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一向以"动之以情"为特长,它主要以语言文字这一审美创造的符号形态为教学载体,故语文课往往与理性、科学性联系不紧。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疏于深入探讨语言文字的最高级、最深层的哲理意蕴,而浮在表面进行语言物质媒介层面和形式构图层面的简单释读。这种非理性、非科学化的教学倾向不仅表现在"讲什么"上,也表现在"怎么讲"上。  相似文献   

2.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条件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创造各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1.将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议事日程。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思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语义教学活动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涉及的方法,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母法”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母法,最起码有这样两种:一曰情境教学法;一曰问题教学法:语文教学一向以“动之以情”为特长、它主要以语言文学这一审荚创造的符号形态为教学载体,情境教学法南江苏南通的李吉林老师倡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极为广泛,对中学语文教学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在学科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打基础的任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识字,是小学生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需  相似文献   

5.
教育教学过程中,非语文符号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探究非语文符号的内涵和特性,明确它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观察与体验,解读非语文符号的各种表现,总结出具有指导价值的经验,对教育教学主体而言,就可以收到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语文"本身的性质在于符号性、工具性和社会性三点,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课程教学,主要是学习了它的符号性和工具性,例如汉字的拼音、笔画、声调,还有初级的工具性,做到初步的知行合一。那么培养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便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审美创造”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理解审美创造的教学内涵、教学指向,同时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显化策略、共情策略和表现策略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将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美贤 《考试周刊》2013,(41):11-12
<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课文(也可以是其中的某个片断),可以促进其全身心感受读物(课文)。在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表演,把抽象的符号通过形象的表情演绎出来,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提高了整体语文素养。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养教育,加强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张国建 《现代语文》2011,(11):55-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一次提出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里的“创新”和“实践”就是强调创造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创造教育呢?  相似文献   

10.
开健 《成才之路》2009,(7):37-37
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构建师范语文教学之塔的金砖和基础,没有知识的日积月累,就没有师范生的语文功底。我认为造成目前师范生语文能力低下、缺乏分析理解力、缺乏创造能力的重要症结之一,就是在我们师范的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本文就师范语文教学如何注重知识的积累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作者通过编写小学语文、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教材和构建新 教学模式,探索在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数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思维活动,培养小学生 创造能力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将创造思维活动与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融为一 体,促进了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朗读唐诗 ,巧析作者所描绘的“一花一草 ,一鸟一兽” ,深刻领悟诗中所寄寓的美学价值 ,既能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又能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美的熏陶 ,从而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下面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一、朗读唐诗 ,感受音乐美 ,想像色彩美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审美直觉的最有效办法是“变文字符号为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唐诗 ,会自然进入审美的感知过程 ,产生美的愉悦 ,达到一种美的和谐。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在小学教育阶段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如果语文学得不好,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阅读和理解能力自然也就跟不上去,所以,小学语文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阅读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教学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在黑板上以文字、符号或图示来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和课堂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王惠 《文教资料》2008,(36):109-111
语文教学以语言符号和美感载体渗透着感情的形象化意义,要求语文教学用"美"吸引学生.通过诵读,培养审美感受能力;利用情感熏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发挥想象,培养审美创造思维能力;在美的实践中实现美育.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影响、感化、教育新一代,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式,形成合乎要求的读、写、听、说能力.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作文的教学观念。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社会中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将会从正面或负面对其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 ,在实施素质教育时 ,应该确立怎样的作文观念呢 ?陶行知先生说过 :“人人能创造”。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 ,就在于能思维 ,能创造。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首先任务 ,就在于确认这一命题 ,确立学生的创造意识。所谓创造意识 ,是指完成一项创造活动时所持有的创造观念、创造态度及对创造的欲求、信念等心理和精神的综合表现。创造意识 ,作为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多方法多手段的展开教学,挖掘教材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同时重视美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本和课堂。  相似文献   

19.
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源泉。担当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把文字转译为声音、转译为图画,把无形符号转译为文字,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进行再创造,转译为可触可感的图画,充分运用现有教材,拓宽学生想象空间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20.
候森 《考试周刊》2014,(56):54-5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拓宽学习思路,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优化学习方式,进而为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