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早在一九三五年,当长江同志旅行西北,为大公报写《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长篇通讯时,秋江同志已经是他的旅伴了。我首次认识秋江,时间在一九三七年一月下旬,地点在呼和浩特市(前名绥远)。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三日,我们曾随同以陈波儿同志为团长的上海市妇女、儿童前方将士慰劳团出发到百灵庙前线劳军。一路上,风雪载道,饥寒交迫,秋江同志对于我们从上海初到塞外的人,照顾周到,处处乐于助人。当时他身穿皮大衣、马裤和高统皮靴,真象一个青年军人。他说话豪爽,而又言出必行,动作敏捷,而又讲求效率,我由衷地敬爱他,我  相似文献   

2.
长江与秋江     
我国新闻界的前辈、著名记者长江和秋江,同在30年代崛起,同在天津《大公报》写通讯成名,有人疑为兄弟,但是他们实在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长江原名范希天,秋江原名孟可权;长江原籍四川内江,秋江原籍江苏常州。他们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前,未曾相识。但是在他们一起开始新闻工作之后,产生了亲密无间的合作,结成了亲逾兄弟的友谊。长江与秋江,相得益彰,一起做出了非常难能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文汇报》2011年11月20日第8版《笔会》刊登孟建英先生所写《"记者的道德"》一文,文中提出:"1935年,孟秋江遇到了范长江,两人志同道合,相约做旅行记者。1936年夏天,孟秋江整理了考察西北的全部旅行通讯,和范长江合作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就笔者所知,《中国的西北角》作者只有范长江一  相似文献   

4.
良师益友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一九三八年的汉口。这年春天,全国记者云集武汉。为了团结广大青年记者,三月间,在党的领导下,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长江同志是主要组织和领导者。秋天,武汉外围吃紧,蒋军步步退缩,武汉的失陷,已在预料中了。“青记”决定撤离武汉,一部分同志去重庆,一部分同志去长沙,我是第一批到长沙的。长江与陈侬菲同志等也先后来了。会址设在都正街,房屋虽简陋,但大家在长江同志领导下,情绪很高。出墙报、开座谈会、出版会刊《新闻记者》。那时各报从战场上  相似文献   

5.
长江的道路——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1937年抗战前后,当时上海正酝酿组织新闻界救亡协会,开始筹备这组织的有胡愈之、恽逸群、杨潮、陆诒和我,秋江好象没有参加。那时在上海办过《文艺新闻》的袁殊主张成立青年记者学会。后来我们和胡愈老商谈,愈老认为当时一些记者都不能算是青年了,于是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在北京参加中国记协举办的“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我们61名学员,不论是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还是全国百佳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获得者,在大家的心目中,范长江是新闻界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之所以能荣获全国最高层次的新闻奖,与受范长江同志的思想、品质、作风的影响都是分不开的。研修班的教材里有一本《范长江新闻奖文集》,看到长江同志各个时期的照片、生平介绍和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写给长江的亲笔信,更加激起了我们对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和卓越领导者的崇敬和怀念。我们渴望更多地了解长江和“长江精神”。说来也巧,范长江同志的胞弟范长城一家就住在研修班附近的香山黄土坡海军干休所。一天傍晚,中国记协中华新闻信息报社秘书长王炳尧,带着我们一行三人,到范长城住处作了一次难忘的采访。  相似文献   

7.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  相似文献   

8.
飞花拾零     
庄,现在属于这个国家,过些时又属于另一国家。原来,中东的(?)尔曼德河是伊朗和阿富汗的界河,它是一条极不稳定的河流,下游经常离开自己的河床,向东或向西开出一条新河道。当这条河流改道时,国界线也随之改变,于是,这里的村庄有时姓“伊”,有时姓“阿”,故被人们称为“会旅行的村庄”。黄河长江谁年长河流的年龄用什么方法测定呢?沉积在古老河床的巨砾石、砂和粘土,被称为“古沉积物”地质学家就是根据“古沉积物”来确定河流的年龄,根据这种测定方法,地质学家认为,黄河的年龄已有五十万到六十万年,而长江的年龄则是六千万年,比黄河“老”多了。  相似文献   

9.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10.
范长江同志离开我们18年了。回忆他的生前,我曾在三个不同时期和他有过接触,并在一起生活过。第一次是1940年在重庆,我在长江同志直接领导下的国新社重庆办事处工作近一年。长江同志早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我对他怀有敬慕之情,能在他领导下工作,自然感到十分高兴。国新社是由长江同志和我国新闻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创办的。国新社在重庆同新华日报的关系至为密切,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单位,共同为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到底,反对国民党妥协投降的行径而斗争。在重庆,长江同志还是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领导人。“青记”在“陪都”团结了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引导他们走向进步,做了种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抗战的新闻报道,或至少取客观、中立的地位。长江同志在重庆期间,还进行了极其广泛而频繁的社会政治活动,特别是在新闻、文化、学术各界里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中,做了大量的有益于抗战,有益于进步的工作。当时,虽然长  相似文献   

11.
旅行报道出佳作,旅行采访出人才。这一神奇现象近年来又引起我国新闻界的普遍关注,并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旅行采访热。八十年代初,首先由首都新闻单位发起组织过《长江行》《滇西万里行》《边疆万里行》《今日长征行》等,随后省报、省台也接连跟上,山东大众日报搞过《三千里海岸线调查》、云南日报搞过《金沙江行》、辽宁辽阳台有过《边界村庄见闻》、四川日报有过《长江漂流》、四川电视台有过《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纪实》等等。毫无疑问,旅行报道已成为新闻宣传中的重型武器,旅行采访已成为记者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现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旅行采访缘何能如此有效地培育、发掘出新闻人才?其催才效应背后的动因是什么? 应当承认,旅行报道这种特殊形式本身就易引起读者共鸣共振,并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效应。“广大读者特  相似文献   

12.
川剧《秋江》是一出饶有风趣的喜剧折子戏,这出喜剧的基础是喜剧性格和喜剧冲突。这可说是喜剧的一条规律。喜剧性格和喜剧冲突是如何体现展开的呢?黑格尔在《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中说:“喜剧性不仅首先来自与本身的矛盾的对比,而且来自与主观性和外在环境的偶然性相对立的内容的矛盾的对立。”在《秋江》中,陈妙常追赶潘必正,  相似文献   

13.
《帝国之眼:近代旅行与主体的生成》一文把旅行定义为一种现代性的行为,借机介绍“旅行理论”。“旅行理论”在致力于积极探索与现代民族、国家、身份、自我等相关的诸种问题的时候,让我们获得一种崭新的视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总是暗中处在“旅行状态”,总是通过旅行的凝视来完成对“什么是自己的生活”的领悟。  相似文献   

14.
“考查”和“考察”,读音相同,词义也相近,有时很容易混淆。“考察”一般没有特殊的规定,作为单位派出人员,可以到某地进行考察;而作为某个个人,只要条件许可,同样也可以确定自己的考察项目。“考查”,一般来说,是上对下的一种考核行为。比如,老师考查学生的成绩,组织人事部门考查干部的表现,等等。即使平级,也必须负有特殊的考查使命才行。 其次是方法不同。“考察”的“察”,主要是指观察、研究;而“考查”的“查”,则是指检查、核查、审查。前者主要是靠眼睛,可以不带任何先人之见,一切从实际出发,看到什么研究什么,结论是在考察之后形成的;而考查不仅靠眼睛,  相似文献   

15.
今年4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1986年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和经验交流会上,四川电视台记者黎明福、秦军、姚瑶等同志拍摄的《长江漂流探险活动纪实》连续报道一组10条电视新闻被评为特等奖,受到与会同行们的赞扬。“长漂”新闻报道组因而被评为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和四川电视台“1986年度先进集体”。 1986年6月,由四川省政府组织的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和洛阳市几名青年自发组织的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登上长江源头,开始了长江全程漂流探险和对长江上游区段进行科学考察的活动,历尽艰难,完成了对长江上游段的综合科学考察和长江全程漂流活动。为了真实地纪录和连续报道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四川电视台先后派出两个采访组共六名记者、编辑,随“长漂”队采访半年,从长江源头到吴淞口,途经西藏、青海、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相似文献   

16.
在武昌都府堤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里,陈列着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它是一本32开铅印的小册子,书名《湖南农民革命》,1927年由我党所开办的长江书店出版。这本小册子,原来就是毛泽东同志的名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小册子里有瞿秋白同志写的序言。瞿秋白同志在《序言》中,热情赞扬了湖南农民的革命斗争,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考察工作。他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毛泽东不过开始罢了。中国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相似文献   

17.
一、上海沦陷时期“国新社”在桂林展开发稿工作后,就计划筹设上海的通讯站。1939年春,我与王坪、张杰、汤轰振和朝鲜义勇队的韩志成同志,到皖南访问新四军时,曾分别进入苏南沦陷的大、中城市,了解沦陷区敌伪情况,回桂林后研究在华东敌后设立通讯站的问题。长江同志指出,当前开展敌后沦陷区的通讯报  相似文献   

18.
到梅园去抗日战争结束后八个月,即一九四六年的五月,国民党政府从“陪都”重庆“还都”南京。从重庆开始的“国共和平谈判”要在南京继续进行。我供职的上海文汇报将我调任驻南京记者,采访这方面的新闻;并且指明,重点在于采访梅园新村。于是,我带着文萃周刊主编黎澍写给中共代表团发言人范长江的介绍信和文汇报采访部主任孟秋江的口信,在五月底或六月初的一天到了南京。南京,虽号称国民党的首都,却荒凉冷落,破败不堪。淤塞了的秦淮河,河水  相似文献   

19.
我从三十年代中期起,就在上海同范长江同志相识。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时局的改变,又先后在武汉、长沙,桂林和他相逢,并有一个短暂机会,在桂林“国新社”朝夕相处。解放后,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由于工作和其他关系,仍有若干接触。长江同志是我所尊重的卓越的新闻战士,也是我的诤友。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栩栩如生。他被万恶的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致死的冤案,虽已平反昭雪,但我仍然觉得我应该用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我怀念长江同志的哀思,来表达我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20.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美丽的长江三峡的描写。2009年3月26日,在位于长江三峡巫峡口、广东对口支援的国家级贫困县巫山县,“广东流动图书馆巫山分馆”正式挂牌。巫山分馆挂牌揭幕仪式在刚刚竣工的巫山“两心四馆”综合大楼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