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考题]请以"告别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相似文献   

2.
[文题]请以“告别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校名和人名。[佳作展示一]告别狭隘之心常州市某考生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紫罗兰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自古以来,狭隘就是小人的专利,一直为人们所不耻。庞涓是狭隘的,他不愿孙膑胜过他,对其施以毒手,最后兵败身亡;周瑜是狭隘的,他不肯诸葛亮胜过他,对其百般暗算,最后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慈禧下棋,人家吃他一马,她杀人一…  相似文献   

3.
作文试题请以“告别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半开放”的命题作文,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告别”这个动词,去展开联想与想象,选择一个恰当的连带成分,组合成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做题目。例如,以具体事物命题的《告别“初三”》、《告别家乡》、《告别英雄》等;以抽象事物命题的《告别悲观》、《告别自卑》、《告别狭隘之心》等。下面,重点来谈谈写作“要求③”中关于如何体现出“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题]请以“告别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会与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佳作示例]告别家乡的那条小路镇江某考生夜深人静时,在我酣甜的梦里,时常出现这样一条小路——泥泞的,凹凸不平的,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小路。都说梦是没有颜色的,可是我却能真切地看到小路的色彩。土黄的泥地,青青的野草,白亮的石头……一切都显得那样真实,真实得有些不像是梦。每当梦醒,总会发现枕上湿了一片,揉揉惺忪的睡眼,噢,眼眶也湿了!随即思绪回到很…  相似文献   

5.
[题目回放]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佳作展示1]告别狭隘之心文/常州考生一个脚跟踩扁了紫罗兰,而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安德鲁·马修斯自古以来,狭隘向来是小人们的专有名词,它一直为人们所不耻。庞涓是狭隘的,他不愿孙膑胜于他,施加毒手,最后兵败身亡;周瑜是狭隘的,他不肯诸葛亮胜于他,百般暗算,最后被诸葛亮三气吐血而死;慈禧下棋,别人吃她一马,她杀对方一家,死后为人们…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题目请以“告别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相似文献   

7.
一、命题作文 [经典模拟] 1.题目:谢谢你给我们带来的温暖.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16行);(2)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写作指导] 命题作文,先得准确审题.就此题而言,从写作对象上看,主人公是"你";从写作内容上看,主要是写他人给"我们"带来的温暖,可用生活细节写父母等人给家庭带来的快乐,可用几件感人往事写师生之间的情谊,也可写身边那些陌生人物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从情感上看,主要是表达一种谢意.不过,同题作文,内容最忌千篇一律.取材时,你若能转向喜爱的书籍或文学形象,内容会顿生新意;若能聚焦自然,用童话的形式写作,站在一朵花或一只蝴蝶的角度来感受人类的温情,文体也便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8.
请以“告别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3.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4.不少于550字;5.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2006年江苏常州市中考作文题)  相似文献   

9.
告别过去     
2006年江苏省中考作文题目请以“告别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50分)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3.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4.不少于550字;5.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相似文献   

10.
【试题回放】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高考语文作文越来越倾向于让考生"自选文体",这一要求对于考生来说,赋予了其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写作起来更能得心应手才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文体不清、问题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不少学生在平时写作中也出现了很多文体不明的现象。特别是考试时,考生一见到题目,就会争分夺秒地写起来,根本不考虑写作的要求,当意识到时,时间已不允许从头再来,悔之晚矣。这里对文体的忽视占到很大的比重。即使注意到"要求",也有在写作中偏离文体的现象,以至  相似文献   

12.
<正>[新题亮相]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从一个侧面或角度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写作指导]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明确作文之立意,是写好这道题的关键。细  相似文献   

13.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解]此题依据2006年语文科《考试大纲》的精神,采用标题作文的形式,并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做了一定限制,要求考生依据命题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仔细审题,可以发现,命题者依然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想,自觉站在考生的立场,与考生一道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引…  相似文献   

14.
【原题回放】请以“告别”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少于25行);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550字;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江苏常州2006年中考作文试题)【试题解析】人生只是一段借来的时光,生命只是一段行程,在这匆匆人生路上,我们都有着许多的“告别”:告别昨天,是为了迎接明天;告别故土,是为了踏上征程;告别失败,是为了走向成功……我们在告别中扬起风帆,在告别中收获希望,在告别中创造奇迹。显然,“告别”一词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意蕴,正确把握“告别”的内涵将决定着文章立…  相似文献   

15.
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似文献   

16.
高考作文要求文体自选,其作文材料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或者选用其他文体。那么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全面夯实作文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如果要写议论文,考生在高三复习中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呢?  相似文献   

17.
[作文题目] 生活需要__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试题解说] 福州市2003年的中考作文题虽然属于半命题作文,但对考生来说,不存在审题障碍。生活中的故事,几乎均可成为写作题材。细细想一想,我们需要的东西实在  相似文献   

18.
[文题]根据题目和要求作文。题目:又一次______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泄露考生身份的人名、校名,否则扣分。[题解]写半命题作文,把题目补充完整、恰到好处是关键。因为这关系到选材的范围和方向,关系到文章的立意和写作的重点。补题之前,一定要琢磨已命的半个题目的含义,读懂了这半个命题,才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  相似文献   

19.
一、高考记叙文写作指导 [考测重点] 《考试大纲》规定,高中生应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见应用文。话题作文有一个重要特点——“文体自选”,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时不需要文体的规范,而是给考生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便于考生在自己擅长的文体中发挥。然而,一旦选定某种文体——比如记叙文,作文就得符合记叙文的要求,不能任意而为,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20.
话题作文是一种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向考生开放的作文考查方式。话题作文在写作内容上给考生以最大限度的选择权,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利于考生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在形式上,坚持“三自方针”(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淡化文体要求,选材更加自由,给考生更大限度的写作空间。自1999年亮相高考作文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