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薛文平 《中国德育》2004,(11):43-45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的发展方面作了具体的阐述: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强调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统一;在课程要求上,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交往,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呢?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的课改给中学传统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新的历史课程旨在通过教师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一三维目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也已经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些改革要求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赋予学生发展潜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观念的转变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呢?一、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目的的转变。20世纪初,法国小学历史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是法国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的前提1.加强感情投入,激发学生热情  相似文献   

4.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基础教育的目的已不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而是要教会一切人学会学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正>小组合作学习适应了新教材"突出语言运用、全面发展个性能力"的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怎样运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呢?对于我们在传统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如何才能结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相似文献   

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只有具备知识更新能力的人,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教育不能满足于只传授已有知识,而应当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  相似文献   

8.
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课堂,激发每一个学生创造的天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转变呢?  相似文献   

9.
中学历史新课程有自己的特殊性,其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本人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一、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密不可分.重视有效的动手操作,引导低年级学生循序渐进的探究知识,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操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  相似文献   

12.
如何将德育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呢?社会热点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教师如能适时地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就社会热点展开自由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应该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数学课程改革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在丰富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实践、思考,让学生自己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德行,促进其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呢?  相似文献   

14.
创设故事情境,不但可以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还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自主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与"学"产生和谐效应,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愉悦,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高效的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创设故事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如何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发展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呢?近期,我认真学习了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孙老师彻底摒弃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心态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让学生乐学活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感受历史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新课标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为此,教师将努力使学生体会历史学科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学习历史的价值,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情境"走进历史新课程,让学生可以拉近和历史的距离,从而主动去亲近历史.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等。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写到“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闭目沉思——“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由得眼前又浮现出两年前学生参加高考期间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扬教学民主.提高数学素质,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呢?这就要使学生学会解后再思考的习惯,即完成一道题后,要再问几个为什么,并从中获得对下次解题有用的经验和教训,搞清楚“为什么”?才能在以后的解题中知道“做什么”和“如何做”?那么如何进行解题后的再思考呢?本文通过下面的例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当代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教师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根本转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发展。语文新课程要求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新教法,充当怎样的新角色,以促进学生开展新学法,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语文教师需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不同角色中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