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人体剧烈运动终止后,在一定时间内耗氧量仍然超出安静状态下的耗氧量,生理生化学上把这一部分额外超出的氧量称为氧债,亦即运动时欠下的而在运动后需要偿还的氧。氧债假说是由希尔及其同事于本世纪20年代建立的。当时他们是试图把运动后恢复期内氧的消耗与乳酸的代谢联系起来而作的一种尝试。1933年,玛格利亚把氧债区分为快成分(非乳酸氧债),和慢成分(乳酸氧债),改进了希尔的氧债假说,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氧债概念。然而新近的许多研  相似文献   

2.
关于《运动生理学》教材中氧债功能余气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生理学》教材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某些叙述仍值得探讨。本文就有关氧债定义及对功能余气量的叙述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氧债不但在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时可以产生,就是需氧量不超过最大摄氧量时,仍能产生;功能余气量决定于平静呼气基线的水平位置,而与运动无直接关系。运动时,随着呼气基线的下移,肺内残余气体发生改变,而呼吸频率并不是改变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氧债     
“氧债”目前已引起了我国运动生理学界的注意,新修订的全国体院通用运动生理学教材(1989年)也部分更新了氧债理论,删去旧版错误,但还采用了氧债一词,未改动。氧债还是氧债,只是有了新的内涵机制。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基本问题入手来考查氧债的机制,也就是运动后恢复期氧耗高于静息水平这一客观事件的机制问题:运动对人体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了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运动中氧债的出现与乳酸(LA)的生成剧烈运动中,由于体内吸氧量小于需氧量,故体内处于缺 O_2状态,此时的能量供应形式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无氧酵介产生的,因此血液中出现乳酸堆积。Margaria 详细分析了运动结束后的血乳酸浓度与吸 O_2量的关系,发现恢复期开始的吸 O_2量特别大,然后迅速地减少并持续较长的时间。于是他提出了“非 LA 性氧  相似文献   

5.
不同距离游泳对血氨及血乳酸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专项游泳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游泳运动与血氨、血乳酸的关系、变化规律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短时间剧烈运动中血氨水平的变化反映了无氧供能系统的代谢平衡状况。血氨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相对运动强度越大,血氨峰值越高,血氨的肌血弥散速率越快,恢复亦越快。  相似文献   

6.
运动后一段时间内氧耗保持高于静息水平,这一比静息时额外多的氧耗一直称之为氧债。且因氧耗机制存有许多矛盾以及原则上存在着认识的限度,所以,对始于生理现象观察而命名的这个语词——氧债,在使用时要特别留神。 由于知识领域有了长足进步,氧债招来的责难越来越多。假若不是出于专业科学的需要,人们一般不太情愿去更动这个语词。有人建议废除这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词,但又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可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FOX(1915)[1]:人体的能量生存可能是阐明科学与体育运动最有用的概念。本文试将长期短跑训练对非乳酸性氧债供能能力的影响问题作一探讨。在大型比赛中,特别是短跑运动员在跑的后程中,自我感觉很兴奋,很想跑,但腿却抬不起来,频率也降低,还可造成动作的变形。导致这种原因主要是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能量代谢的水平训练不够和运动员过早疲劳的缘故。然而在短跑中,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要求能量的输出功率也大,这就要求承担此强度工作的组织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而  相似文献   

8.
<正> 1 问题的提出运动后的恢复是一个值很注意的问题。恢复和训练本身同样重要。实践证明,在每次训练或大的比赛之后,如果恢复不好,就会造成过度训练,引起运动能力下降或者影响比赛成绩。引起疲劳的因素之一就是乳酸的堆积,特别在进行极限或次极限运动时,由于运动强度大,耗氧量高,而运动员吸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体内氧气供应不足,肌肉活动就会以无氧代谢方式——糖酵解供能,产生大量的乳酸,由于乳酸堆积,体液PH下降,使酶  相似文献   

9.
运用血乳酸值指导游泳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运动和血乳酸乳酸是糖的无氧代谢的最终产物。在激烈运动中,当氧的供应不充分,不能使糖原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此时糖代谢中产生的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乳酸的产生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机体相对缺氧,糖无氧代谢成为机体的主要供能系统,因此肌肉中乳酸的生成较多;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逐渐加大,乳酸的生成也就逐渐减少。有人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的方法,测定不同运动强度的  相似文献   

10.
“氧债”和“无氧阈”是运动与无氧代谢中的经典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带动运动生理学的迅猛发展,这两个经典概念逐步受到挑战。本文就有关公认的科学事实对“氧债”和“无氧阚”这两个概念提出质疑,以期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并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中采用一套准确、合理、恰当的概念.推动整个运动生理学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健身的效果也就越好,这是错误的。 由于年龄、工作环境以及体育锻炼的基础不同,每个人适宜的运动强度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我向您推荐用计算运动时每分钟心率的方法来选择运动强度。公式为: (220-年龄)×60%=A/每分钟 (220-年龄)×80%=B/每分钟 A~B之间的心率范围,就是您在做健身操运动时,每分钟的心跳数。不要低于A,也不要高于B。  相似文献   

12.
华朝熙  李寒停 《钓鱼》2011,(21):24-25
“氧债”一词,也许对于绝大多数钓友还很陌生,这词出于运动生理学。对于钓鱼,或者扩大一点说养鱼,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氧债就是鱼类在水中由于主客观原因,身体出现缺氧状态,以致发生一系列失常行为,让我们来看看氧债对钓鱼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华朝熙  李寒停 《钓鱼》2011,(22):20-21
"氧债"一词,也许对于绝大多数钓友还很陌生,这词出于运动生理学。对于钓鱼,或者扩大一点说养鱼,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氧债就是鱼类在水中由于主客观原因,身体出现缺氧状态,以致发生一系列失常行为,让我们来看看氧债对钓鱼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前言最大摄氧量通常被认为是影响耐力运动最主要的因素。这是因为氧耗量与耐力运动强度呈正比,最大摄氧量值越高,耐力水准就越高。这个指标是否受训练的影响,目前尚有争论。通常被称作相对强度的氧利用率,是指在耐力运动时实际氧耗量与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这个指标与耐力运动成绩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一、经典氧债学说的形成1、氧债的乳酸学说1907年Fletche和Hopkins证明,当刺激离体蛙肌肉而收缩时,就产生乳酸,把疲劳的肌肉放在氧气中,乳酸就消失。这些学者假设肌肉收缩时产生乳酸,而氧气则是清除乳酸的必要条件。1910年Hill证明肌肉  相似文献   

16.
前言人体在进行低强度运动的初始阶段,机体氧耗量水平逐渐增高,最终达到某一稳定状态。(?)O_2的这一反应时程受两种因素的影响: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W-hipp 和Wasserrnan(1972)认为,运动强度愈大,反应时程愈长;而训练水平愈高,反应时程愈短。Hickson 等人(1978)在实验中也观察到: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反应时程亦缩短。Powers 等人(1985)曾报导:优秀运动员(?)O_2反应时程与个体VO_2max 水  相似文献   

17.
浅谈无氧阈     
一、无氧阈概念的产生远在本世纪初,Douglas及其同事发现,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时,血乳酸可保持在安静时水平而无变化。当运动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血乳酸浓度增加。他们还观察到,随着血乳酸的增加,血液的CO_2结合力(主要是HCO_3~-浓度)下降,呼吸系统受到刺激,CO_2呼出量增加。Hill等,于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肌肉运动时乳酸增加,是因为氧不能满足收缩的肌肉产能需要。于是将能量代谢形式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1964年美国Wasserman和Mclroy第一个用无氧阈AT(Anaerobic threshold)术语来描述由于运动引起乳酸增加所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的发作。几乎与此同时,德国Hollmann也提出了无氧阈的概念。从此,无氧阈这一概念被欧洲、美洲等地学者采用。  相似文献   

18.
剧烈运动后恢复划内耗氧量增加传统的被认为是用以偿回运动过程中的氧分,即通常称为氧债。运动后耗氧量的恢复曲线可以分为明显的快速恢复时相和更长持续时间的缓慢恢复时相(图一)。长期以来认为,运动后恢复期耗氧量的快恢复时相代表偿回非乳酸性的氧债,而缓慢恢复时相则代表偿回乳酸性的氧债。这种经典的氧债学说受到了许多实验研  相似文献   

19.
最大吸氧量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的客观指标;它不但对周期性耐力性项目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各类运动项目都很重要,因为具有较高的有氧代谢能力,就能满足肌肉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供应.因而产生氧债较晚,推迟疲劳的产生,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因此对有氧能力的研究,愈来愈被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运动生理学》教材中的氧债定义及有关氧债计算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有关定义、使用不当的概念和部分计算公式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