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纯粹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有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不能根据有没有财产和财产多少,把社会成员划分为剥削和劳动,社会主义劳动也存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划分,由于资本的存在,剩余劳动也表现为剩余价值,但剩余价值的占有并非都是剥削。市场竞争的结果,平等的劳动权力并非都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并不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也是生产劳动,但是,只生产使用价值而不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弄清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否背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是要分清价值创造、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荣兆梓 《教学与研究》2004,46(10):65-69
资本能够迫使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并且无偿占有之,再通过资本的流通过程使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的区别在于所有制。公有资本克服了资本关系中两大阶级的对立,消灭了资本对劳动的阶级剥削,但却不可能同时消灭由现代生产力特征所决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不可能避免社会利益以外在强制方式迫使劳动者个人把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外。恰恰相反,公有资本不过是这种强制性剩余价值生产的特殊形式和特殊方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现行高中教材,剩余劳动的教学是在讲授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主义工资中进行的,这无疑是科学的、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历史存在问题存在着曲解,误认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是同生共灭的,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和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我们认为,正确认识剩余劳动的历史存在及其实质,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教学。 第一,剥削都是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范围所进行的劳动,即生产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而消耗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的一个标志。“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除了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使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可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使人剥削人成为现实。因此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剩余劳动始终存在并体现着生产资料占有者和直接劳动者之间的对抗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作为资本的货币转换而来的对象化劳动“消失”的物质对象——原料和工具都不会自己跳起来活动,更不可能塑形和构序对象以创造新的用在性,所以,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上,只有非对象化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然而,工人自己的劳动活动的“生产性”本身畸变为奴役工人的“异己性权力”,这就是劳动的自我异化。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无偿占有的本质,是资本家用工人过去的对象化劳动(工资)换取了一个可以利用劳动工具塑形和构序劳动对象的活劳动,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属于资本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商品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既补偿了工资,也保存了原料和工具中已有的价值(异化的劳动),并且还额外创造出一个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时全部已有价值总和的余额(Δ),这就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5.
剩余劳动是原始社会以外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范畴,但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其表现形态是各异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和资本一样,剩余价值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重性,在不同社会制度和经济关系中,它反映不同的社会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数字劳动本质上依然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产性劳动。在平台形成一定垄断地位之前,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在平台对信息资源形成一定垄断之后,数字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不仅来源于雇佣关系下的数字劳动者,还来源于需要支付酬金给平台的劳动提供者、生产有价值信息的信息提供者以及部分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相对平等的分配正义才是真正的分配正义,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障社会公众访问信息的自由,提高社会劳动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保障信息弱势群体获取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途径和手段,才能实现数字劳动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流行的剩余价值定义均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此定义看,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它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二,它是被资本的所有者占有的价值;因而,第三,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范畴。 可是,这种认识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论述。的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再指出过,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来的,是被资本的所有者无偿占有的。但这些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8.
把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确立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 ,关键在于论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 ,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人地位 ,也不能否定按劳分配原则 ,但可使按劳分配的表层具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某些特点。劳动力商品化 ,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物化为剩余价值 ,一切生产要素也取得了资本的形式  相似文献   

9.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第二、四、六课讲到: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其中劳动者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在必要劳动之外耗费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那么,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有无根本区别呢?如果有,这种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以为,根本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它反映的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资本家榨取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0.
资本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资本是一个反映商品和货币关系的范畴,它是通过商品的价值运动和货币运动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和不同劳动社会组织形式相结合,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只有当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时,才体现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特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当资本与社会主义联合劳动相结合时,则体现着劳动者之间互相合作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同样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使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性质都得到了根本改造,不再反映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剥削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在生产中处于机器附属物的从属地位决定了资本家占有全部剩余价值。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经营者开始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中、下层管理者、科技人员、智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地位提高。一般员工潜在能力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资本增值程度,他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具有了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不存在剩余劳动,而是存在劳动剩余把被剥削劳动者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说,资本主义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式为转移.”“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我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2—243页.以下凡引自该全集的,均只注明卷数、页码)又说,“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使……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同上,第263、244页)马克思阐明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严谨的科学含义;阐明了剩余劳动的阶级内容,以及它存在的客观经济条件和不同表现形式,明确指出它是在阶级对立社会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超过维持劳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几十年来的传统观念认为,资本范畴以及同它相联的剩余价值、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等范畴,反映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是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经济范畴,对社会主义不适用。这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商品经济历史性的论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章认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商品经济,剩余劳动和剩余劳动时间在任何社会始终存在。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也必然存在,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变了,它体现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14.
把资本、劳动力商品和剩余价值确立为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关键在于率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劳动力是商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存在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并没有改变劳动在生产中的主人地位,也不能否定按劳分配原则,但可使按劳分配的表层具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某些特点。劳动力商品化,劳动的剩余劳动物化剩余价值,一切生产要素也取得了资本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经济,决定条件是剩余劳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存在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因而客观地存在剩余价值。社会主义资本范畴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有资本与社会剩余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有资本是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公有资本与私有资本既有共同点,又有本质区别。从本质上看,公有资本是劳动者阶层内部经济权利与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私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资本剩余价值,公有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叫社会剩余价值。资本剩余价值与社会剩余价值在性质、起源和存在条件上都是根本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审美生产与审美消费的理论不能建立在"自由时间"概念基础之上,少数资产阶级占有的"自由时间"是出于对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的掠夺,是以奴役劳动者为前提的.审美生产与审美消费不能片面剥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与消费是一对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作用又互相渗透.消费主义批判的指向应该是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及目的的价值在当代彻底沦为了马克思所批判的"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即价值幻象.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新视角下的剩余价值理论发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与否一直是理论界的争论热点之一,作为马克思理论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学说也受到诸多质疑。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崭新的经济土壤中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在劳动者本身同时变为资本持有者的今天,其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分配已不能过多取决于劳动量的多少,而资本在分配中的比重会有所上升,这恰恰是剩余价值理论本土化的新鲜表现形式。正确地再解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消除人们因当前按劳分配比重下降造成的认识歪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条件,认为:“剩余劳动和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的被别人占有,即超出工人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须的时间以外的和对劳动的剥削,是到目前为止的一切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社会形态的共同点。”[1](P248)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中,剥削是指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