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欧阳修的辞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修是北宋名的学家,其辞赋初步呈现出宋代辞赋的独特艺术风貌,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阳修的辞赋善于表现其人生悲哀、兴趣爱好、仕宦感悟,有较强的抒情性。他的辞赋无论在情味上、语言上,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更多的学价值。因此,历代辞赋名篇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辞赋继承唐赋基础而又青出于蓝,名家名作迭起蜂出,辞赋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尚雅情结。本论即从该点出发,从对"雅"涵义的界定入手,继而深入探讨北宋文人辞赋尚雅情结的多重表现(包括文人的内在心理和外在创作),并以众多代表性辞赋作家和代表性辞赋文本为例,力证其作品中的尚雅情结,文末则意在探讨北宋辞赋家尚雅的多元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济南大学学报》2006,16(2):90-90
刘培在《论北宋后期辞赋的特征》中指出:北宋后期,文人的济世热情消褪,遗世之情转笃,辞赋成为文人们深入探索人生问题的重要载体。北宋后期,许多文士在党争中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党同伐异的意气之争中耗尽了生命激情,忧勤国事的进取之心转向深沉。他们用赋或抒发宦海沉浮的感慨,或排遣穷居野处的苦闷,始终伴随着忧世不治的无奈。  相似文献   

5.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6):87-87
刘培在《论北宋后期辞赋与文人的文化生活》中认为:在北宋后期,随着文人与现实政治的逐渐疏离,辞赋也逐渐远离了纵口揽时政的传统,而是深入到文化生活之中,表现文人生活的种种怡情雅趣,在优游不迫的闲雅情调中展现着人与自然相谐的美韵.北宋后期文人的辞赋创作,为赋苑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当时,辞赋在点缀文人生活方面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辞赋与文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也促进了辞赋的发展.在当时,文人雅事,常有辞赋等来助兴.赠答、赠别、吊死问生的赋在当时颇为流行.在表现燕居生活的艺术性方面,辞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文人们还喜欢用辞赋来表现对书画的看法,他们优游的园中小亭、草堂台榭,点缀雅趣的砚、茶、酒、药,也是辞赋表现的重要题材.文人们也喜欢品评前代和当代的辞赋作品,以显示才学,展示胸襟识力.辞赋创作与文人文化生活的密切结合,开拓了辞赋的表现范围,深化了辞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辞赋议论化倾向和科举改制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了辞赋内容与风格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6.
李纲是南北宋之际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它的辞赋存世达30余篇,这在宋人别集中是不多见的。李纲辞赋众体兼备,题材广泛。古赋富艳清便;文赋议论生花;骚体赋情深志长,兼有理感;律赋典正充实,这些正是宋赋趋于成熟、定型的表现,因此李纲的辞赋作品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郭锋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5):F0003-F0003
刘培先生是近年来在辞赋研究界非常活跃的青年学者,他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宋代辞赋的文章引起学术界对宋代辞赋的关注。新近由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的刘培先生的专著《北宋初中期辞赋研究》(2004年10月,22万字)是他宋赋研究的深化与系统化的结晶。在学术著作呈泛滥之势的当今,这部著作相当出众,令人耳目一新。用一句来概括就是:一空依傍,自铸伟词。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辞赋初步呈现出宋代辞赋的独特艺术风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阳修的辞赋善于表现其人生悲哀、兴趣爱好、仕宦感悟,有较强的抒情性。他的辞赋无论在情味上、语言上,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更多的文学价值。因此,历代辞赋名篇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祁是北宋中期赋坛颇为重要的辞赋家,其辞赋创作题材丰富、内容多样,囊括写景状物、怀人抒怀、议政论理等等方面,对北宋辞赋创作题材范围的拓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宋祁易感多情,他顾影自怜,伤悯人世,追求悲情的美,将伤时悲秋、时不我与、仕途偃蹇、畏嫉忧谗等等种种复杂因素交织而生的悲情淋漓尽致地诉诸辞赋创作之中,其辞赋作品于雍容典雅中交织着悲凉之气,充分表现了治平环境中的种种情态意绪,进一步拓宽了赋境。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辞赋理论,是北宋赋论领域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等人既推尊楚汉辞赋,又肯定律赋,具有比较完整的赋史观和比较自觉的批评意识。其中,尤以李廌《师友谈记》所载秦观论律赋、晁补之"楚辞三书"论屈原离骚及骚体辞赋,为具有代表性的赋论成果。苏轼、秦观、晁补之的辞赋论述,对宋代及元明以后的赋论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骚体辞赋创作对传统的骚体作品多有继承,如内容上继承骚体的骚怨精神,抒发贤人失志之悲,创作方法上有着普遍的祖骚宗汉的倾向,同时也有创新,如思想上兼容儒释道,体制趋于短小,进一步消解辞赋与诗歌、散文之间的区别,风格各异,呈现北宋骚体辞赋的真正面貌,对后世的骚体辞赋创作、屈原形象的确立、骚体文特征的研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李白辞赋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辞赋观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对辞赋和前代辞赋家的不满与否定,这不是他辞赋观的主导方面,具有附着性和暂时性;从深层看,他非常重视辞赋和前代辞赋家,对辞赋有着积极合时的看法与追求,这才是其辞赋观的主导方面。他一生钦重尤加的辞赋家是屈原、司马相如及扬雄,其钦重原因亦不尽同。他对辞赋的渊源、内容、风格、模仿与创新、抒情等问题,都或明(言辞)或暗(创作)地透露出了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态度及看法。  相似文献   

15.
北宋悲秋辞赋,可分理性思索与骚体言志两类,反映着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特定政治境遇和思想文化的潮流,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汉政府便开始以辞赋取士,但大规模以辞赋取士现象却出现于东汉后期灵帝时期。灵帝时期以书画、辞赋等大规模取士的鸿都门学,是非定期性的,亦是无遴选性的,故鸿都门学以辞赋取士是非制度性的。但对后期科举以赋取士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视为后代诗赋取士制度的滥觞。汉代试赋对汉赋创作的影响,是一个由刺激创作消费到阻碍创作消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8.
贾谊辞赋虽与西汉辞赋同源于楚辞,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大致而言,从功能上说,汉大赋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功利性强,贾谊赋却是叙述个人经历,抒发个人情感。从艺术手法上说,汉大赋重铺陈,贾谊赋长于议论说理。贾谊辞赋散文化亦不同于汉大赋。  相似文献   

19.
辞赋源流谈     
原始巫祭仪式活动造就了辞赋产生的客观环境,巫祭咒语成为辞赋的萌芽。辞赋的许多特点都来源于巫祭活动的仪式和咒语,这不仅直接影响了辞赋的源,也影响了辞赋的流。辞赋的发展透露出文化的力量和社会时代变迁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谢庄作品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庄兼长辞赋、诗歌、骈。其《月赋》以抒情写景细致名,五言、杂言诗亦有佳作。他有不少应诏之作,辞深奥多用典,与颜延之同为刘宋宫廷学的代表作家。他解音律,作品多协律,是永明学的重要先驱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