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青年教师》2008,(5):21-21
天才的诞生与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天才与天赋也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本出自19世纪一个睿智乡村牧师之手的教育史上的奇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卡尔·威特是德国一名牧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慧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小卡尔,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他于1818年写下《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相似文献   

2.
本书收集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林斌、童欣、张黔等30位工作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领域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曾经都很普通,在学习上甚至没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这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它的主旨不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而是教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相似文献   

3.
俞群 《家庭教育》2006,(11X):34-35
本期人物: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是一个富有独特见解的乡村牧师。在他的见解中,最令人赞佩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最大化发展。正是由于卡尔威特对儿子小威特实施了全面化教育,才使儿子7岁半时就已远近闻名,成为“本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编按]  相似文献   

4.
德国人卡尔威特的一个孩子,在不满14岁时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教育孩子的经验是: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喵呜”。  相似文献   

5.
超常儿童是个诱人的话题,因为在每一对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独特的,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在很多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就是“天才”;超常儿童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常常与教育公平这个敏感问题同时出现,一些被认定为“超常”的儿童,享受着很多普通孩子没有享受到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6.
邱维载 《中国教师》2012,(20):61-62
<正>"教书育人",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向"完整人"的发展。但当教学逐渐变成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任务时,教育就慢慢丧失了其本来的品性。怎样在教学中实现教育的价值?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兼班主任,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积极的期待是快乐的源泉"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结论。孩子的成长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梦溪 《成才之路》2010,(3):I0004-I0004
日前,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现身中山市华侨中学,以“我的读书教育生涯”为题,现身说法谈读书与教育。在谈到有天才天赋的孩子时。杨振宁建议此类孩子父母,不要将天才孩子当做天才来养,否则会是一个悲剧。(见2009年12月15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8.
程路 《人民教育》2012,(24):48-52
教育不是多多益善的,过度的教育往往是对孩子身心的一场掠夺。一、2012,患上深度焦虑症的小学教育。94分,班上倒数第四名——陈耳的孩子小学一年级考了94分,小学阶段没有公开排名,家长一开始还挺开心的,不料老师却说:"你的孩子要加加油哦,班级倒数第四!"家长高呼:"94分还是倒数,难道现在的孩子都是天才吗?"①"90分,该不该打"——无独有偶,另一位家长网上发帖说,自己上小学的孩子考了一个90分,位列班上倒数第五,他询问  相似文献   

9.
陆宾 《广西教育》2013,(36):59-60
“读《56号教室的奇迹》时,我幻想着班上所有的孩子都是神童,思考着如何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时,我会对智障孩子充满希望,总想通过我的努力,让他们能够看到希望之光……爱,能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16年来,她一直怀揣着教育梦,用爱呵护学生成长,放飞学生的梦想。她就是2011年“自治区优秀班主任”、桂林市叠彩区芦笛小学教师以琴。  相似文献   

10.
王振翠 《中国教师》2009,(Z1):362-362
<正>爱是教育的起点,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不但要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要用"爱"去浇灌一株株幼苗,去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一、用"爱"做孩子的"活命水"一位教育家说过:"每个孩子都隐藏着许多天才的素质,这些天才的素质,只有在遇到  相似文献   

11.
王坤 《现代语文》2013,(4):70-71
在时下流行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读物中都涉及了这样一种观点,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书中,我们看到无论是被称为天才的小威特还是懂事的圆圆都在游戏、活动中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其实,穿越百年的尘封,早在1916年,著名教育家杜威就在他著名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  相似文献   

12.
天才是指那些凭借自己非凡的能力和创造力而做出了非凡业绩的人。天才需要“天生”的因素,说明教育的前提是可教育性,教育结果也因教育对象资质的差异而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天才需要一个成长过程,所谓的神童教育必然是拔苗助长式的摧残和折磨儿童的教育,更广泛地说,成功学并不一定就带来成功,名师并不出高徒。天才离不开适度的人生艰难和心灵痛苦。天才与时势、群众或当时的历史是互动的,天才创造着历史,历史也成就了天才。总之,天才和英雄人物的产生,有许多非理性的而不能够控制的因素起着作用,若按照某种机械的、既定的模式是培育不出天才的,教育一旦变成僵死的教条,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一个社会和一个社会的教育中,尽可能提供一种自由发展的氛围,使人的才能得到多样性的萌生、促进和发展,才可能产生天才和多样性的天才。  相似文献   

13.
《幼儿教育》2008,(10):48-48
<正>他们的改变给爸妈带来了惊喜两年前,来自美国的早教品牌"天才宝贝"落户杭州,提出打造3~6岁"小小MBA"的教育目标,一时间杭城孩子家长议论纷纷:那么小的孩子也能学MBA课程?虽然不少人心存疑虑,但是仍有1000多名个孩子家长把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14.
葛妍 《家长》2014,(8):63-63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是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命中注定会碌碌无为。一切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则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很多爱的方式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我们当家长的往往比较急躁,轻则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让孩子觉得我们唠叨,他们反而不以为意甚至不胜其烦。重则大骂,让孩子产生恐惧感,还美其名日:“这也是一种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俞群 《家庭教育》2006,(10X):30-31
卡尔威特是一个富有独特见解的乡村牧师。在他的见解中,最令人钦佩的就是他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最大化发展,正是由于卡尔威特对儿子小威特实施了全面化教育,使儿子7岁半时就已远近闻名,成为“本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编按]  相似文献   

16.
世上有许多父母,羡慕天才,抱怨自己不是天才。当他们事业无成时,就把天才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逼孩子拼命地学习.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来成就天才。孩子呢,也日思夜想能够得到一只神笔,或者获得过目不忘的本领,成为神童。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就开始感叹自己不是天才。人们都认为,天才属于那些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像爱迪生、达尔文、居里夫人……好吧!来看看这些天才是如何成  相似文献   

17.
邹育如 《家庭教育》2005,(6B):36-37
现代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孩子从小见多识广;加之生活水平提高,使孩子在脑部发育快速时期获得丰富的营养。因此,许多父母习惯将孩子的表现与自己小时候比较,然后发现:孩子太聪明了!这是否表示家中有个天才宝宝呢?早慧教育研究提示父母,通过日常生活,父母可以发现孩子早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教育秘诀之一,就是宽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19.
天才教育政策的开发与修订是天才教育计划实施的基础和关键。——Joyce VanTassel-Baska(乔伊斯·万塔斯尔-巴斯卡,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天才教育中心教育学教授和执行主任)天才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与认知领域的发展一样,自产生之初就备受关注和争议。美国的哲学家们倾向于将天才教育纳入到教育公平、教育卓越  相似文献   

20.
赏识孩子,要坚信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孩子,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赏识孩子要专找学生的优点、进行耐心的鼓励赞扬。赏识孩子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孩子要帮助孩子预约失败,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体现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