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为"与无为教育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什么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呢?下面这个例子或许能说明:一次,邓小平在某百货商场为孙子买了两打铅笔和两打橡皮,并对营业员解释说:"铅笔是为了让孩子们好好学习的,橡皮是让他们改错的。"实际上,他用铅笔和橡皮说明了老子所说的"损益"的道理。很多人对老子  相似文献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上,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尽管后世很多人误解了老子的意思,以为这是老子轻视知识学习,但却并没有理解"为学"和"为道"事实上是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通过"若水""不争"0、"见素抱朴"、"涤除玄览"等方法去"为道",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研读<老子>,就是要深刻体会其"为道""为学"思想的大智慧及其管理深蕴.并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5.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二十八章)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6.
萧规曹随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译文】做学问需要每天都有所进步,汲取新的知识;追求大道却正好相反,每天都要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减之又减,到最后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7.
[解读]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一直以来,其科学价值熠熠生辉,许多人也就只知其一,其他价值无形中被遁迹匿影了。其实,《梦溪笔谈》内涵丰富,价值多样。笔者试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虫治虫》为例,谈谈其易被忽视的价值:思想深刻,哲学上传承创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描写生动,文学上追求着"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境界。一.相克相生的为道思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提倡的"为道"就是借用世界的要素,减少主体力量的使用,直至不用自己的力量,也就达到"无为"。"无为而治"的绝佳妙境就是借用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化思想言约文丰,博大精深。老子教化思想遵循"遵道而行"的教化原则,坚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化方式,并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教化要求。老子认为,不但治国要"无为",教化也要"无为"。"不言之教"是身体力行的教导,是一种大道之教。在老子看来"为学"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获得"为道",即实现"绝圣弃智"。把握了常道,自然就可超越直接经验而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教化观对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仍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迪 《江西教育》2024,(16):50-51
<正>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学生会给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课间十分钟,一个男生跑来说:“老师,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视频,上面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前四个字我明白,是说学习就是要每天进步一点点,但是‘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呢?为道为什么要‘损’呢?而且视频里的老师说,‘损’到最后,就什么都能明白、什么都能做到了。我不懂……”我惊喜地看着他,笑着说:“问得好啊!这正是我擅长的领域呢!‘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相似文献   

10.
加法与减法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即: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这句话前半段很清楚,后半段就有些神秘了。先说那清楚的部分。我在美国念书的四年算是一生中最用功的阶段,平均每天读书十二个小时,连续四年不分寒暑假,连自己都觉得相当悲壮。为了一个博士学位,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外国同学为我取了个绰号,叫"那个最不可见到的人",因为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我总是安稳地待  相似文献   

11.
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的一生似乎有两条路,一条是学的路,就是可以增加知识、技术的路,另外一条是求道的路。为学的路,每天要进修,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为道的路,则每天会减损掉一些知识与技术,暂时放下一些阶梯、步骤、程序等方法学上的操作,这时候,才会有一些整体的智慧,全盘的观照,刚刚好要把过去所学的放掉,跳开来看,才能得到观照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为学"的概念在《老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老子对待知识论的态度是反对的,他反对"为学"所带来的私欲贪念,这种向外探求的知识论是一种世俗之学。通过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解析,进一步探析老子为学的知识论态度,老子认为,要摒弃私欲,就要"无知",并通过"复观"、"明"以及"玄览"的为学方法,做到内心的无知无欲,实现"为道"。  相似文献   

13.
正第十一讲通变今人学古人书,每患浮光掠影,入古不深,又患刻舟求剑,泥古不化。李可染谓:用最大勇气打进去,又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故习古人书,须明通变之理,剪裁取舍,其妙谛非在点画造型,而在笔墨之间。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循门径而入,积累技法,成为学书日益之功;解散成法,不拘一格,得为道日损之化。书写随机性带来的鲜活感,是  相似文献   

14.
张晓华 《师道》2013,(4):35-36
提到做减法,语文老师一定会想到《剪枝的学问》一课,减去不必要的枝条,果树才能增产,这也是"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不断追求有效、追求超越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课堂走向目标多维,注重方法多样,追求过程多彩,但课堂也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不断的"增加",令语  相似文献   

15.
正"无为"是老子思想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此句依托"道"而言"无为",实质上就是从"道"之和谐的根底出发,指明"无为而无不为"乃复归"道"之途径和方式。"道"就是顺应自然,自然又崇尚和谐;"道"之"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由此,从"道"复归和谐,又从和谐回归"无为"。这种思想给现代学校管理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16.
说起教学内容整合,大家往往会联想到叠加、合并,似乎整合就是做"加法",事实真的如此吗?整合应是在基于教材分析与学情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重构,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这样才能让数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有效地发生。基于此,笔者尝试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角"的教学为例,在深入解读学生与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设计。本文通过精准定位、精练学材、精选学法三个层面浅谈数学课既做"加法"又做"减法"的思考与做法。  相似文献   

17.
"学问"一说,构词颇含哲理,不仅道出了"学"从"问"来,也说明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要从学会"问"开始。如此看来,学生最应该是学会"问",而且热衷于"问"而又善于"问"的人。可对照当下的语文课堂,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言:学  相似文献   

18.
所谓做"减法"就是指语文课堂上要去掉那些与语文教学无关的东西。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与本节课无关的东西多了,就会挤占宝贵的教学时间,所以做"减法"的实质就是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说来,做"减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减去那些不必要的教师讲解我听过很多堂语文课,十有八九都会出现语文课时间不够用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师不必要的话说得太多,不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一、变高等教育的知识观为智慧观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要培养兼备科技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级人才,必须超越单纯的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传授,而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解读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理解力,也就是要增长大学生的智慧。尤其是随着人类总体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各种知识大量增长,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观点,把教学的本质理解为知识的传承,那么教育就将走入一个死胡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将逐渐丧失对于教育的信心和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早在2千多年前便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真知灼见。[1]就是说,知识告诉我们的是事情,而道理则让我们获得智慧。如果一味追求知识,一个人可以知道越来越多的事情,但不一定增长智慧;只有通过知识明白越来越多的道理,智慧才会更高,智慧高了就  相似文献   

20.
方小英 《考试周刊》2014,(68):50-50
在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汉字结构规律,让学生像做数学中的加、减法一样,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在充满趣味的加加减减中,将一个个汉字变成一道道有趣的、特别的"算术题",学会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