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读     
<正>一个人成为名师,一定与读书有关。——读好书可以激发创造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说,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读书,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遇到好文章,我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  相似文献   

2.
心仪异性是从心理产生的对异性的一种欣赏和赞美,是一种审美愿望的实现与自我陶醉,人人都曾有过,只是有的人表现于言行上,有的人却把它暗暗地珍藏在心里,有的把它当成学习工作的动力,有的则使它成了正常生活的羁绊。  相似文献   

3.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据《优质提问教学法》的作者杰基博士研究表明:在中小学课堂上,真正有效的讨论只占课堂时间的4%~8%。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充斥着各种“假”讨论:有的问题起点太高,或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没有自己的看法,只能你一段我一段读课文,达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有的讨论问题太过局限,或太过简单,根本无须讨论,  相似文献   

4.
《红领巾》2007,(7):45-45
在日本,有个叫水俣的地方。这里的渔民们本来过着非常宁静的生活。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的猫儿开始一只接一只地往水里跳,就像疯了似的。就在人们纷纷猜测(cēi cè)的时候,怪事在人身上也发生了——有的人突然不会走路了,有的人疯了,有的人全身痛极了,身体打不直,弯得像猫咪,不少人在痛苦中死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红蜻蜓》2023,(12):14-17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号召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来读书,从而建设书香社会。对于读书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口味:有的人喜欢看小说,有的人喜欢读戏剧,有的人喜欢读诗歌,有的人喜欢读科普。大家兴趣不同,读书的方法却可以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有工作,有朋友,好象一切都很美好。可是有的时候,他感到有些寂寞,好象生活中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他有时还可能会胡思乱想——那又是为什么呢,这种情况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的。但是,突然发生一件看起来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开始的时候他甚至还不会去注意它,但是过了一个时期,他就会发现到,有一种良好的也是他本人过去所缺少的东西逐渐地、毫不令人注目地、但又那样牢固地在他身上扎下了根。柳达·也罗佛依娃同样也有过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读懂儿童     
有专家说,儿童是读不懂的。我同意这种说法,我们确实不可能完完全全地"读懂"某一儿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读懂儿童的努力。事实上,读懂儿童也是有各种层次的。有的人可能刚好读"反"了,有的是四分之一懂,有的是二分之一懂,有的是四分之三懂,有的是十分之九懂。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完全"懂,但我们在越来越懂儿童。这样的努力,是不能用"儿童是一本读不懂的书"来否定、放弃读懂儿童的。怎么算"读懂"儿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下是我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8.
初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怀着良好的自我感觉和旺盛的成就欲望,从一开始就自甘平庸的人很少。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高便产生了分化。有的同学学业上潜心钻研、突飞猛进;有的同学以比较好的组织能力开拓局面,成为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者;还有一部分人学业上只求过60分,社会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很少参加,情绪消沉混日子。比较明显地发生这种分化,大多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进取心理的盲目、随意性  相似文献   

9.
要想准确把握散文,就必须努力感受散文的意境.那么,如何感受散文的意境呢?一、读“透”要想感受散文的意境,首先要读“透”.没有读“透”,一切就无从说起;唯有读“透”,才有可能深刻感受.而要想读“透”,就不能马虎了事地读,粗枝大叶地读,浅尝辄止地读;而必须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读,反反复复地读.只有这样,才能闭眼就能想出,张口就能说出,伸手就能画出.进而透彻理解散文内容,为深刻感受散文的意境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一些语文老师往往重串讲,轻读讲。至于对读讲,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认为二十或二十八个字的古诗,怎么读讲,有的则干脆以串讲代替读讲。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有待于研究解决的。一、指导小学生读通古诗古诗要不要串讲?许多老师回答是肯定的。他们认为古诗反映了古人的生活,而古人的生活与现代人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亦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必须  相似文献   

11.
Ceremony Chaos     
《海外英语》2011,(6):22-22
在各种颁奖典礼、演唱会等仪式上.出现过不少小插曲,有的温馨感人,有的搞笑幽默,有的令人费解疑惑。有的让人措手不及,这些小插曲让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2.
生活的碎片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过"命运天定"的道理。她说:天神掌管着人们的命运线。有的人的线被放在风口,被风吹得左摇右晃,于是这些人就只有过飘摇动荡的生活;有的命运线被扯断了,于是就有了红颜薄命、英年早逝;有的人的命运线刚开始交在一起,马上又分开了,于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与自己的幸福擦肩而过……而我的命运线被天神放在了一  相似文献   

13.
暑假期间,我在小区和大街上作了一次有关《小读者》的情况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1、调查人数:236人,其中成年人119人,未成年人117;对《小读者》的了解情况:知道《小读者》有的121人,不知道《小读者》的115人。2、订阅情况:在知道《小读者》的121人中,有28人为长期订阅者,86人是曾经借阅过,7人是听别人介绍的。3、对《小读者》的评价:在读过《小读者》的114人中,喜欢的有110人,不喜欢的有4人;在不知道《小读者》的115人中,听了介绍想读的有113人,不想读的2人;4、对栏目的评价:在读过的121人中喜欢的栏目(多项选择)是:喜欢《金玉良言》的121人;…  相似文献   

14.
学习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小说的人,多半是从读小说开始。从爱读发展到爱写。我青年时读书,不大讲规律,而且在战争环境中也无法讲规律,抓到什么读什么。在读各种小说过程中,逐渐发现有的书自己读起来兴味盎然,百读不厌;有的书尽管社会评价很高,但我读着却吃力而没兴趣。这里自然有个文化水平、文艺修养高低的问题,但久而久之,我发现也有个“性相近”的因素。读小说和读科学书籍不同。搞科学的人,不论有多么大的个性差异,只要是研究同一课题,总  相似文献   

15.
陈云霞 《小学生》2011,(3):37-38
早读课,每当我漫步在校园时,总听不到那朗朗的书声;走近教室,总能发现学生嬉戏玩耍的身影;跨入教室用眼光看着他们时,他们才漫不经心地拿出书本大声地读起来,有的几人共读一篇文章,有的读上几句后,便停了下来。望着他们那种神情我有种心痛的感觉,心中暗自发问:如今的学生怎么了?怎么连书也不肯读了?如何改变学生在阅读中的坏习惯呢?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我们从前当真有过这么一个仓颉,那么仓颉就是第一个过文字生活的人了,因为他既然是黄帝的"史",总不会是自备资斧或枵腹从公的吧。…从此以后,这门生活就不住地翻新花样:有的替人做文字的佣工,也同别的佣工一样靠工资过生活,上至内廷供奉的文学侍从,下至同门房跟班一律看待的私人书记,都属这一类;有的简直把文字作商品,跟顾客作现钱交易,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王安忆近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2004年是中法文化年,各种代表团都上法国去了,学回来很多东西,但唯独没有人告诉我们,法国人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生活,为什么有的法国人一辈子生活在文学里,唱唱歌,跳跳舞,而完全不被看成是怪人……本文作者王艺霖,在法国读了初中和高中,拥有法国国家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硕士和法国国家第一大学索邦Sorbonne的企管系硕士两个学位。她将为我们展示她眼中的法国美术课。也许,就此我们会发现答案。  相似文献   

18.
曾奇峰 《广西教育》2005,(1C):29-29
很多同学来信说,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心中很是茫然,也有的同学说,家里穷,书又读不好,说不准明年毕业后就只好回家种地,过着面朝黄土的生活……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有的人在困境中沉沦,有的人则在困境中重生,后者是因为心中存有希望,真子在此不想多说什么,就送给大家一句话自免吧——永不放弃你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问候蔡老师     
我从两岁起上幼儿园,有很多老师教过我,可让我最难忘的是教我学英语的蔡老师。一提起蔡老师,我的眼前就闪现出蔡老师的模样。她中等身材,瘦瘦的,衣着比较朴素;一头乌黑的长发像瀑布一样披在肩上,总是笑容满面,显得特别有精神。蔡老师性格诙谐,常常给我们讲笑话,但对工作却一丝不苟。英语班的同学有的已上初中,有的才上二三年级,我和弟弟是这个班年龄最小的,很怕上英语课。对蔡老师前个星期教过的单词也没有认真地背,第二个星期去上课,蔡老师叫我起来读,一紧张我一个也读不出来。一些同学在小声地笑,我想她肯定会批评我,可她笑着抱起了我说:…  相似文献   

20.
张涵之作品     
<正>怎样留住一段美好的回忆?在这个科技发展迅速的年代,这似乎并不难。有的人用画作,有的人用照片,有的人用视频。但我觉得,这些形式都只能留住形象,而人的灵魂只能被留在文字里。只有在文字里,我才能捕捉到人内心闪烁的火花。我对写作的热爱始于阅读。读朱自清,我读到了朴实清新的文字、温暖人心的亲情、悲天悯人的情怀;读王尔德,我发现在充斥着贪婪、丑恶、复杂人性的社会中,总有正直、善良、宽容的人性之光顽强地闪耀;读莎士比亚,我爱上了语言华丽、情节跌宕、寓意深刻的戏剧这一独具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