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前置实验,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的实验结论。但使用传统实验方法得出的数据误差很大,不利于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文中从实验的误差分析入手,采用DISLab中的力传感器、光电门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行人教版高一物理“牛顿第二定律”一节中,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及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是本节的难点,而实验正是揭示加速度与两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关键。现行课本实验设计(如图1)。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牛顿第二定律是通过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导出来的。实验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联接体系统进行。  相似文献   

4.
1改进说明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2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舍弃了以往测量加速度具体数值的方法(虽然这一方法仍然可用),使实验探究的内容更加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本义。教材明确规定用比较法测量加速度,  相似文献   

5.
J2 1 87型牛顿第二定律演示仪是配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的教材而设计的新型演示实验仪器。可以定性、定量的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外力的合力成正比 ,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1 仪器的结构和原理1 1 结构 :仪器主要由制动装置、导轨、小车、砝码等组成 ,见图 1所示。图 1①制动装置②刹车柄③双支脚④小车⑤导轨⑥单支脚⑦砝码桶⑧滑轮架⑨⑩拉线  制动结构由制动装置①和制动手柄②组成 ,控制两辆小车同…  相似文献   

6.
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在体育科研与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变量,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变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两类: 1.确定性关系(即:函数关系)。如运动力学中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确定性关系,用F表示作用力,a表示加速度,m表示物体质量,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是  相似文献   

7.
平方反比定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推得普朗克定律,说明质量、电量和自旋量都遵从平方反比定律,解释了力的统一性.进而重新讨论了氢原子光谱精细结构、核力、超导环磁通量量子化和光速不变原理等问题,揭示了普朗克力的重要性,为物理学研究开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8.
物体受到恒外力的作用,加速度不变,速度越来越大.当物体受到的外力增大时,加速度及速度都增大,这点学生容易接受;当物体受到的外力减小时,加速度减小,而运动速速度仍然增大,这点有些学生不易理解.下面就来介绍用气垫导轨研究这种变加速运动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中物理在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探究加速度a与力F、质量m的关系的实验有多种做法。人教版教材中的做法比较简单,课堂演示比较可靠,可以采取边讲边实验的办法,以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有一定的缺憾。我在多年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教学中,感到在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实验的精确度。把教材中的定性探究实验,改进为定量探究实验,系统误差较小(误差小于2%),使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0.
惯性定律演示器的研究制作李君康,周祖珍(云南师范大学物理系650092)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其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物体具有这种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学生在学习惯性定律时,由于直观经验上的错觉,...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专物理实验教学中,“用气垫导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以下简称“验证”)的实验占有重要地位。它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关于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进一步熟练运用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来测定加速度,并学习用图解法分析实验结果的方法。可是,学生的实验结果却往往误差很大,其实验值和理论值相比相对误差竟会超过20%,这就难以达到验证的目的了。  相似文献   

12.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做好演示实验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手段。高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中介绍的一种实验方法是 :对两个质量相同的小车施以不同的拉力 ,或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小车的质量 ,然后同时释放小车 ,通过观察小车运动路径的长度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种实验方法虽然简单易行 ,但缺点是只能定性观察 ,不能定量研究。气垫导轨与计时器配合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等实验上实现了定量研究的突破 ,多年来已经成为经典的物理实验方法。但是仍然存在计算繁琐 ,耗费课时多等不足。为克服传统实验方法的不足 ,我们…  相似文献   

13.
本案例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分别探究了在保持电流、电压不变时,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突出了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在控制电流方面提出了比较新颖的电路设计。  相似文献   

14.
1实验装置(如图1)在实验装置中,小车在小桶重力作用下,沿光滑平板轨道加速运动,用数码相机拍摄小车的运动过程,再用影像编辑软件对录像进行分析,就能证实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并求出其加速度,进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F=ma的瞬时性,老师们喜爱用两道经典的例题进行教学。[题1]如图1所示,在天花板上用两根细绳悬挂两个小球A、B,它们都处于静止状态,A的质量为2m,B球的质量为m。若剪断上端的细绳,则细绳刚断的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分别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相似文献   

16.
牛顿第二定律F =ma给出了力与加速速度瞬时作用关系。质量m的质点在恒定的外力作用下加速度恒定 ,在变力作用下加速度是变化的 ,因而运动性质也是变化的。高中教学中对恒力作用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从概念建立到定量计算都作了较完整分析 ,而对在变力作用下的直线问题 ,却没有展开论述 ,而教学中又常常不能回避这一问题 ,针对教学中的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变力作用下的直线问题 ,有利于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 ,基本上是两种方法 :一是将实验数据列表 ,通过相关物理公式的计算得到实验结果 ;另一种是图线法 ,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描绘出来 ,从图线中分析实验结果。从目前高中物理课本看 ,要求用图线法处理实验数据的实验有两个 :1.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性实验 )2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验证性实验 )从方法上看也可分为两类 :1.所得图线为直线 (实验中有关物理量是线性函数 )。测电源电动势 ε,内阻 r的实验中 U=ε- Ir的U- I图象 (图 1)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 ,当小车质量 M不变时小车牵引力 F和小车加…  相似文献   

18.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它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利用这种逆向思维解题,是把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加以思考,执果索因.利用逆向思维解题,常能化难为易,删繁就简,变死为活,使解题迅速而又准确.既有利于强化逆向思维训练,防止学生理解僵化,方法刻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又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活化知识,提高解答物理习题的能力.1.用逆向思维法求解力学题例1:将某种材料的长方体锯成A,B,C三个物体,然后再对拼在一起,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如图1所示,且m_C=2m_A=2m_A=2m_B=2千克,用8牛顿的力F从正面推C,使得A,B,C组成的长方体保持矩形的整体沿力的方向平动,试求运动中B与C间的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分析与解:本题若按常规解法,把B与C间的弹力和静摩擦力分开来考虑,结果在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上花费不少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倒过来想一想,发现求出B与C间的弹力和静摩擦力的合力,即B,C间作用力是容易求的,然后再正交分解求摩擦力也就方便了.选A,B,C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_1=(m_A+m_B+m_C)a,解得a=2米/秒~2,对B物体而言,只有C对B的作用力产生加速度,因此,得F_(CB)=m_Ba=4牛顿,沿F_1原有方向.由正交分解法得,运动中B,C间静摩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于1687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他又根据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这一命题,用数学严格地证明了质量均匀物质的球壳对壳内物体没有引力作用.后来,富兰克林,普列斯特利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空心带电体对其内部的物体也没有电力作用.由此普列斯特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最初提出:电的引力跟万有引力一样也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遗憾的是他本人没有具体推算平方指数的偏差,但他的这一大胆的推理假设,为后来的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1785年,库仑用扭秤实验证明同号电荷的斥力遵从平方反比律,用振荡法证明异号电荷的吸引力也遵从平方反比律并在这基础上模仿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而总结出了库仑定律,从此电学进入了科学的行列.在科学发展史上,类似这样用类比推理方法建立新理论的例子很多.例如,德布洛意从光的二象性类比得出实物粒子二象性理论,薛定愕又在这基础上仿照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波动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等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之一,它对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它能帮助从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使人们容易理解.类比推理既然是科学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可以借它来建立新的概念,导出结论.例如,在静电场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目前教材和教学中通常采取的方法是 :先用控制变量法得到“两条实验规律”a∝F和a∝m- 1 ,然后把两者综合成a∝F·m- 1 。这种做法的数学依据是“不证自明”的吗 ?长期以来很多物理教师对此感到疑惑 ,本文将此问题做一些深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