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霸王与虞姬,虽心心相印,却生死永隔;陆游与唐琬,虽相爱相恋,却今生别离;宝玉与宝钗,虽耳鬓厮磨,却终是形同陌路.   心在咫尺的,也许身隔天涯;而身在咫尺的,心却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2.
张立宏 《考试周刊》2011,(59):204-204
当今的一部分中学生虽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与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虽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溪流穿过密林,穿过乱石,怀着对海的遥望,虽疲惫却仍执著;种子忍受着黑暗,承受着孤独,怀着对春天的向往,虽艰辛却仍努力向上冲;蛹错过了落英,错  相似文献   

4.
陆文夫的小说,常在悠悠的小巷中现沧海之变,在古朴的庭院中写人情世态,虽没有云卷潮涌的雄浑气象,却有秀润清雅的江南情调;虽没有铜板铁杵的激越声响,却回旋着水乡的旋律和古城的清韵;虽不见扭转乾坤叱咤风云的高大形象,却能从普通人的音容笑貌和人生沉浮中显示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布莱希特与美国的怀尔德是20世纪初涌现出来的两位戏剧革新家。他们虽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反映同一时期的生活内容,但剧作的主题思想却截然不同;他们的世界观虽呈现着根本的对立,但在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却又是那样地相近。  相似文献   

6.
小草虽小,却不失生命的顽强,石缝里,悬崖边,总会留下它快乐的足迹;松树虽大,却要承受风霜的洗礼,烈日下,暴雨中,不难看到它抗争的身影。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何其相似!作文时,换一种角度,以物喻人,人与物会  相似文献   

7.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创作的小说《前夜》中来自上流社会贵族阶层的人物形象舒宾。舒宾虽身为贵族,但却并不喜欢贵族;虽鄙视贵族,但骨子里却既放不下贵族的身段,也看不起平民百姓;其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无不带有没落贵族深深的印迹。  相似文献   

8.
小草虽小,却不失生命的顽强,石缝、里,悬崖边,总会留下它快乐的足迹;松树虽大,却要承受风霜的洗礼,烈日下,暴雨中,不难看到它抗争的身影。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何其相似!作文时,换一种角度,以物喻人,人与物会交映生辉。下面,为同学们传授三种“以物喻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爱的魅力     
爱如纯净的水,虽至淡却有味;爱如静静的莲,盛开却不招摇;爱如高尚的菩提,给予人智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品味绿色     
<正>在大千世界众多色彩中,我独偏爱绿色。在我看来,绿色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它虽不如其他色彩眩目,却多了一些沉稳与宁静;虽然没有  相似文献   

11.
王冰 《阅读与鉴赏》2007,(6):54-55,5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卖油郎独占花魁》同为冯梦龙“三言”中的名篇,两位女主人公——杜十娘和花魁娘子有颇多相似之处:貌美聪慧,却不慎误入青楼;虽为名妓却早已  相似文献   

12.
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躬耕于教育,却在已过耳顺之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并迅速成名;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著,最后却因讲《史记》而受到观众追捧;他低调做人,处事沉稳,举止儒雅,鲜露锋芒,却与阎崇年、易中天一起被称为央视《百家讲坛》三大顶梁柱;他虽屡经磨难,却能抓住瞬  相似文献   

13.
美国近几年的畅销小说《廊桥遗梦》, 自中译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因其涉及婚外恋、性描写,而众说纷纭,或见美或斥俗。本丈从性爱与情爱之辨证关系;从性主题文学为文学不可规避之领域;从《廊桥遗梦》虽写婚外恋,却非是欣赏不道德行为;虽写性爱,却重在张扬精神沟通、心灵契合之爱、之美诸方面,为小说主题正名,兼为人性正名。  相似文献   

14.
"纸"的错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优秀的戏剧体裁的课文--<甘罗十二为使臣>,文中的主人公甘罗年龄虽小却才识过人.在针对赵王小看他是个小孩时,小甘罗说了一句这样的话:"纸扎的人儿虽大,经不起手指一戳;铁打的秤砣虽小,却可以压住千斤."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个百花争妍的园地,虽没有湖中莲动的裙袂,却有着"无处不飞花"的一地明媚;这也是一个林木丛生的世界,虽没  相似文献   

16.
我家附近     
我家地处合肥市的闹市区中相对“幽静”的一条街道上,虽不是太繁华,却也热闹;虽没有高档的店铺,却也生意红火。原来,这条街道是“现代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条街道。不信你瞧,极目望去,什么“青岛”“冲浪”“红豆”  相似文献   

17.
温庆生 《教育》2014,(2):64-65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虽小,但却实在;“小课题”虽小,但却符合实际;“小课题”虽小,但却能产生实效.可见,虽然是“小课题”,却有着大作为.因此,“小课题”深受笔者所在区中小学教师的厚爱,正成为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形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平时的实际教育教学中,究竟它又能给学校和教师带来哪些变化呢?  相似文献   

18.
当中国的校长,是很不容易的,常常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无措手足,无所适从。有的抓住了"现实",却丢弃了"理想",自然会招致"应试教育"一类的非议,气虽壮却理不直;有的守住了"理想",却忽视  相似文献   

19.
综观国内近30年的元教育学研究,大多是围绕其基本问题展开的,其中既有共识,又有争议.就概念而言,虽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其某些本质特征,但还存在不系统、不完整等问题;就对象而言,虽基本达成共识,但却存在“窄化”与“泛化”的问题;就任务而言,虽确定了以构建更为合理的教育学为任务的研究导向,但对于任务的具体认识尚不统一;就性质而言,虽揭示了其复杂性,但对于其属于“学科”还是“领域”还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就其与教育学的关系而言,虽都承认它们关系密切,但存在着“一统”与“超越”之争.展望未来,随着提高教育学科学化程度的现实诉求不断增强,元教育学研究必将逐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敦煌壁画中法华经变虽多,然就此题材之表达却相当少,且时代晚在五代;而晋冀鲁豫地区之石窟碑像与题铭中大通智胜佛与十六王子事题材可达十余处,跨度从北魏至隋。此题材虽置于《化城喻品》中,但意涵关涉《法华经》基本精神,因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