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2.
影视探班     
《胜者为王》原班古惑仔杀入东京!今个暑假,《胜者为王》在香港强势上映,这次可谓是全部古惑仔倾巢而出,几乎所有曾在《古惑仔》系列中出现过的角色都会亮相,而细细粒黎姿就会死而复生,究竟浩南会选择大话精舒淇还是翻生的黎姿呢? 《胜者为王》据说是古惑仔系列的最后一部,因为此系列的演员都由古惑仔变成古惑佬啦!今次电影中加入两个“新人”,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4.
晓闻 《家长》2004,(10)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本应充满朝气的花季群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青少年:他们不爱读书,喜欢奇装异服,耳上钻孔,裤子挖洞,讲“义气”,爱打架,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这样一群行为有些“另类”的青少年,社会上一般称为“问题青少年”,在广州和香港等地则被称为“古惑仔”。另类的“古惑仔”“古惑仔”是粤语独有的一个词,本意是指狡猾、精明的人,后来引申为对具有某类怪异行为的青少年的称谓。事实上,“古惑仔”这个群体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拍摄的一系列“古惑仔”电影出现之…  相似文献   

5.
《龙虎风云》、《无间道》和《变节》等系列香港卧底电影,隐含着香港人的集体无意识。早期经典香港卧底电影表达了香港人特定的文化焦虑,但《变节》系列已将它修改为港人构想世界秩序的想象空间。这一修改暗示出香港人的自我意识在新世纪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香港功夫电影是融合中外文化和岭南地区文化的一种电影类型.考察这一电影对广东音乐的器乐、曲艺语言和地理环境的表现,可以看出香港功夫电影的美学价值在广东音乐的配合中得到了很好地阐释,这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上世纪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运用长镜头拍摄方法,开创了电影艺术表现民族风格的先河。费穆的长镜头的美学源于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结合中国文化神似写意的表现手法,以长镜头"静"、"缓"和"平面化"的独特视听效果来深层次地刻画电影的主题,走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耿翠翠 《文教资料》2013,(29):110-111
在后殖民语境下研究香港怀旧电影,不难看出香港怀旧电影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香港怀旧电影都表现出对殖民统治时期的深深怀恋,也渗透着殖民文化的影子;同时,纵观殖民地香港和宗主国英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的对立抗衡性淡化消失,逐渐变得亲和,在话语权方面也呈现出弱者向强者游动和靠拢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香港武侠电影是最富观赏性的类型电影之一。在迎合观众的观赏习性的同时,十分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奇观性与民族性的契合点上,促成了香港电影业的繁荣。本文拟从香港武侠电影主题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分析其呈现的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杜琪峰的黑帮电影,富于香港本土特色,最具有类型化特征。黑帮电影中解决矛盾的最终方式是使用暴力。但无论从道德层面还是从美学意义上讲,在一味地渲染暴力都是不可取的,这是黑帮电影的一个悖论:一方面要在"恩怨"中形成"江湖",另一方面又要完成艺术作品求美向善的任务。在相似的叙事背景和规定情节下,如何处理犯罪的内容及选择暴力的表现方式,对黑帮电影来说自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周蓓蓓 《考试周刊》2012,(12):24-25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集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中国电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电影片名则起着非常重要的广告宣传作用。本文针对中国电影片名英译的特点及其现状,就其汉译英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使电影片名形式和电影内容达到统一,更好地宣传影片,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香港黑帮电影是一种类型电影,构成类型电影的类型元素有许多,其中最主要的类型元素有类型人物、类型环境、类型结构、类型符号等。从早期香港黑帮电影如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等到晚期香港黑帮电影如韦家辉执导的《一个字头的诞生》、刘伟强执导的《无间道》、杜琪峰执导的《黑社会》等,其中的类型元素发生了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对于了解和研究电影产生所倚赖的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人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疆本土电影在展现新疆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以一个大写的"人"体现了电影背后广博的乡土情怀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对新疆本土文化的传播和新疆形象的塑造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新疆的本土电影来说,如何能够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实现突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展更广阔的传播平台?……,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王家卫电影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与香港传统的商业电影大相径庭,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符号,为香港电影的多元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影坛也颇有影响。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导演王家卫在电影叙事风格上的特异化、新探索、新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他讲述的故事而是他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决定了他电影的全部。文章通过对他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细读来了解其叙事的特征与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15.
周雅娴 《考试周刊》2011,(49):33-34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本文探讨西方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及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泛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否定大众文化到以费斯克为代表的肯定大众文化的嬗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理论家所处社会环境变化对理论家的影响造成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是很具有生产力的,他们的审美接受推动电影人去生产属于观众的电影文本。当前优秀华语电影的观众能动力既决定娱乐也决定电影的生存和发展。电影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充分狂欢的人,在观众狂欢之时,代表当前电影的观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发生矛盾,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获得胜利,开始了"殖民"。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国产影片《刘三姐》曾先后在世界50多个国家上映,被周恩来总理认为是一部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作出大贡献的电影.香港是电影《刘三姐》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的第一站.以香港《大公报》有关报道为资料基础,探讨1962、1964、1978年《刘三姐》在香港三次公映的盛况可知:电影在香港取得的巨大成功,对广西三大名片(桂林山水、刘三姐、壮族文化)在香港乃至海外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沈慧 《文教资料》2010,(33):78-8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的后现代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香港的武侠片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形成了与传统武侠片差异甚大的“新武侠电影”。这些影片颠覆了传统侠士形象,将影片中的暴力影像美化、奇观化,并呈现出游戏历史、消费历史的特征,可以说.香港新武侠电影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  相似文献   

19.
詹成 《惠州学院学报》2007,27(2):123-126
黑帮片是香港电影的重要体裁, 而香港黑帮片中对男性形象的表现具有独特性。通过对西方主流文化研究中的性别理论和身份理论的探究, 分析香港黑帮电影中男性性别表征手段上的矛盾性, 并论述了其男性形象表征的重要嬗变以及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古惑仔OnLine     
《古惑仔OnLine》是重新改编自漫画家牛佬的名作《古惑仔》的多人连线游戏,《古惑仔》中的主要角色亦会于游戏中登场。玩家将会在游戏中扮演心中理想的角色,在《古惑仔OnLine》的世界中任意进行各种行为,以及结识其他不同的玩家。游戏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断侵占其他势力,统一全香港的“古惑仔”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