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初读张籍的这首《节妇吟》,你一定会以为这是一首爱情诗,一定会为“恨不相逢未嫁时”玩味良久。  相似文献   

2.
李颖 《初中生》2018,(17):44-46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唐·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酬张十八访宿见赠》《酬张十八病中寄诗》《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闺意献张水部》,这些诗题里面的“张十八员外”“张十八”“张员外”“张水部”,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张籍.  相似文献   

3.
误读     
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无人指点,只是自己瞎捉摸,“以意会之”,自以为是,倒也自得其乐。后来年齿渐长,读书渐多,却屡受打击,甚至觉得那些注解文字,不读也罢。第一种打击来自所谓“史实”。比如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描摹一个女子在责任和情爱的两难处境中煎熬的心态,好一部唐朝的《廊桥遗梦》!正当你被感动得也要珠泪涟涟时,突然有人在你耳边教诲说这并非作者原意,作者只是已经投奔某一个军阀,现在另一个军阀来“挖”他,他却坚决不肯跳槽,所以写了这首诗来婉拒。这么一来,你倒是真长了见识,可你再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交际的特定情景中,有些话不便明言或难以明言,但是又不得不说,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古今一些聪明的文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创造了“双关诗”这种特殊的表达技巧,为世人所称道。唐代诗人张籍碰到过这样一件难对付的事:大军阀李师道为了削弱朝廷,增强自己的威望和实力,千方百计地罗致文人,张籍也成为他企图拉拢的对象。张籍不愿为这个大军阀效力,但李师道权势显赫,他又不敢得罪,于是写下了《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委婉地表明心迹: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  相似文献   

5.
在约2万首的《全宋词》中,30首寄妾词实属难得。透过这些词,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洞见宋代丈夫的纳妾动机缘于妾的美貌与痴情、温柔与多艺、女红与性事。而当丈夫因年老体弱等原因遣妾或因某种特殊情况使得夫妾分离时,他们则会借此抒怀。从宋代寄妾词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夫妾之间不平等的爱情,更感受到丈夫们的得意与侍妾们的无奈。  相似文献   

6.
阅读下面文言文,把划线处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一、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  相似文献   

7.
清代是个崇尚贞节的时代,清代的贞节观与前代有所不同,从维持社会秩序、延续家族血脉的观点出发,政府不提倡以死殉夫,而是鼓励节妇们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即提倡“节孝”。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低下的妾符合了政府提倡的贞节观,因而被栽入地方志,受到政府嘉奖。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对“相”字的读音和意义 ,列举了八个例句对其进行强化区别训练。其中的第七句是“朱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此例句中“朱文子”实乃“季文子”之误。据《左传·襄公五年》载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 ,引用此例告诫子孙亦是“季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以为忠”。该例句将“季文子”误为“朱文子” ,给古文知识本不丰富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也许除季文子之外 ,还有一个类似的朱文子吧 !…  相似文献   

9.
没来由的,提笔写志芳时,心中闪过的第一句话竟是“知君用心如明月”。我只知有这么一句.却不知它的出处,便用百度搜了一下.方知是张籍《节妇吟》中的名句。于是,细细地读全诗,又细细地渎全诗的赏析,心中五味杂陈。  相似文献   

10.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正在读一本《元人小令集》,突然对我母亲说:“你听这首小曲儿写得真好:‘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母亲也说好。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元朝人写的散曲小令《越调·凭栏人》,作者是姚燧。这首曲词的内容太简单了,无非是—位妇女,丈夫出外很久不归,她又想他又恨他。秋天到了,又怕他在外面寒冷,所以这冬衣是寄也难,不寄也难。最终我想还是寄的。这种闺中思夫的题材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  相似文献   

11.
宋代法律原则上没有赋予妾继承夫产以及参与夫家共有财产分析的权利,同时,又承认特殊人群--无子的寡妾继承夫产的合法性.随着宋代个人对私产任意处置权利的不断扩大,妾通过遗嘱方式来继承夫产或参与夫家财产的分割在宋代明显增多.除此而外,现实中妾还可以通过独立劳动、夫赠等其他途径拥有和处置私产.  相似文献   

12.
女织     
<正>1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2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  相似文献   

13.
藕断丝连     
细密缠绵的藕丝,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唐代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题为《去妇》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君心匣中镜,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安知御轮士,今日翻回辕。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君听去鹤言,哀  相似文献   

14.
论必要条件的二难推理和回溯推理高玉楼传统逻辑的二难推理,其结构形式被定为: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是一个二肢选言判断.结论或者是直言判断,或者是选言判断。如:元朝作家姚燧写的一首曲子:“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守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  相似文献   

15.
守正昭节花     
<正>古有一国曰宋,其君好色荒淫,后宫粉黛三千仍不足。臣下陈正妻国色,一日正携之赴宴,宋君垂涎之,夜不能寐。君势必得之,生毒计。于守身崖赛马使陈正坠崖逝之。陈正妻疑夫之死,趁酒过三巡之时问:王君,妾夫君为何坠崖而死?宋君酒正酣,道出正死因。正之妻于守身崖自尽,生死随正。宋君深恨,于  相似文献   

16.
“谁与邹忌的关系最亲?”一句平实而又恢谐的问话掷起了一串笑声,但旋即,那洋溢着笑意的五十二张脸又低了下去,仿佛头下桌面的书间有无数看不见的磁力线似的。一阵嗤啦嗤啦的翻书声后,小明用眼的余光扫了扫近旁的座位,只见几只手正在耳旁摩挲着——这是举手的序曲,这是抢答的前奏!“唰!”小明果断地举起了手:“妻子与邹忌的关系最亲。你看她脱口而出‘君美甚’,那夸夫、赞夫的感情多鲜明!客与邹忌的关系最疏远,他不仅未说‘君美甚’,甚至也未用妻、妾用的‘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样的反问句,而是用了‘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这样  相似文献   

17.
富锦 《教育艺术》2010,(5):30-31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代词人姚燧的这首《寄征衣》,把妻子对身处远方丈夫的两难抉择心境写得凄婉动人。这位少妇哪里知晓,像这样处于两难困惑而痛苦揪心的何止是她一个人!它是古今中外社会时时处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君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君心是安流。君心好恶苦不常,好生毛羽恶生疮。与君结发未五载,岂期牛女为参商。古称色哀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为君盛容饰,君看珠翠无颜色。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不独人家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见左纳言,右纳史;朝承恩,暮赐死。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相似文献   

19.
一、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为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翻译:。二、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  相似文献   

20.
李欣 《文教资料》2013,(18):3-4
赛金花是中国晚清民初史上一位影响颇具争议的女性,其早年随夫洪钧以"状元夫人"的身份出使欧洲四国,在这一时期,其人生发展经历了"妓—妾—妻—妾—妓"的循环,即其由妓到妾,经历了短暂的"妻"生活(随夫出使时期)的荣耀之后,又由妾身份成为妓。值得注意的是,其身为"妻"身份时,她的这种身份的肯定却并非是由祖国和同胞赋予,而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洋人给予的,是对其的一种肯定和尊重。本文以赵淑侠的《赛金花》为蓝本,从女性主义研究的角度出发,对赛氏妓女、妾与"妻"的人生循环发展加以阐释,以期对赛金花这一历史人物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给予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