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于灵商     
大学文化个性表现为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首先是生成思想——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主导性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决定了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方向.决定了一所大学生成的是何种性质的思想。其次是形成制度——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规范文化行为对于行为的主体而言.具有约束的效力与意味.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文化中的接受主义、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表明其仍然处在自在的文化阶段.自在的社会文化、压制的学校文化和非专业化的教师文化传统是造成这种文化状态的主要根源.高校教师文化要走向自觉的文化将仰赖于学校制度创新以及教师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大学校园精神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作章 《江苏高教》2007,(2):122-123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核心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而大学校园精神则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思想和文化心理状态.二者既有联系,又在生成机制、存在样态、作用对象与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大学校园精神的形成是大学人自觉追求、主动塑造的过程,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办学传统中积淀孕育而生的过程,是一个薪火相传、不断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大学组织内部的质量文化是连结高等教育功能和活动的纽带,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多重文化作用下的动态结构.它不仅是学术文化、产业服务文化、行政管理文化相互循环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整合的"情境化"的场域,更是一种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心力"的场域.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中国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由无意识地存在向有意识地生成转变,学生入学率的变化导致大学组织内部质量文化隐性形态和关系形态的变化,质量文化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大学组织内部要形成一种独特风格的质量文化有赖于三个要素:大学自反性功能的形成;大学学术评价模式的变革;大学、政府和市场新型交往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对乡村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影响着乡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强乡村中小学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共同愿景,培育共同价值观;二是要建构教师文化,生成乡土情怀;三是强化制度约束,养成文化自觉;四是要根植乡土文化,形成学校个性。  相似文献   

6.
坚守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立世之本,珍视大学声望是大学的立世之道。如何长期坚守大学精神、长久维护大学声望,目前理论上缺乏系统的理性文本建构,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实践中少有成熟的形象危机应对机制,处于被集体围观状态。"墨尔本模式"发展及其启示在于:我国著名大学应提升维护大学声望的理性自觉,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坦荡而理性地坚守大学精神,为高等教育生态健康发展表现出应有的担当。  相似文献   

7.
论教师生存方式及其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生存方式的转型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题中之义。由于传统文化的制约和教育传统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经验消解了理性,重复消解了创新,从众消解了个性,处于一种自在自发生存状态。只有凭借文化启蒙、制度规范、自我反思以及社会评价的转变,教师才能实现由自在自发转向自由自觉的理性化、创造性和个性化生存。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个体主体的生成,提倡主体性原则。个体主体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确立的过程,是共产主义阶段自由个性发展的必要准备阶段。人向全面发展的复归过程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由自在自发走向自为自觉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的发展历程,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大学文化思想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我国大学健康发展及举世瞩目的长足进步是大学文化及其思想不断引领的结果。随着对大学文化之价值认识的逐渐深化及由此演进而成的大学文化思想的不断成熟,大学文化及其思想已然发展成为指导大学办学治校育人的理性自觉。研究发现,经由40余载的发展历史积淀,我国的大学文化完成了自“校园文化”之兴起、经“人文素质教育”之高潮、沉淀于“大学文化”之成熟的过程,历经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及注重大学文化整体建设的三大发展阶段。作为引导大学文化发展及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大学文化思想包括大学文化育人思想、大学文化治校思想和大学文化强国思想三个层面。大学文化思想的成熟与升华,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具体内涵是:大学图书馆文化就是指大学图书馆所创造的、大学图书馆物质文化、大学图书馆制度文化和大学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一所大学图书馆所形成的、独具自身特色的观念,思想和心理状态,以及与大学图书馆相适应的规章制度、组织方式和行为模式。大学图书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长期的文献情报活动中,大学图书馆为谋求生存与发展,自觉形成并为绝大多数成员认可、遵守的服务宗旨、价值观念和遭擅行为展现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1.
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组织,组织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组织的价值观管理。大学文化建设可运用价值观管理的逻辑,以大学战略目标为心理愿景,以大学核心价值观为精神观照,通过持续的大学文化价值观管理运作,使大学人的理想、信念、追求与学校的目标、使命、愿景有机统一,形成对大学文化的情感依附与价值归属即“我们是谁”的身份认同,使大学人的共同信仰和价值体系沉淀为学校办学和管理的制度理念,生成凝聚并引领大学人以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战略愿景的集体人格。  相似文献   

12.
思想是历史发展的主轴,认识历史就是认识思想,思想与历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思想的发展贯彻于整个历史的进步.思想又外化为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以集体无意识的形态被人们所继承下来,并成为社会的道德、习俗、伦理,制约和作用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道德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13.
“集体人格”这一概念源自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指向人类精神的深层领域。教师集体人格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埋在人们的意识深处,存在于人们集体无意识沉淀之中教师的集体经验、情感与品质。从中国教师集体人格的向度解读“大国良师”:一方面诠释中国所需教育人才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和大境界;另一方面表明良师乃有良心之师,兼具良好的自然德性与人为德性;良师乃有良知之师,自觉践行师德并保持高度的道德敏感性;良师乃追求良质之师,这是良师最为可贵之处,即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一种对于“好”的追求,这是一种精神态度,永葆教师工作的向上、向好。中国教师“大国良师”集体人格可从教师角色期待的历史嬗变中探寻、在教师隐喻文化的不断变化中凸显、在历代教师楷模的光辉形象中体现。“大国良师”集体人格培育核心在教师精神养成,源头在师范生培养,重在良师基因孕育,关键在教师教育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进行性教育,是受儒家文化传统的现实影响和由儒家文化所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影响的.儒家的文化传统从价值观、规范、习俗等方面直影响性教育,而集体潜意识则从不自觉的角度影响性教育的进行.由儒家文化形成的集体潜意识,主要通过价值观、情感、思维方式、语言、人格来起作用.上性教育课的教师面临着一场文化震荡.教师要进行文化进化和心理调适,才能上好性教育课.  相似文献   

15.
“原型意象”这一概念源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心理学论.他认为“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的心理积累,就是集体无意识.它是构成一种超越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当然也不例外地在一定的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形成一种族记忆.梧桐这一意象即是人类祖先千百年来文化心态和美感心态上的积淀.  相似文献   

16.
一、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1.大学精神和校风、学风的养成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西北联大的产生主要缘于国民政府在抗战背景下实行的"后方战略",而非学人自主自觉的学术生成。这导致了西北联大后来的曲折变化和最终的落定状态。缺少学人自主自觉的耦合使西北联大的精神文化长期处于无根状态,这样的大学是难以坚守的,这也是西北联大长期以来少有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西北联大的兴衰起落中,行政力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术自觉与自主并未真正形成,保障学术自觉与自主的现代大学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西北联大的案例给当下中国大学发展提供了如下启示:确立学术自主,唤回学人自觉,并加速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各种条件下提升大学品质的通用密码。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训的生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动态发展过程.大学校训生成的智慧与理性萌芽,对光明与自由向往的出场形态,兼具科研与实践功能的推进机理,彰显服务与使命意识的文化自觉,构成了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演进过程.中国大学校训的演进生成,蕴含了传统文化基因的气质理想,嫁接了西方现代大学校训的文化要素,留存着中国学人上下求索与革故鼎新的实践印迹,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演进逻辑.面对新时代校训生成的诸多挑战,亟待破译大学制度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19.
傣族园“公司主导的社区参与”和巴厘岛“社区自主参与”是两种典型的社区参与旅游的模式.从民族文化和民族主体的角度来审视社区参与旅游,发现社区居民对其文化的保护过程存在“文化自在空间”和“民族自觉空间”.“文化自在空间”会受到社区居民、游客、政府、外地商等行为的影响;“民族自觉空间”包含族群认同感、对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文化自觉”等居民的自身族性因素.上述两个空间的大小将决定民族文化的存在状态,通过其合力大小构建出相应的矩阵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政治信仰在社会的政治系统中隶属于政治文化,不同的政治文化会孕育和形成不同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意识形态的主导成分之一,是意识形态中的“集体无意识”,它通过这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出对社会的强大的凝聚、控制、导向和感召功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现实的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上升到政治信仰的高度,才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自觉贯彻,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