,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例如《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前后两句的音调显然不一样。通过诵读,可以深入体会前一句的蔑视口气和后一句的豪迈感情。在“死”、“活”前都有停顿,就突出了两者性质的截然不同。“死”和“活”都是应该重读的,用来突出其表达效果。二、通过诵读理解诗的结构特点。诗歌的感染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13.
王德明 《师道》2015,(4):17-18
人生是短暂的,但每个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与他的生命长度并不能完全同步。诗云: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可他的名字比人死得更快。我深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心想事成的人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人生中与美丽风景有约,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都有不曾错过的美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预设,也可以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但人生的精彩只能来自于生成。我们从生到死都只是一次性消  相似文献   

14.
“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正是对一位受人尊敬的军需处长的真实写照。甚至连自称是“不流一点泪,不动一点情”的我都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震撼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有这样几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人。诗人臧克家将“活”与“死”放在一起进行鲜明的对比,又将它们集中于同一个人身上,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含义深刻隽永,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此例属于对比和矛盾两种修辞格的兼用。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凡是读过中学的中国人,都对著名诗人臧兜家的这首《有的人》记忆深刻。这位诗坛元老曾以活到120岁自励,不料却在2004年元宵节驾鹤西征,享年99岁。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     
角度之一:“活”与“死”的含义理解。诗人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先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画出徒有躯壳者,只是行尸走肉的可卑、可鄙的丑行: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对虽死犹生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热情歌颂、接着摆出了两种人对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这里诗人无情鞭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正因为如此,人民对这两种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两种人的人生价值也大相径庭。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角度采用赏析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破题:“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接着提问,这些人怎么样?指名一学生朗诵诗的第一节。然后教师再次发问:为什么诗人说“活”着的“死”了,“死”了的还“活”着?针对“死”、“活”二字。引导学生赏析。  相似文献   

18.
王需 《文教资料》2009,(3):19-20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与世界的抗衡,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好像人一出场就被派定了失败者的角色,人物主体意识趋于瓦解,无力把握现实,更谈不上与现实的对抗。本文将以《活着》一书中的内容分析余华对人生兴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宿命感,在他眼中,生/死。善/恶,美/丑,爱/恨都不再具有原初的二元对立的性质,相反,它令人联想到黑夜白昼自然而然地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19.
诗人臧克家十分尊敬和热爱鲁迅先生,但在鲁迅生前,臧克家一直没机会见到鲁迅先生,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那天,臧克家到北京阜成门内瞻仰鲁迅先生的故居。这故居是在一条偏僻的小巷内,这天天气又相当寒冷,但前往瞻仰的人是非常多,有文艺工作者,有学生,有工人,也有一般市民,把小巷挤得满满的。目睹这络绎不绝、接踵摩肩的人群,再瞻仰了这位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故居。诗人臧克家从内心引发出一连串的感慨:“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人的死了/他还活着。……”半个月后,发自诗人内心的短诗《有的人》问世了,这…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棗 ——臧克家品节深明德行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有人说,鲁迅是一尊肃穆的雕像,庄严神圣;有人说,鲁迅是一柄锐利的投枪,锋芒逼人;有人说,鲁迅是一张素雅的木刻,意蕴深远;有人说,鲁迅是一本厚实的大书,深奥绵长。我试着擦亮眼睛,让视线透过字里行间,走近先生。棗走近铁屋子锈迹斑斑,铁屋子在风雨中摇摆,发出痛苦的呻吟。如漆的黑夜,静得叫人不寒而栗。我听见“狂人”在呼喊,他沙哑的喉咙,好似被两只铁钳夹住。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