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颖 《科协论坛》2014,(12):24-25
在如今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科普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播模式的选择,优秀的传播模式能够让科普工作的传播效果事半功倍。以著名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为例,探索如何提升科普传播的范围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科普网站承担着科学传播的职责,对网络时代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国科普博览和科学松鼠会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官办科普网站和民办科普网站在传播主体、传播理念、传播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公众互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科普网站建设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与推进。  相似文献   

3.
yami 《世界发明》2009,(2):94-95
科学松鼠会把科学当作是一枚枚美味但难啃的坚果,把自己比作是一只只敲开果子的“松鼠”,要通过最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科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在当今生活中的应用愈发广泛,话语传播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愈发密切.目前有关科学传播话语的研究多以新媒体为依托,阐述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科学话语传播的重要性;而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的词语以及人们接受词语的过程进行研究探讨较少.本文以虚拟公共领域科学话语传播为主题,以央视大型科学挑战类节目《机智过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架构理论模型挖掘隐喻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从而为公众更好地解释节目中所弘扬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程志波 《科学学研究》2019,37(5):781-786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科学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其恰当的科学文化传播策略,包括保持功利主义与尽性主义的协调、革新科学文化话语体系、把青年作为科学文化传播的重点受众、着力打造现象级的宣传舆论平台、在融通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等。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文化传播的经验教训,对当下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基于科技期刊史和科学传播史视角,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分析,结合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系统研究创刊于1946年《科学时代》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结果表明该刊传播者为科学共同体,通过多种方式助力科学大众化;传播内容丰富多样,科学性特点显著;受众范围上以直接受众辐射间接受众,刊物针对受众特点"因材施教";传播效果上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映,激发了受众的科学思维。认为:该刊是大众科学化末期的重要刊物之一,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出版,积极参与科学大众化,为内战时期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今天办好科技期刊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化、我国科技实力迅速腾飞的当下,国家科学形象日益成为国家形象立体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际社交媒体推特平台上有关中国科学相关议题讨论的分析发现,西方公众目前对于中国科学类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并不高,讨论由少量的主要科学事件主导,明显受到了西方主流新闻媒体与政治话语力量的引导与掌控,且认知偏向于负面。这种负面形象的“他塑”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卷入政治话语与国际关系话语体系中,表征为对中国负面科技新闻的报道及阴谋论的关注。而正面积极的科学形象则更多表征为“去政治化”语境下,对中国突破性科学成果与获得国际科学奖项科学家的赞赏,以及对于中国科幻的格外关注。对此,提升中国国际科学形象需要在重视社交媒体平台这一舆论场域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外科技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科协论坛》2014,(7):58-58
<正>6月24—25日,2014年第二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研讨交流班暨第二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聘任大会在科技会堂召开。继中国科协在全国学会中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并聘任首批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之后,经各全国学会组织推荐,中国科协决定聘任肖佐等84名专家为第二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出席会议,为首席科学传播专家颁发聘书,并为研讨交流班致辞。徐延豪在讲话中表示,举办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研讨交流班,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当前,信息化改变着全球,每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为夯实科学普及之翼,顺应世界科学中心科普资源整合、公开、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北京科学中心科学传播体系建设将优化、整合北京地区的科普资源,通过关联周边、辐射周边、融进周边,实现科普的普惠性发展需求,让科学普及全方位渗入城市创新和公共生活。本文从国家对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撑、科普的新形势和发展需求着手,分析了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和意义;结合国内科普场地的调研,从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目标、主要内容等方面对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思路给予详细阐述;并从北京科学中心建设实际出发,对如何夯实北京科学中心传播体系的核心、如何推进区域科普场地协同发展、如何强化科学传播体系建设的辐射和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传播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主要依托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学术背景,侧重于考察和反思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在科学传播研究经历了30年发展后,原来忽略这一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正在以社会科学(如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为基础,推动科学传播的科学化。这些学者考察了人类接受科学信息的心理机制、科学政治化对人们掌握科学的影响、价值和信任在公众接受科学知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测度、以及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传播解决方案。科学传播的科学对于走向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科学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调查与分析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四种主要的科学文化传播模式,旨在理解不同国家背景下的国立科研机构科学文化传播的发展态势,为推动我国科学文化传播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普及是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它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以及从科学实践中升华出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掌握,以增强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构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科学传播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公众了解科学知识、辩证地看待科学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公共服务体系承载科学传播使命增强了科学传播的普惠性."首都科学讲堂"是新形势下探索科学传播路径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分析"首都科学讲堂"的新媒体融合路径,介绍了其以发挥科普工作主体的主导作用为基点,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提升科学传播水平,以新媒介为补充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的科学传播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王大鹏 《科研管理》2015,(1):346-351
传统上科研评价看重的往往是论文和著作的数量、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科研人员从事科学传播工作并没有被纳入到考核体系中,而随着科研与科普结合的趋势不断加强,在科研评价中将科学传播作为一个指标纳入进来存在着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文献等方式分析在科研评价中纳入科学传播的相关问题,包括科研评价的现状,科学传播工作作为科研工作的有益补充和延展,在科研评价中纳入科学传播指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最后,提出了如何促进科研与科学传播的有机结合,并推动科学传播作为科研评价指标之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任鹏 《今日科苑》2020,(3):39-47
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国外科学传播活动案例。根据研究主题,按照针对学生开展科学传播活动、以科学节或纪念日为主题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和基于调研开展的科学传播活动,分别梳理了各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总结出国外科学传播活动案例研究具有研究主题比较广泛、研究视角比较多元和研究过程比较具体深入等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开展科学传播活动实践及其研究的启示,为我国科学传播活动实践和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2,(10):58-65
一、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介绍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从"科学与人"出发,在全国科技周期间首次推出北京地区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会。本次活动将于2012年5月20日9:00—11:35,在农业展览馆新馆开幕举办。  相似文献   

17.
开展科学传播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科研项目对于科学传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文章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科研管理工作为例,阐述科研项目和科学传播协同管理的推进机制与举措,探讨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知识需求更加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多渠道多角度拓展科学研究成果传播的表达策略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科学传播模型经历了由缺失模型到公众参与模型的演化,但体现的科学传播本质还是传播者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嵌入,智能媒体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沟通体系。本文分析了智能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特征,即互动性、动态性、精准性、自学习性,以及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传播时空的多重性,设计了以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媒体科学传播模型。对企业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基于205份有效问卷分析了企业家使用新媒体获取科普知识的特点。最后,在理论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媒体环境下面向企业家进行科学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科普场馆是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场馆采用声光电、仿真、虚拟、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进行展示,使公众进入科学情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展品中包含的是与其技术相对应的科学知识。这种方式能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以直观、明了的方式传播给公众,不仅能激发青少年自觉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全体公众,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一、科普场馆科学传播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理念近年来得到很大发展,以社交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为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新媒介背景下,学者们研究了影响公众理解和参与科学传播中的诸多重要因素,本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科学传播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和范式,从而有助于未来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在中国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