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引]近年高考作文评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发展等级的第二条要求是"生动形象",这一条的第二款则是"形象丰满"。一篇文章要做到形象丰满,尽管可用的方法很多,但"虚实相生"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虚实相生,原本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少运用这一手法的成功范例。如"深山藏古寺":据说笨拙的画家画的是一座古寺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稍微聪明的画家画的是山林间露出一角庙宇,只有高手画的是一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我们要从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说起。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有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也就是说,虚实结合,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无画的地方也会有美妙的境界。绘画如此,文字亦然。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虚实结合,让两者相辅相生,互相映衬,同样会呈现出妙句、妙段、妙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虚,什么是实。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虚幻、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景物、实象、实境等。虚实结合,就是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常见形式为先实后虚和化虚为实。  相似文献   

3.
钱源 《现代语文》2006,(6):90-90
画面上只有几只虾,欣赏者眼前却浮现“游虾戏水”的情境。齐白石的这幅《墨虾图》对水不着一笔却尽得风流,妙处就在于体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价值。何谓“虚实相生”?《画析鉴览》道:“人但知有画外是画,不知无画处是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此所谓虚实相生法。”、简单地说,就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艺术创作主旨,作者对作品关键处有意“留白”,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4.
空白·重复     
绘画艺术在构图上常有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以虚显实、以实破虚等手法,以加强形象和突出主题,使“无画处皆成妙境”。文章构思也必须“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刘勰《文心雕龙》)而虚实相生。语本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其虚实相映的表现便是空白和重复。空白,是语文科进行有效教学的必备前提。选进教材的课文,作为思想、知能点的载体,其内涵是非常深刻与丰富的,为了使学生有所得,就必须  相似文献   

5.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之一,指在构图或上墨(色)时,让部分空间不着笔墨(色)而保留纸面的本色,从而达到一种“虚实相生”,“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审美意趣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如何留白,体现空白空间的视觉和精神价值,已经成为中国绘画艺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空白”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将中国画中关于空白运用的技法和观念运用到现代视觉设计中来,这无疑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一种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田绿洲 《现代语文》2009,(12):31-32
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画家。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他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技法,使读者得到“诗中有画”的美感享受。本文从追求神似,“散点透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遣词造句五个方面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虚实相生,本是绘画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除了绘画之外,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同样可以运用到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那么,在文学作品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呢?大体有以下几类: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回忆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描写为实,侧面  相似文献   

8.
分析《林泉高致》,转化出山地乡村景观空间自然化、“四可”化、因地制宜等营造原则;提出了虚实相生的空间布局、主次分明的景观配置和诗意化的景观表达等空间景观营造方式,并通过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认为乡村景观空间营造可从山水绘画理论中汲取营养,营造如画的乡村景观空间,从而提升乡村景观空间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恽寿平流传于世的画跋为数众多。这些画跋蕴含了丰富的绘画理论思想:尚古而不泥古;讲究意境与“逸气”;强调气韵自然,虚实相生;注重诗画融通。此外,恽寿平的画跋也极具文学旨趣,或宛如一篇山水游记;或颇有晚明小品文大家张岱的风格韵调;或文字优美,富有诗意,值得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中的“空白”笔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空灵”境界,它的审美意义在于能虚实相生,产生意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虚实相生是中国占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抒情文学意境美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苑中,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最具有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的艺术。诗词作家们通过自己巧妙构思、精心创作往往能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姜斋诗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网《诗品》)的艺术意境:作家如何才能创造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呢?对此,清代画家邹一挂论绘画的一段话可谓深得要理:“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壁则夜闻水声。谓不能者,固不知蜮也。”(《小山画谱》)在描写变境上表达出虚境,做到寓无于有、以有托无、以形写神、以景传神,同时又以虚境来统摄实境,藏虚于实,这样就能达到神境自现。诗画相通,在.占代众多的诗词作家中.巾帼词人李清照的词是颇富虚实相生的艺术意趣的。其后期名作《声声慢》称得上是这方面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以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吴春来 《阅读与鉴赏》2006,(11):24-25,13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歌重要的表现技巧。 诗歌中的“虚”,指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诗歌中的“实”,指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  相似文献   

14.
“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就像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叫“虚实相生”,如画鱼不必画水,目的是留给欣赏遐想的余地;音乐家演奏,也要留点空白,叫“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充分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像人写章,用笔“挫顿”,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的是让读从有尽的字中体会无尽之意;象戏剧表演中的“静场”、  相似文献   

15.
技法讲解 虚实相生法,就是有的地方做如实具体的描摹,或直接正面地加以叙述.有的地方则不直言其事,而是间接地从其他方面进行叙写,或烘托暗示,让人去联想和想像.进而补充和丰富描写对象,虚实与共,相辅相成。在运用虚实相生法写作时,关键是正确处理和准确把握“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应用计算机“布白”突破教学课件的预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白留空”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艺术手法。在一张空白宣纸上画一条鱼,则整张纸的“空白”使人觉得是水。鱼以实出,水自虚生,虚实结合,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如今,“布白”已广泛应用于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因而教学也讲究“布自留空”,追求虚实相生的时空布局和疏密相间的节奏风格。课堂教学中的“布自”,是指把布自这种手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个性,教师故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余地。教学中的空白既可以是语言上的、知识上的、思维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板书上的,可以指空间也可以指时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一“飞白”,原为一种书法艺术,笔画中间露出一丝丝的白地,无墨,断丝……这里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就像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叫“虚实相生”,如画鱼不必画水,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扩大意境;就像音乐家演奏,也要留点空白,叫“无声胜有声”,目的是让听众于无声处想音乐,充分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就像文人写文章,用笔“顿挫”,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目的是让读者从有尽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  相似文献   

18.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诗歌理论中的艺术境界。在古代文艺理论中,追求这种艺术境界时易于走向偏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文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过多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意蕴所构成的意境,其结果往往影响了绘画、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中国画讲究"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绘画境界,从绘画内容到技法形式,"虚实关系"一直贯穿其中,技法包括重"实"的工笔形式和重"虚"的写意形式。传统中国服饰中图案占据相当的分量,古时由于面料工艺受限,多以工笔的形式出现。现代服饰图案则呈现出百家齐放的发展趋势,可借鉴传统中国画的绘画内容和技法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付诸实现。笔者将贯穿于中国画中的虚实关系作为切入点并展开,有益于归纳和提炼中国画中的虚实要点,进而拓宽服饰图案的运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陈振林 《中学时代》2022,(17):41-43
<正>虚实相生本是绘画中的一种技巧,“虚”指绘画时的轻轻几笔或适当留白,“实”则是一笔一画地描绘。我们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让文章精彩无限,更好地表达情感和主旨。一、由实入虚,渲染气氛,表达主旨彭荆风先生在《驿路梨花》中,实写助人为乐的哈尼族小姑娘之后,写道: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