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花拳寻踪     
梅花拳,简林梅拳。过去不论练切或技击全都在桩上练习,故称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由于时代变革,加之裁桩花费太大,便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上练功,所以梅花桩也叫落地梅花拳。它是一种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惨,攻防技击性强,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梅花拳源起的年代,由于历史久远,加之流传中只在师徒之间口授身传,所以已无确凿史料可查,致使众说不一。唯一根据是一部《根源》书,该书内空不仅记载了梅花拳武场方面的创建、传播过程,还有颇多文场方面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此书绝少外传。近几年来,经国内外专家学者警察论证,…  相似文献   

2.
梅花拳,是中华武术中古老而闻名的拳种之一。它内容丰富,风格朴实,以技击为主,并有明显的健身作用,男女皆可练习,因而深受群众喜爱。自清初以来,一直盛行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迄今更盛。 据《义和团研究》载:“义和团由梅花拳而来,梅花拳由义和拳而来。”《义和团档案史料》则称“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近年复沿用义和名目。”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1999年第一期刊登了李先王先生写的《八卦掌推敲》一文,文中有关八卦掌的内容暂且存而不论,留给八卦掌门人自己定度。其中有关梅花拳的一句话应该认真推敲。李先生是这样写的:”梅花拳的势架笨、馒,就是在练动桩功。虽然李先生指的是练桩功,但笨这个字用...  相似文献   

4.
义和拳(义和团)即梅花拳的别称,这一点已得到史学家的一致认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梅花拳、义和拳的源流、关系,我查阅了许多有关历史资料,在印证了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梅花拳即义和拳的同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被当今武术界推为对戳脚拳的形成创立有过杰出作为的近代武术家,农民起义首领之一冯克善原来出自梅花拳门派。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上呈的一通奏折《拿获唐胡子由》所附的《唐恒乐供单》称:“据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并不习教。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探花,做过京营都司,  相似文献   

5.
梅花拳是较为少见的拳种,现在鲁西南一带尚有传习。据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总督那彦成《拿获唐胡子由》奏折所附《康恒乐供单》中载:“据唐胡子即唐恒乐供:滑县朱兆村人,年六十二岁,卖药生理……平日会打梅花拳,是同村人齐大壮徒弟。齐大壮说过,康熙年间有滑县人杨丙,是武探花(即武举分试第三名,高于进士),做过京营都司(相当于京城的卫戍司令),会打这拳。他是向杨丙学习的。齐大壮  相似文献   

6.
拳术,是一种按踢、打、摔、拿、跌等徒手技击特点而编成的武术套路的运动形式,即武术徒手技法套路的总称。古时称谓较多:商周时称“技击”、“手搏”等,秦汉时称“卞”、“弁”等,宋代后称“使拳”、“打套子”、“白打”、“拳法”等。宋代以后,拳术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套路。据明代著名战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径捷要篇》记载,当时著名拳种有“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还有“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镇、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翻、十二短”,以及吕红八  相似文献   

7.
梅花拳:又名梅花桩。也称梅拳。在我国流行的梅花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立于桩上练习的拳术,一是属长拳类的拳种。以五式桩功见长的梅花拳,以桩功为基础训练.并以五式桩步静力练习为主。先具备在乎地上练好各桩步之基础,进而上桩练习。其所用的木桩,直径三至五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离地面三尺三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三尺,左右为一尺五寸。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桩要不断加高,五尺,  相似文献   

8.
七、棋道人和《自出洞来无敌手》我国古代有本全局谱叫《自出洞来无敌手》(山东邵次明曾刊印过),题纯阳道人撰,也有题“齐道人”,其实一个意思,均为“棋道人”。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时代,据宋·姚宽《西溪丛语》记载:  相似文献   

9.
凡出自书本的记载,大都是真的吗?不一定!就以中国有几个“少林寺”来说,也可说明这一点。 据《少林寺碑》、《裕公碑》、《万年清碑》、《近代秘密社会史料》、《中国秘密社会史》、《国术周刊》等石碑和书刊记载,全国共有河南少林、和林少林、蓟县少林、长安少林、太原少  相似文献   

10.
魔芋又名磨芋、鬼芋、鬼头、花连杆、蛇子头、蛇六谷等,为草本植物的地下块茎。据《本草纲目》、《三元延寿》、《开宝本草》等医林古籍记载:魔芋有化痰散积,医治疟疾、闭经、疔疮丹毒、烫伤的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魔芋还具有治疗多种疑难病的神奇“魔力”,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上记载:枪法的流传,开始于杨氏,名为“梨花枪”。杨家枪法手抓枪根,出枪很长,有虚有实,有奇有正;其攻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杨家枪法向有“天下无敌手”之誉。 这套《简化杨家枪术》是根据  相似文献   

12.
清代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今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势行功歌》原名《十三势歌》是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人王宗岳所著。王曾旅居河南,以教馆为业。据写于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的《阴符枪谱·序》说:“山右王先生,自少时经史而外,黄帝、老子及兵家言无书不读,而兼通击刺之术,枪法其尤精者也。”他的武术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等两种,尤以《太极拳谱》一书的流传最为广泛。该书是由《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等两篇论文,以及《十三势歌》、《打手歌》等两篇诗歌组成。近两百年来,这四篇文  相似文献   

13.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属昆仑派。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  相似文献   

14.
曹广超  刘汉军 《精武》2007,(6):54-56
梅花拳的根基是五势,五势是人体最基本的姿势,它为静止的拳势可当桩练,又可缓可急的串连起来演练,它是初级的技法,也是高级的内功功法。不仅锻炼了手眼身法步,还修习了内功以温养身心,练气练神。在此只介绍一侧的练法,另一侧相同。  相似文献   

15.
豫北是梅花拳流传的一个重要区域,我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最早的梅花拳大师就是康熙年间的武探花来自豫北地区一位农民拳师杨炳和农民起义领袖冯克善,梅花拳最早是因震惊朝野的清嘉庆时期源起于豫北滑县的天理教起义被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6.
梅花桩是干支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相传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出自僧门道派。属于昆仑派,系内家拳一类。 梅花桩在先前不论是练功,还是技击,都在桩上进行。在长方形的拳场上,按照套路,每一步一桩,约栽桩百根,最低桩为三尺三寸,随着习武人功夫的不断增长,桩子也慢慢加高。  相似文献   

17.
梅花拳     
梅花桩拳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也叫梅花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老师讲:梅花拳创拳于西域昆仑山,系昆仑山派拳系中的代表拳种,留有百字圣语为传代之陛。梅花拳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击手法。过去,梅花桩是以家传方法在民间沿袭。到了明、清时代才在我国冀、鲁、豫一带逐渐广泛流传开来。由于它有丰富多彩的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并且步法奇巧、瞬息万变,同时以技击为主,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18.
《围棋天地》2011,(10):118-119
宋朝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围棋也迎来了又一次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据记载,宋朝的帝王很多都爱好围棋,而宋太宗赵光义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所创作的三道“棋势”,“对面千里势”、“独飞天鹅势”和“海底取明珠势”都被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9.
曹国厂 《武当》2010,(4):4-4
全国梅花拳联谊会3月在河北省平乡县召开,来自江苏、广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全国各地的近万名梅花拳弟子齐聚平乡县后马庄“邹氏墓群”,祭拜祖师、切磋武艺。  相似文献   

20.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康戈武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未及“来信说明”,就听张杰同志传出话来,说:“他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已得《武当》杂志采用。”闻讯后,我与《武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