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2.
163天,20000多公里,275名科考队员离开家乡,漂洋过海,怀揣中国梦想,追逐不落的太阳当地时间2月7日上午,随着一列雪地车队威风凛凛地驶入中山站站区,去年12月中旬赴南极内陆昆仑站执行任务的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内陆队终于返回中山站大本营,历时共54天。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不仅是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首个科考站,也是整个南极地区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的科考站之一。据介绍,在昆仑站执行任务期间,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液封深冰芯钻实用钻取冰芯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获得了大量深冰芯钻探  相似文献   

3.
南极海豹     
《全国新书目》2023,(9):30-33
<正>这是一部书写南极科考事业的科普纪实长篇作品,记录了一位科考工作者在南极日常艰苦且枯燥的科研工作之余的心路历程,以及作为一位中国极地人对南极事业强烈的热爱、担当和期望。通过他笔下叙述和拍摄的南极世界,读者可以进一步认识南极科学考察的意义,了解科考队员在南极艰辛与快乐并存的生活,以及南极独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可爱的南极生物种群,有助于宣传中国极地事业,提高全民的极地意识,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勇于探索极地奥秘的信心和理想。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5.
在线采访提高新闻竞争力借助网络在线服务进行采访,能够打破时空界限,方便快捷,从而大大提高新闻采写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竞争力.例如在采访南极科考新闻时,笔者就借助于网络.为了采写这则新闻,我想方设法打听到参加这次南极科考队一位专家的E-mail地址后,通过电子邮件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采访意图和详细采访的提纲.当天晚上,专家即通过E-mail回复,并附上在南极科考期间拍摄的一组照片.笔者足不出户就顺利完成了采访任务,这是网络带来的便捷.  相似文献   

6.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7.
可贵的第一次CCTV《中国报道》首次实现对南极考察的同步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编者按]1998年2月18、2月12日、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报道》连续三次启用移动卫星可视电话,对我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进行了同步报道,这是中国电...  相似文献   

8.
《鼎立南极:昆仑站建站纪实》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是山西作家张锐锋先生,书稿交给我的时间是2010年1月.匆匆翻过几十页,粗犷的印象是大题材、主旋律、散文化.如果单从市场零售的角度来看,并不怎么令人兴奋.然而,从获奖的潜质和增益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显然不是一部可以随手放置的稿件.点击网上搜索,发现自从1982年我国正式启动南极科考以后,出版过的相应图书,文学的、科普的、专业的,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不乏大部头,也不乏轰动者.近几年,南极的关注度显然没有以前高.尤其是中国人登上南极最高点冰穹A建立昆仑站以后,虽然出版过参与某次科考的随队记者和随队医生的手记各一种,却没有一都能够反映完整全貌.南极科考活动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代表着中国在南极的实际存在,怎奈这些年吸引眼球的事情太多,南极有点审美疲劳,好像被抢了风头.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是新鲜感和稀缺性的空间吗?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媒科技》2010,(1):78-78
十三位中国勇士 四万里南极征程 国际公认的顶级探险科考队 率先到达“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冰穹A在这里! 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随队记者陈晓夏真情讲述惊险。刺激.梦幻的冰穹世界!  相似文献   

10.
《南极特别报道》研讨纪要“南极特别报道”首次尝试使用了移动卫星可视电话,由此引发了人们关于现代电视传播观念与方式的诸多思考。一、关于现代媒介意识叶凤英(北京广播学院教授):这次报道在电视新闻界是一次突破性的创举。新闻的时效是生命力。中央电视台去年是现...  相似文献   

11.
<正>抵达南极考察船穿越了太平洋,终于抵达南极。中国要建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选在哪里?南极是一个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而且对于自然环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考价值,因此也成为强国间的争夺目标。在1957年至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有12个国家先后派出上万名科学家踏上南极洲,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南极考察。从此,人们希望了解、亲近、考察和开发这块处女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始了探索南极的又一次征程,挺进被称为“人类无法接近之极”的南极冰盖最高点,这是继极点、磁点、冰点之后南极最后一个关键点。无论从科学价值还是战略意义来看,找到并登上这个点对于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历时150多天的征程当中。科考队成功穿越了魔鬼西风带这片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  相似文献   

13.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14.
一位女记者,作为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队一员,乘坐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报道中国第六次北极考察活动。十年前,她也曾随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赴南极采访。作为一次例行北极科考活动,如何让"这次"不同以往?本文是她在北极的采访感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科考活动是中外学者一次成功合作的典范,这次历时三年之久的科考活动,在考古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由各种学科和来自不同国家科考队员组成的考察团,被学术界誉为是一所“流动的大学”。考察团在各学科取得  相似文献   

16.
以情写海洋     
赵建东 《青年记者》2016,(25):38-41
《中国海洋报》是一份特色鲜明的行业报,报道内容涵盖我国主张管辖海域、两极、大洋等.作为《中国海洋报》的一名记者,我有幸5次出远海.在南极,我感受了极地冰穹的美妙绝伦、冷酷险恶和科考队员的可爱;在马里亚纳海沟,我亲历了中国首台载人深潜器突破7000米的珍贵时刻;在钓鱼岛和南海海域,我见证了海监队员维护海洋权益的英勇壮举.  相似文献   

17.
浅谈对电视新闻连线报道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海外的电视媒体已经开始利用卫星传输手段进行异地连线报道,而且是直接利用SNG(小型卫星移动地面站),把进行直播的演播室连接到新闻现场由记者在现场做直  相似文献   

18.
正金秋,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队将从上海启航。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已在罗斯海地区完成规划选址,即将开建。目前,我国在南极科考中已经建立了一支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科研队伍,组建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南极陆基考察在国际科学刊物发表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回收陨石12000多块,位居世界第三……在有40多个国家参与的南极条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33年前,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经历了横渡太平洋,穿越西风  相似文献   

19.
从90年代开始逐渐走红的电视深度报道,到近两年兴起的电视现场直播报道;从电视舆论监督的逐步成熟,到现场直播报道的普遍运用,都无一不在证明着这样一种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电视报道的手段和形式;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拓展了电视报道者的思维空间。最近两年,中央电视台多次组织记者跟踪采访报道了一些重大活动,如随南极科学考察队远征南极的全程跟踪报道,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全程移动集群报道,以及最近进行的北极科考和澜沧江源头考察的连续报道。这些采用目前最先进的电视传输技术所进行的报道,不仅显示了中央电视台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2005年9月20日至2005年10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14位科学家和由媒体记者、后勤保障人员等40余人组成的中科院可可西里科考队由南向北纵穿可可西里,途经西藏拉萨、双湖、普若岗日、多格错仁,岗扎日、向阳湖、鲸鱼湖、茫崖和青海格尔等地,这是人类首次在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的大规模科考探秘活动。在40多天的科学考察期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全程跟踪报道,通过多种卫星手段每天回传前方节目,制作了时长600多分钟的《可可西里大穿越》特别报道,我们将连续刊载此次大型系列报道活动的负责人——中央电视台记者陈晓夏为本刊专门撰写的文章,以个案研究的方式介绍卫星通信技术的创新性应用为科考探险类电视报道带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