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时月"亦为"今时月"。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诗人情感的喷发点,它和故国、空城、青山、潮水共同组成了"意象之城",供人凭吊历史、感怀人事。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对张载"仇必和而解"命题的诠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重视"对"的涵义;第二个时期突出"仇"的作用;第三个时期强调"和"的价值。他将"仇必和而解"不仅视为张载辩证法的核心,而且认为其构成了传统辩证法的主要特色,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比体现了独特的理论旨趣。冯友兰的观点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诠释论视角探讨冯友兰对哲学史的"形式依傍"与"比较研究"、对其诠释的"系统性"与"适度性"以及"哲学史的陈述性"与"哲学的创见"等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态度立场和理论贡献,并以此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对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出现的过度诠释倾向、模糊"整理中国传统哲学"与"发展中国哲学史界限"、乃至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美学概念。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做出了最简单而又明了的解说。所谓"有我之境",外界一切事物都以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为基本色调。我喜,则物喜;我悲,则物悲。所谓"无我之境",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如同身在物外,对周遭的一切只以客观描述,而不加主观感受。王国维,美学大师,一语道出诗词真谛。然而,作为小学生,我们完全能够从中悟出作文的真  相似文献   

5.
音乐表演的诠释概念是从西方的音乐实践与创作的历史演变中引发出来的.通过历史梳理,我们看到西方音乐表演总体上经历了从"音乐演奏"到"音乐作品演奏",再到最终形成面对特定对象的"音乐表演诠释"的历史脉络.正是由于受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美学观念的深刻影响,音乐作品观念才获得了在美学艺术领域中提升地位的历史机遇,从而产生了对伟大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概念与艺术实践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停留在言说和思想运作层面,更含有丰厚的"践履育德"思想资源。践履育德的关键在于"励躬行""真践履",是主体在充分理解体悟道德原则基础上的"觉行"。先哲贵"行"重"践履"的知行观为践履育德思想奠定了世界观的坚实基础,同时践履育德思想本质上也是"德者,得也"概念的自然延伸。丰富的"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资源,可以在教化方式的内隐性、教化手段的感染性和日常教化的情感性方面,为解决当前"生活化"不足的践行困境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7.
《沧浪诗话.诗辨》中,严羽指导学诗者选择最优秀的诗歌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是"悟"的过程。严羽的"第一义"应指优秀诗歌的客观标准,"悟"是艺术思维的领悟能力,"悟"的对象是"第一义"的诗歌。郭绍虞先生将严羽的"悟"分为"第一义之悟"和"透彻之悟",并不符合严羽的本意。严羽将"悟"划分为"透彻之悟"和"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这是与其认定的诗歌的艺术水准的高下相对应的。严羽的"妙悟"一词应该解读为"巧妙地悟",属于"悟"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赤子"的本义是"初生的婴儿",其命名理据是"一尺长的小孩","赤"通"尺"。后来指"百姓"。"丈人"的本义是"成人",其命名理据是"一丈长的人",后来专指"岳父"。古代各个朝代的长度单位不一样,理解词义时,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以今律古。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1叶老告诉我们,在对待文本时,不能"不求甚解",浮浅疏狂;一字一词都"未宜忽",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沟通作者心灵。所谓文本细读,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字词的细读,这个"童子功"对于学生学语文的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先生的直觉观源自对柏格森绵延直觉说的探究,经历三次变化后最终认为"直觉是一种负的方法"。柏格森同样看重"直觉"的方法论意义,但与"负的方法"并不等同,二者的处理对象与方式皆有差异;梁漱溟先生同样注重"直觉",但与冯友兰先生以"负的方法"解读直觉不同,梁以"良知良能"解释直觉。冯友兰"负的方法"有独特的意义,但也应注意其限度与前提。  相似文献   

11.
"入神"说在严羽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阐发不多。严羽提出诗"悟"以获得"兴趣"是为了克服江西诗学过度说理、议论的弊端;但其如何以诗"悟"获得"兴趣"历来为人指摘。实际上,严羽诗学认为,只有在心物融合的"入神"状态,诗人才能有诗"悟"与"兴趣",诗才能达到古典诗学追求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解读"觉解"来认识"天地境界",并探索"天地境界"对当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老子关于"大音希声"的命题,曾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辩,其中蒋孔阳先生称:"大音希声"就是说最大的声音或者最完善的音乐是听不见的。"①而王增范先生则说:'大音希声'的真实含义应该是'音乐的美在于它自身。也就是说,纯粹的音乐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的美在它自身的规律性,在它所体现的自然法则。"②显然单纯从音乐角度来理解"大直希声"这一命题,难免以偏概全,甚至会走进望文生义的误区,远离老子的最初本义,冯友兰式的抽象地继承古典概念,虽不无话多可取之处,但也难免会造成诸多混乱。我们不应孤立地…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一词在郭象的诠释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郭象在《齐物论注》中,通过对"吾丧我"的自然诠释,展现了物自然其所然的形态;用物的自然之境来观照人,强调人的自生自是;用自然来诠释名教,强调人应"各当其分";用自然来批判社会文化现象,否定社会文化上的是非纷争;用自然来诠释"道",强调"道"之自然"独化于玄冥"。郭象对《齐物论》的自然诠释,是其自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提倡"觉解"的生活方式,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意义与幸福。但是,确立人的生活方法,又不仅仅是冯友兰人生哲学与人生境界相合一的现实追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  相似文献   

16.
"只如今鉴觉"是百丈怀海禅法的主要思想,该思想将禅宗直指从心性转向实际,让纯粹自我出离自身、完全敞开到一个根本原初、完全澄明的现在意识中去,是对达摩"藉教悟宗"和慧能"无念无相无住"心性路线的重大发展,是对马祖"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心佛二元论的全面扬弃、突破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学生要学习许多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下统称"新单位"),诸如:米、千克、升等等。但我也可以发现,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学生走出课堂,会遇到一些很常见、更具地域性的"旧单位",例如:质量单位中的"斤",长度单位中的"丈"、"尺"和"寸",面积单位中的"亩"等等。尽管,这些"旧单位"在教材中早已不出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怎么提及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旧单位"仍在世世代代  相似文献   

18.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拙文<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笔者立足于<辩骚篇>文本的精细解读,反省自己,参酌时贤,据理商榷,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论定"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9.
邱磊 《师道》2012,(11):38-39
南怀瑾先生在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国学道统时,说世人从中悟得的是"历史的经验";而杜威在谈科学的教育定位时,将其概括为"理性的经验"。同样是"经验",在不同的大师眼里看来,价值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建立参照系,提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一个是善理性逻辑,从严密的分析中倡导革旧、发展和更新。就西方的文明来说,反思性、思辨性要强于东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们研究教育先哲,这些方面常常在书中看得到。所谓"理性的经验",是"科学"的异名,而中国教育的"理性"中常常夹杂着"非理性"的糟  相似文献   

20.
湖南师大版的《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情感为突破点,讲究育情策略,促进知情意行的完善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摒弃了以往只对学生进行"圣贤教育",而不注重"公民教育"。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思想品德课不再是单纯的政治概念的诠释,政治观点的说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鲜活的事例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实现自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