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留学生》2012,(3):34-35
前不久,接受国内一家媒体采访时,偶遇一位东京国际大学(TIU)的校友,他是我的后辈,也学国际关系专业。他说,当时想学国际关系中的新闻报道专业,是缘于看了一部在中日之间掀起很大反响的纪实性留学电视片——《我的留学生活》。于是,我们聊到共同的母校,聊到在那里的留学生活,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
傅兰波 《留学生》2011,(5):42-43
对留学归国人才来说,他们回国工作的最大动力.正是国内事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为广大留学人才提供展现才能的广凋舞台,给予必要的情感关怀,创造适当的生活条件,将有利于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服务,并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专职副主任、省委统战部部长苏晓云,他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王冠伟 《职业技术》2004,(11):22-25
笔者选择的是现在生活在新西兰和德国的留学生作为采访对象,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会看到国外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偶尔听说小学同学中有一大半现在正在国外留学,我总在想难道国外的月亮真的是比家乡的圆吗?有幸在同学录上找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于是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他们。  相似文献   

4.
张云 《留学生》2009,(2):39-42
“你知道终日被一种气味缠绕的感觉吗?不是在鼻腔中.而是在心里。”萧关对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房间外面的阳光很好,他坐在我的对面,表情平静。“留学回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那段生活的全部记忆.就是一种气味。”  相似文献   

5.
管弢 《新读写》2014,(11):56-57
按照7年前制订的生涯规划,儿子于今年4月启程赴日本,开始他的留学生涯。小鹰学飞,老鹰还想陪飞一段,所以我临时决定送儿了.去日本留学。 为了让儿子在日本有个同伴,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有人沟通和交流。给寂寞的精神生活增添一丝安慰;也为了能离学校近些,我们放弃了在外独立租房,选择了学校的宿舍。因为我们对日本的服务业有信心,相信我们拿到的寝室不管好坏,至少是干净的。  相似文献   

6.
学会承担     
这是一个15岁中国留美交换生的生活随笔.讲述了他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他独特的人生体验,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维、生活方式。也许我们不会出国学习,但是透过美国留学的种种.我们应该得到一些启示,关于学习。更关于人生。  相似文献   

7.
陈歌 《海外求学》2003,(23):8-11
本刊刊发了《教育部预警:我留学南非学生再次发生受骗事件》之后(见11月15日出版的2003年第22期《海外求学》).收到许多读者的来函、来电。从广大读者对留学南非学生环境的关注中.本刊深感有责任告诉每一位准备去南非留学的学子.如何才能避开骗子设置的陷阱。为此,本刊驻京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南非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霍杰仕先生,他说:“留学南非,请想好了再去。”  相似文献   

8.
一年多前,《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片中至今能让人记住的人物大概就是李仲生了。在片中,李仲生的经历招致了争议,有人嘲笑他,有人佩服他,但无论是谁,都为他在逆境中引吭高歌《我的太阳》时的激情动容。2000年10月1日,李仲生在获得日本国立千叶大学历史上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并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不久前,记者在首都经贸大学的一幢宿舍楼里——他的家中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9.
马丁先生足个典型的瑞典人,金发,瘦高个,他不但中国话说的很好,而且是我仅见的能读中文的外国人。可能他也是我至今为止所采访的驻华使馆人员中唯一能够读得懂我采访文章的人。记者:去年到瑞典留学的中国学生有多少?到瑞典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吗?公派和个人留学的比例是多少?马丁:大约2000人左右,人数有上升趋势,公派和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泰国留学。在泰国众多高校中,易三仓大学招收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文章主要以易三仓大学教育学院中国留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和采访内容为根据,描述中国留学生在易三仓大学的学习情况,比较中泰大学教育教学方式的差异,为有意赴泰国留学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为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留学问题备受关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了关于留学工作的政策法规,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在关注留学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公民跨出国门接受教育或往返于世界各地从事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工作。留学在促进个人成长、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发展、国际理解及世界和谐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留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带着对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一些疑问,我们采访了章新胜同志。在访谈中,章新胜同志结合他个人在国内外丰富的教育经历与管理实践,从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国际比较两个方面阐述了他对相关留学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回顾了我国近代以来留学发展演进的历史,指出中国留学生的贡献是独特的、杰出的,提出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前进道路中的问题。我们相信.他的观察与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看待和评价我国留学生的作用.对于新时期我国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和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85年.吴鹰带着30美元只身离开了祖国。他先是在飞机上花1美元买了杯啤酒.然后在美国机场上为非洲饥饿的难民献了2美元的爱心。最后.他就用那余下的27美元来到新泽西州开始了他的留学、打工生活。  相似文献   

14.
很多人都知道泰国有不少色情场所,但对赴泰国留学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去泰国留学已经成为亚洲国家众多学生非常自然的选择。而近年来,这也日益成为一部分中国学生的选择。 在泰国已经成为大家出国旅游的热门选择的时候,也有人担心去泰国留学会不学好。而事实上,到泰国留学目前已经成为亚洲国家众多学生的选择。在很多方面,泰国都体现出了它作为多元文化国家的独特魅力。它是一个非常迷人的旅游国家,而就留学生而言,他们在那里的生活感觉也是那样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5.
泰国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2000余名中国学生在泰国留学。在2002年底的国际教育展上,泰国10余所学校组成“国家兵团”挺进中国教育市场,意在吸引更多的中国学生。虽然,未来几年赴泰国留学能否获得更多中国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是,赴泰国留学确实有其自身的特点。而很多人都对赴泰国留学几乎一无所知,有许多人来电本刊,咨询赴泰国留学事宜。为此,本刊184期刊登了在泰国的中国留学生关于泰国留学介绍的一篇文章——(《赴泰国留学与众不同》。为了使学生和家长更全面深入了解泰国留学特点,本刊又采写了此文。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8岁的青岛男孩李清曦中断高中学业,独自去澳大利亚留学。两年后,他疲倦地拖着一个箱子回国,里面没有文凭,没有居留证明,只装着一个陪他度过大半留学生活的游戏机。他变成一个“海带”。经过一年反思,李清曦将自己的留学生活写成一本书——《别了,澳大利亚》,在书里,他坦言自己留学生活中的诸多过失和悔恨,希望别人能从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相似文献   

17.
采访小偷     
邓刚 《华章》2011,(3):17-17
为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去采访小偷。我选择了一个绝对不像小偷的小偷,他很年轻,两只大眼睛残存着孩子般的稚气。然而他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偷。我问他为什么偷东西,他竟然大瞪着两眼答不上来。我说是因为生活困难?  相似文献   

18.
烟台市长话留学王焕现烟台留学工作做得好且持久。为探求其中奥秘,本刊记者专访市领导,没想到行政“一把手”任海深市长亲自接受采访,他对留学工作的熟悉,更出乎意料。“留学工作是烟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总战略、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工作中居于先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女儿:请别"不让他(她)看我的朋友圈"时光匆匆流过,转眼已在韩国留学1年了,新鲜感都淹没在了简单的学习生活中,没错,独自在外的细枝末节现在都可以概括为"简单"二字了。然而,我眼中的这种简单生活,在父母眼里,是迫切的想要了解和参与的,是他们感情的遥远寄托。  相似文献   

20.
伴随低龄留学的持续走热,我们联系了一位留澳“小作者”,继上一期《我在悉尼的第一周》后,本期作者继续向我们讲述他在新学校的情况,对于留学生活的新奇感受,形象勾勒,细致呈现,让人看过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其文笔诙谐幽默、生动活泼,让我们一起走进小作者的留学“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