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现代化中的官文化与小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官文化和小农意识的普遍存在和残留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表现有:官本位和官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长官意志决定论;官僚主义作风;反对竞争;贫富均平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起着相当大的负面作用。中国要走向文化的现代化就必须与传统的官文化与小农意识断根。  相似文献   

2.
浅探小农意识对现代化进程消极影响的改造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农意识在我国根深蒂固,自病不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我们看到,小农意识已经成为迟滞我国现代化进程最主要的思想桎梏之一。为改变这种现状,适应现代化发展进程,有必要对小农意识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3.
小农意识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小农意识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小农意识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论小农意识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广泛存在于农民心中的小农意识则是影响工作开展的障碍。小农意识是一种与小农经济相伴随的落后观念,其在广大农村的广泛存在有其地理和历史的成因,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危害性。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教育逐步消除农民的小农意识。  相似文献   

5.
《甘肃高师学报》2022,(4):19-21
小农意识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小农意识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小农意识的改变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村落社会小农意识的生成土壤是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方式、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被剥削和被压迫弱的社会地位以及伦理本位的传统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风采     
袁银传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系主任、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相似文献   

8.
克服职业教育的“小农意识”河南信阳地区教委张本波本栏编辑辛振镒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两种有趣的现象。城市职教“无意插柳柳成荫”,形式活,规模大,生源足,红红火火,蒸蒸日上。而被视作“重点”和“难点”的农村职教却“有心栽花花不开”,尽管投入了大量...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进城干部小农意识的暴露及其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前后,大批进城干部身上暴露出了严重的小农意识,给党的城市工作和党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注。为此,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克服和纠正  相似文献   

10.
建国前后,在城市接管工作中,一些党的干部身上暴露出严重的小农意识,给城市工作和党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引起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关注,为此,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城市中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教育和建党整干运动,这次运动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新时期的党建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袁银传教授的新作《从十六大到十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辩证关系的角度深刻反思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新观点,是一本以科学态度严肃地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湖南省衡南地区农村"三下乡"社会调查为例,分析了小农意识在我国农村中的主要表现及其社会原因,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抓好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来改造小农意识,推动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降,在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支配下,传统的小农长期被视之为被贬抑和被批判的对象。与传统的农户经济相关的“小农经济”、“小农意识”都属于落后的代名词,要加以改造。但是,传统总是会以其特有的方式顽强地表现自己。经历一番改造以后,传统的生产单位——农户再次复活,成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和交往单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农民小生产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东方农业大国进行党的建设,把党改造成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具有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党,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进行党的自身建设的难题。毛泽东对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学位[2006]21号),委托顾海良教授为负责人,武汉大学及有关单位共同承担此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暂行实施办法》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的精神,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现在刊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包括学科概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其他学习项目安排、培养方式等项内容。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刊发的《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仅为“学科概况”、“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课程设置”中,所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须开设的公共外语课和政治理论课均未列出。参加《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研制的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梁树发教授、黄继峰教授,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南开大学李毅教授,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徐俊忠教授、钟明华教授,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梅荣政教授、骆郁廷教授、沈壮海教授、佘双好教授、袁银传教授、张晓红教授、左亚文教授。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及各位专家、学者能对此《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其不断完善。反馈意见可发给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沈壮海,电子邮箱为:shenzhh@whu.edu.cn。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学位[2006]21号),委托顾海良教授为负责人,武汉大学及有关单位共同承担此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暂行实施办法》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的精神,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现在刊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包括学科概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其他学习项目安排、培养方式等项内容。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刊发的《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仅为“学科概况”、“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课程设置”中,所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须开设的公共外语课和政治理论课均未列出。 参加《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研制的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梁树发教授、黄继峰教授,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南开大学李毅教授,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徐俊忠教授、钟明华教授,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梅荣政教授、骆郁廷教授、沈壮海教授、佘双好教授、袁银传教授、张晓红教授、左亚文教授。 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及各位专家、学者能对此《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其不断完善。反馈意见可发给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沈壮海,电子邮箱为:shenzhh@whu.edu.cn。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博士后、我校历史学教授杨华山博士的论文集《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汇集了30多篇论文,以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转型为主题,从不同视角、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揭示了晚清以来直至现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轨迹与艰难历程。作者将专题研究置于中国式的社会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结合思想史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寓理论思辨于具体的历史分析之中,并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予以深切关注,体现出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和突破。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与好评,本刊特选登马敏教授等三篇笔谈以飨读者,并欢迎广大读者对该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一、《自我认识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自我认识论》是我校政史系副教授旷三平的新作,也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该书是一本关于哲学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学术性著作,她从社会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同构性出发,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维视角,系统地揭示了社会认识的历史、本质、规律和诸种方法。该书由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导师欧阳康作序。他认为旷三平的研究选择了哲学中的“热点中的热点,难点中的难点”,采用了“在我国哲学界应当说是一个有创见的研究视角,其成果的显著也是可以预见到的。”她“角度新”、“体系新”、…  相似文献   

19.
盛邦和教授从上世纪 80年代 (1 988年发表《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以来就开始关注东亚现代化的历史与前景 ,自此再没有离开过这个问题。由此深入探索东亚的前现代社会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问题。盛教授尤其注目的是东亚现代化与文化建设的互动问题。学术“兴奋点”始终围绕着三个核心词汇 :文化、现代化和东亚。从历史学、哲学、经济文化学等不同的学科视野思考东亚现代化进程 ,对东亚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倾注心血。盛邦和教授给博士研究生授课通常采取阅读指导和课堂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本文是盛教授博士研究生课堂教学的实录 ,从中可了解盛邦和教授的学术志趣、话语风格、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正> 一、武汉大学路见可教授、湘潭大学杨向群教授、陈仲沪教授及湖南教育学院欧阳禄副教授等应邀于5月25——29日到我校数学科讲学。他们就现代数学有关分支的进展、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中学数学教学的现代化问题做了综合报告或专题报告,参加听讲的有我校数学科师生及怀化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数学专业的学员。路见可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杜金元同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