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一些改革前沿的学校,师生直呼姓名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理由是既然我们这个社会追求人人平等,又何必在乎师生直呼姓名呢?老师能叫学生的名字,学生为何就不能直呼教师的名字?他们认为师生直呼姓名不仅体现了对学生  相似文献   

2.
听到宝宝直呼你的名字或喊别人的绰号,这可成何体统!“张三,我要喝水!”谁在叫我?啊,是才3岁的儿子!这还了得,以下犯上!你是否遭遇过宝宝这样直呼姓名的尴尬?当从宝宝嘴里听到你的名字,你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付爱华 《成才之路》2012,(6):I0016-I0016
(1)师生关系。在中国.由于师生角色的缘故.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没有学生会在学较里直呼老师的名字。但在美国.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直呼他们的名字,是理所当然的。多数的学生不仅视他们的导师为指导者.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常常有学生直呼教师名字。按孔夫子《春秋》里的说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对尊长、亲人、贤士的过错,要为其隐讳。当然,对他们的姓名,自然也要避讳,所谓师道尊严,学生直呼教师名字是有悖于中国几千年传统伦理  相似文献   

5.
一、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称呼师长为某老师,即便是英语老师,也是习惯尊称加姓氏.而英国学生常直呼老狮师名字,他们的老师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在笔者刚去英国的时侯还觉得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很不礼貌,时间久了,就觉得这样称呼反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有经验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都非常注重一个“活”字,而要达到“活”的效果,就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往往采用举手的形式,或者为了让学生相互认识名字而抽学生名字卡片点名.为了让学生巩固音节,熟悉拼音方法,提高直呼能力,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的姓名制成音节卡片,随便抽,抽到谁,谁就站起来.学生认识自己的汉字姓名容易,要认识自己的音节姓名就难了,但在全班几十人面  相似文献   

7.
陈茜 《山东教育》2011,(32):21-22
姓名,对本人来说只是一个记号,可是在师生之间,它却是心灵之间的一座"彩虹桥"。作为一个老师,你能记住多少学生的名字?对于语数外老师而言,只带两个班,课时多,每天都与学生见面,肯定能记住学生名字的;但是"副科"  相似文献   

8.
据报道,某学生在教师面前一不留神,喊了教师的名字,该教师顿时大怒,动手打了学生一巴掌。过后,这位教师自知失态,在校长的陪同下,亲自登门,向学生和家长赔礼道歉。据了解,在工作中类似这种教师被学生直呼其名的尴尬现象并不少见,当然,像这种学生当面喊教师名字的只是个别,而学生在背后直呼教师姓名的却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在每个人的心目中,自己的名字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符号,最悦耳的音节。尤其对于自我意识正在形成的小学生来说,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如果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便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它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试想,上课老师提问时,喊“第三排的那个女生”“戴眼镜的那个男生”,与直呼学生姓名所产生的效果怎会相同呢?然而,对于许多老师尤其是任副课的老师来说,因所教班级比较多,每周和学生见面的次数又少,所以记住学生的姓名确实不容易。我…  相似文献   

10.
正一.姓名及称谓方面的禁忌语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有关姓名和称谓方面的禁忌语,内容丰富且历史悠久。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看重等级制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根深蒂固。皇帝是神权的象征,具有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普通百姓绝不能直呼皇帝的名字,在起名时要避开和君王姓名相同写法或读音相同的字。如秦始皇又名嬴政,故在秦代称"正月"为"端月",以表示对皇上崇高地位的尊重。在中国家庭中,晚辈如果直呼长辈  相似文献   

11.
英美人的姓名与中国人的姓名有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姓与名的前后顺序,西方妇女婚后改从夫姓,英美人的子孙不忌讳沿用长辈的名字等。并从历史原因出发分析了英美人姓氏的来源。同时,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地称呼英美人,包括当前常用的称呼,对一些特殊身份人氏的称呼以及友人之间直呼名字以示亲切的称呼方式。在国际交往中,了解中西文化在姓名与称呼方面的差异,尊重西方友人的民族习惯会促进跨文化交际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近日,读到贵刊一篇题为《称呼背后的精彩》的文章,笔者不禁有些想法,提出来和大家探讨:是不是学生都不需要再称呼“某老师”了,改喊老师为“老某”就行了呢?是不是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师生关系就更和谐,更平等,更亲近了呢?  相似文献   

13.
初中历史教学中识记学生的名字比较困难,但笔者采用了游戏法识记学生的名字非常有效,采用了排座次法识记学生名字也非常有效,采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方式识记学生的名字也非常有效,采用了主动认错,询问学生姓名和假装知道学生名字的方法识记学生姓名也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4.
英美人的姓名与中国人的姓名有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姓与名的前后顺序,西方妇女婚后改从夫姓,英美人的子孙不忌讳沿用长辈的名字等.并从历史原因出发分析了英美人姓氏的来源.同时,探讨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正确地称呼英美人,包括当前常用的称呼,对一些特殊身份人氏的称呼以及友人之间直呼名字以示亲切的称呼方式.在国际交往中,了解中西文化在姓名与称呼方面的差异,尊重西方友人的民族习惯会促进跨文化交际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有一天,我从教室门口经过,恰好听见有个学生轻声喊我的名字.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可是有关教师人格尊严的问题.当时,我的思维迅速运转起来,思忖着该如何应对? 我立即转过身问:`谁喊我,有什么事?'出乎这个学生的意料,他的喊声被我听见,而且我又追问事由,故学生们个个吓得不敢做声.过了一会儿,大家纷纷推说不是自己喊的.好久,才有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出来说:`老师,我错了,是我喊的.'看到学生如临大敌的样子,我不仅没批评他们,反而笑着说:`错什么,难道我不叫王大智了?在家里是父母直呼我名,哥哥直呼我名,妻子直呼我名.'学生们听了放松地笑了.我…  相似文献   

16.
陈复兴 《师道》2011,(5):46-47
这一所学校,位于山中,没有围墙,没有体罚,学生直呼老师姓名,老师被学生放鸽子还得请求学生“帮帮忙吧”;不过,这里有师生的心灵交汇和共同成长,登山是学校的必修课,既有全体师生参加的攀登百岳,也有由学生规划行程、老师陪伴学生、为期一个礼拜的户外旅行;重视文学和艺术教育,富于个性的“烂文章”会受到老师的激赏,爱火车的卡路里能够大张旗鼓地讨伐《暴君甘耀明在作文课逼我不要写火车》、并最终将老师也变成了一个火车迷。  相似文献   

17.
<正>人物的姓名与称呼通常因人的社会地位高低而不同。"上流社会"的人们,他们的名字是为人们所不知道的,他们只有"尊称"。通常是以姓+尊称(官职或辈分)的方式构成,符合等级社会中对社会地位高的人的称呼习惯。直呼地位高的人名字,被认为是对地位高的人物的一种不恭敬的  相似文献   

18.
一、借助插图,整体直呼,分解声韵母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一种复合刺激物的感知,总是先知总体而不是局部。结合一年级儿童感知的特点,在教学第一个合成音节时,就应该借助插图直呼。即把音节当作一个整体来对待。让学生明白:音节是一个整体,要一气呼出。即变原来的三呼为一呼(直呼)。整体呼读之后,师生一同把音节中的声母、韵母和调号分解出来,让学生即能了解音节的组成,又能巩固学过的声母、韵母和调号等基础知识。例如教学“汉语拼音3”第一个音节“b仭”,先让学生借助插图整体直呼“b仭”(八颗星),师生再一同分解出声母“b”和韵…  相似文献   

19.
正一、小班化教学利于快速熟悉学生,建立师生感情小班学生的人数都控制在20人左右,不超过25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学生每次上课人人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那么,一个星期下来,两个小班的学生姓名,我基本上都能对号入座。而大班教学由于人数多,记忆全班学生的名字需要的时间相应增加。记住学生的名字,这似乎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20.
教师叫学生回答问题不叫学生的名字是一种不关注学生的现象,若长期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对不叫学生名字的原因、记住学生姓名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记住学生姓名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