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爽 《中国传媒科技》2023,(5):35-38+55
【目的】探究四种数据新闻的视觉修辞生产模式——时间修辞模式、空间修辞模式、交互修辞模式和技术修辞模式,剖析数据新闻的现实应用困境,总结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策略,助力数据新闻的创新发展。【方法】采用视觉修辞理论探究数据新闻的四种视觉修辞生产模式,运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层层递进,融入案例研究法针对四种不同的视觉修辞生产模式进行剖析,得出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困境,提出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破壁策略。【结果】经分析,发现数据新闻现实应用上的困境在于报道方式上避重就轻,内容呈现上千篇一律,图表形式上标新立异。【结论】总结出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优化策略在于视觉形式上讲求技术之思,视觉内容上做到内容之新,视觉法则创作上追求规律之美。  相似文献   

2.
数据新闻作为当今一种重要的新闻类型,在西方发展势头正盛,而中国在数据新闻方面还比较落后,几乎在该领域"失声",淹没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本文以财新网和《纽约时报》为例,通过分析中美两国的数据新闻视觉修辞框架,研究视觉修辞在数据新闻中的作用,以在数据新闻中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7,(5):9-15
数据新闻创造性地将"视觉框架"与现实认知结合起来,由此引出"视觉框架分析"这一理论命题。在我国数据新闻的环境议题报道中,数据修辞、关系修辞和时空修辞是视觉框架产生的本质。视觉修辞再造的数据关系想象可以对某一议题在视觉意义上进行"标出"式的凸显或贬斥,被建构为"数据他者"。这一过程始于数据维度,借由视觉修辞实践完成。当数据成为脱离社会语境、忽略人文关怀的自我演说主体时,其可视化实践就此承载了一定的主观意志。  相似文献   

4.
媒介化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在预设立场或结论的前提下,通过视觉框架与视觉修辞的掩蔽,卫星遥感技术成为传播者影响舆论的工具,通过模糊的或语义含混的图像让来自太空的假新闻具有更大的迷惑性与欺骗性。卫星新闻是数据新闻的新变体,具有灵活适配多元报道场景、直观呈现俯瞰视角张力和多维支撑全球议题报道的独特表征。卫星新闻在视觉框架构建过程中的主要修辞策略是通过信源标注、语图互文、数据“耦合”来实现数据修辞、关系修辞和时空修辞,其中数据修辞是核心;关系修辞具体呈现为因果关系、共变关系、并列关系;时空“拓扑”、时空并置、时空对比是时空修辞的主要方式。技术经由视觉修辞的嵌套包裹进而凸显或遮蔽事实,由此产生技术的偏向。当前,中国媒体在卫星新闻实践中可运用视觉修辞作为争取全球话语权的新路径,通过进一步聚焦全球公共议题、融入交互设计、规避伦理失范等方式来创设技术场景、形塑公众认知、影响全球舆论。  相似文献   

5.
数据新闻的出现为媒体报道提供了一种新的修辞方法.数据新闻报道中对数据的处理和呈现成为了媒体报道的一种隐蔽的修辞手段,即视觉修辞.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媒体在突发事件数据报道中的视觉修辞分析,指出国内媒体该类报道中视觉修辞的普遍特征:通过对数据不同的处理和呈现迎合人的思维惯性和思维惰性来实现其修辞目的.  相似文献   

6.
蒋丹彤 《今传媒》2012,(6):106-107
视觉修辞是修辞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是对所有视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本文通过对视觉修辞的定义、发展的论述,以图像视觉修辞为研究重点,结合新闻图片,分析视觉修辞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与语言修辞的对比,探索视觉修辞的发展前路。  相似文献   

7.
蒋丹彤 《报刊之友》2012,(6):106-107
视觉修辞是修辞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是对所有视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取得最佳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人类传播行为。本文通过对视觉修辞的定义、发展的论述,以图像视觉修辞为研究重点,结合新闻图片,分析视觉修辞的表现形式,并通过与语言修辞的对比,探索视觉修辞的发展前路。  相似文献   

8.
丰灿  易芹 《新闻世界》2011,(3):117-118
新闻的美主要是通过文本来呈现,而新闻文本中的美主要是由叙事话语来表达。叙事话语可以细分为叙事时间、结构、修辞和情境等。因此,笔者通过对新闻文本中叙事话语的时间设置、结构安排、修辞塑造以及情境构建等方面来解读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9.
张超 《编辑之友》2021,(9):75-79
在图像转向中,语图关系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语言没有零度,图像同样如此.作为视觉文本的数据可视化,语图关系如何可视是深刻理解语图话语协作生产的窗口.文章分析了数据可视化中的四种语图关系:语言统摄、图像统摄、语图互补、语图协商,认为图像转向是一种修辞,语言和图像是共生关系.无论是哪种语图关系,其应用标准都应服从整个数据新闻文本表征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报纸新闻话语的修辞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厚珍 《新闻知识》2005,(10):61-63
新闻话语有没有修辞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在大多数人眼里,修辞只是夸张、比喻之类的方法,与想象相联系,多用在学作品当中,而新闻讲究真实性,与之不太相关。因此到目前为止,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作中,没有专门的章节谈新闻写作的修辞,只有“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手法”。其实,话语的修辞涉及的是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新闻同样也要考虑如何表达即修辞的问题。“新闻修辞不仅限于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相反,它还包括为增加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理性、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毛泽东新闻作品的论文很多,绝大多数都将毛泽东的新闻作品视为新闻写作的典范,对其进行传统修辞技巧的分析。其实,毛泽东新闻作品的意义不在于新闻写作本身,而是应将其视为政治领袖通过公开媒体发声、进行广泛政治动员的话语实践。在媒体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这一话语类型理应得到更大的重视。借鉴英国"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纳的政治修辞理论,通过分析毛泽东"五评白皮书"的新闻评论文本,尝试总结出这一具有强大力量的系列新闻评论所采用的话语修辞方式。同时也说明,对于毛泽东新闻作品的研究完全有可能转换范式,进入到更加广阔的政治传播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新闻话语成了社会交际的主流话语"。在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新闻话语与社会共变,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修辞上。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是新闻话语修辞的重要体现。本文描写了新闻标题名词选择的大众化的表现,分析了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大众认知容易性的需求和建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为一种话语类型,通过它的各个层次上语言单位,包括新闻的主题及其实现、图式的运用、新闻的风格和修辞等,传达着文本的意义,建构受众的理解。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系统地描写”,通过对文本和语境的视角“对各个层次的话语结构的描述与社会文化因素等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14.
彭焕萍 《青年记者》2006,(23):75-76
修辞学的转向与新闻修辞 “修辞学转向”的出现是20世纪新修辞学与其它众多学科如语义学、交际学相结合的结果,同时也代表了修辞学发展的无限潜能——修辞无所不在。新的修辞理论开始强调修辞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其巨大的实用价值。修辞学突破了古典修辞学的研究范畴,将关注视角延伸至几乎无所不包的人类交际行为。修辞学转向后,开始与现实紧密相连,关注生活中各种话语的研究,出现了对广告话语、各种非真实话语的修辞研究。作为现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流动形式,新闻话语理所当然也受到了修辞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2)
随着新闻业生产实践与传播生态的变革,事实真相迷离下的新闻从业者书写权力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54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发现,在充满不确定性、主观性的后真相语境中,新闻实践中的书写主体、书写规则、书写话语等逐渐突破传统新闻生产惯习,书写权力成为争夺焦点并主导着新闻生产传播。新闻业边界的模糊带来新闻书写主体的多元化,新闻从业者与公众共同参与新闻实践;媒介组织的社会化对传统新闻选择与编辑标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新闻生产中的书写规则被不断改写;随着新闻视觉化表达的兴起,颠覆了组织化新闻生产中新闻话语的独白式、单一同质性,新闻书写话语逐渐呈现出互动交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公共修辞是一个与个体修辞相对应的概念,核心强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诉求的话语构造理念。通过对2010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公共修辞特征的网络流行语在形式修辞和意义修辞两个话语维度上积极延伸,体现的是一种间接的、迂回的、赌博式的、偷袭式的政治抵抗艺术。而在视觉文化时代,公共议题的呈现与建构更多地依赖于图像化的表征方式,公共修辞的"图像转向"成为一个亟待进一步探讨的媒介命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人民画报》部分涉农封面图像为例,用符号学方法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使得蕴含其中的象征意义能够显露出来,完成一次对新闻图像的"观看",并通过对封面图像的视觉形式和摄影手法的解析,归纳出一些具体的视觉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人民画报》部分涉农封面图像为例,用符号学方法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使得蕴含其中的象征意义能够显露出来,完成一次对新闻图像的"观看",并通过对封面图像的视觉形式和摄影手法的解析,归纳出一些具体的视觉修辞方法。  相似文献   

19.
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这一问题成为视觉修辞研究的逻辑起点。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维度上给出回应。刘涛教授的《视觉修辞学》一书立足于视觉修辞的学术史研究,从修辞理论与修辞方法两个维度出发,旨在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体系。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本分析范畴,而是重返视觉修辞的现实语境和传播场景,强调从视觉文本转向视觉实践(visual practice)的修辞研究取向,并在本土经验与理论话语的勾连结构中思考视觉修辞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吴晓岚 《视听》2024,(4):157-16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生成式AI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媒介文本层面上,生成式AI作品在视觉传播中成功构建了互文、情境和文化语境,形成意义传达的链条;在传播文本上,此类作品呈现出复合与感官叙事的特点,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在修辞手段上,此类作品灵活运用隐喻、转喻及对比等手法,增强了视觉内容的深层含义。然而,此类作品存在数据侵权、新闻真实性存疑及算法偏见的风险,应加强数据池管理、信源验证追溯及算法黑箱的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