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与此相同的是保守主义研究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术界关于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脉络中保守主义的形成时间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比较合理的说法,同时,学界还研究了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民族主义等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何正确评价保守主义则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西化思潮是近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思潮。本文拟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化思潮研究作一述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对西化思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化思潮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二是"全盘西化"思潮的相关问题,三是西化思潮的特点及其评价。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与此相一致,社会主义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梳理了传统思想资源中社会主义因素以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主义思潮高潮,特别是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前少有研究的三四十年代知识界中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涉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除基尔特社会主义继续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外,面对世界范围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其他非主流(或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也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进行述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即:自由主义的涵义以及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端与发展历程、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其特征、自由主义没有成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原因及其评价等。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更好地揭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命运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用"中区"的概念描述他心目中的中国。中区是由山川、海洋、沙漠等一系列自然界限所围定的地理区域,大致相当于明代的两京十三省的范围。中区的概念渊源于以山川定义华夏的传统,也与堪舆术中地气的理论有关,这是一种超越了王朝和正统观念的中国观,但与清代以来的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国家观念形成对立,并曾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史学在近代中国挣脱经学枷锁的历程是一种"独立",那么必须看到"民族主义"在其中发挥的杠杆作用。这种制度化、专业化的近代史学也只有在服务于民族国家体系下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抗战时期的傅斯年即面临这样的境况,如果科学的历史研究丝毫无助于民族存亡,那"史之为道"其用何在?但在以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召唤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主义的另一面——在人群中制造分离和区隔——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构成威胁?傅斯年选择以"建构国族"的方式从"民族国家"的概念中拯救"中国认同",但却落入"民族"二字的语词陷阱而不自知,完全忽略了"国族"仍旧是"民族"的一种,比它想去替代却又自其脱胎的"民族"更缺乏实在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8.
晚清以来,与扰攘一时的激进"汉字革命"思潮相对,始终有一种坚定守护汉字价值的文化力量。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对废除汉字论的反击,破解了包裹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字进化论,揭示了文字唯工具论的偏狭,高扬了汉字沟通历史与现实、传承民族文明、维护文化一统的历史功能。抗战之际高涨的民族主义使得捍卫汉字的声音趋于高亢响亮,推演为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来自语言文学者的学术论断,在修正文化民族主义者言论偏颇和学理不足之余,更从语言与文字相合的视角较为准确地阐明了汉字的本质及其现代性改造方向,使得对汉字的认可以及经由汉字构建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努力获致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近代以来围绕汉字存废的持久论争,集中地展现了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巨大冲突及其调适,对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或许可以为今人思考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我国进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之际,民族主义思潮又现高潮。民族主义在高校中也具有广泛的市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要有效的把中国梦观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必须密切关注当前我国民族主义新动向及其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应当以审慎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正面回应,有效引领,以便在多样化的思想观念中寻求最大共识。"~[1]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以均富与平等为重要诉求的人类理想,是对近代各种思潮都有感染力、辐射力的一种"共同观念",成为具有不同倾向的思想家的共同追求。被称为三大思潮的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社会主义的色彩、社会主义的取向,都不同程度地将社会主义纳入其思想框架。在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相当的亲和性,远离资本主义、亲和社会主义成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重要特征;激进主义与社会主义更有着更天然、更密切的亲缘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都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与倾慕,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保守主义者以传统"大同"思想资源去附会现代社会主义,去思考儒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建构出具有近代色彩的儒家大同社会主义模式。与三大思潮对应的激进社会主义、自由社会主义与儒家社会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表达、实现社会主义途径的探索等问题上既有相似相近之处,也有区别与分歧。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界在继承和发展此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源头及传播过程、社会主义思潮、思想家的社会主义思想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成果,并积极引入新的研究范式,拓宽研究视界,将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的研究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深入:关于"社会主义"概念;关于域外思想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关于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本土资源的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研究与反思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即从80年代的"文化热"到90年代的"国学热"。这一转向在历史研究领域直接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的反思、批判与研究。学界对激进主义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其一,分析激进主义的内涵、成因与学理。多数学者主张从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来把握激进主义的内涵,即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从社会心理、社会基础、政治文化危机等多个角度探索激进主义的成因;从本土文化资源与外来思想资源来梳理激进主义的生成谱系。其二,考察激进主义思潮的起缘与发展阶段。多数学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进主义思潮溯源于戊戌时期,也有人认为激进主义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其三,辨析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中,研究者多注重二者之间的分歧与对立,或强调激进压倒保守,或主张保守压倒激进。持前说者多为激进主义的批判者,持后说者多为保守主义的批判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越来越关注二者之间的共性,关注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其四,对激进主义进行评价。对激进主义的反思与批评,构成了这一时期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的主旋律,而这一旋律同样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迅速崛起。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积极倡导"兴办实业",在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在巨额利润的诱导下,晋商也开始求新图变,走上了向近代企业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三民主义思潮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三民主义思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新旧三民主义之辨等方面的研究,孙中山逝世后三民主义的流变,包括邓演达三民主义、戴季陶主义、汪精卫三民主义、蒋介石三民主义等各种三民主义形态的研究,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其他社会思潮关系的研究,皆取得了不少新研究成果,将三民主义研究推进到一个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七·七"事变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危险,推动着自清末萌发、五四前后发展、九一八后形成的民族复兴思潮继续走向高涨,其表现之一,便是"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围绕"民族建国"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即认为抗战与建国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民族复兴"话语下,知识界不仅讨论了如何将中国从一个传统的没有王朝的"王朝国家"建设成为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而且还讨论了未来建成的"新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的国家的问题。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仍有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热"以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85一代"的艺术家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为旨归,批判艺术创作中的政治性因素,提倡理性绘画,深刻反思检讨传统西化思维的思想局限,进而探究"85美术运动"形成的演变趋势以及原因,并清晰地彰显近代中国艺术思想上扬的轨迹,也反映了"85一代"艺术家的成就与得失。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古代学者大多数认为"文献"是"文"和"献"两个概念,但其译法又有不同之处。近代以来,"文献"即传承了古代学者之译,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其含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9.
宋志明 《文化学刊》2008,(1):186-187
现代新儒家所利用的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资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近代理性主义思潮;另一种是黑格尔以后的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狭义新儒家比较  相似文献   

20.
近一个时期以来,各种民族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日趋活跃,有关民族主义的问题在国内引发热议,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外各种看法和论调相互碰撞、激荡、共振,促使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