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U&G)理论的社会化视角出发,探讨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NS)用户从哪些特定使用能够获得社会化满足,分析他们与SNS用户的访问频率、使用时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把握SNS用户使用的激励因素与行为规律。作者选择本土领先的社会性网络服务——人人网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并且对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旧关系维持、信息分享是SNS用户社会化满足的两个重要来源,并且激励用户经常、长时间地访问社会性网络服务;自我展现也是SNS用户社会化满足的重要来源,会促使用户经常性访问,但是并不会占有用户太多时间;新关系建立并不会导致用户社会化满足,也并非实际使用的激励因素。  相似文献   

2.
校园SNS照进现实——以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为例SNS是Web2.0应用的典型模式之一,而人际传播是SNS最主要的传播形态。文章以校内网注册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所高校的校内网用户网络调查搜集的多项数据,结合7W传播模式,从传者、内容、媒介、受者、效果、  相似文献   

3.
胡颖 《青年记者》2012,(3):65-66
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意思是"社交网络服务".不同于网络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交往,也不同于现实环境下的面对面交流,SNS可以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搬到网络上,人们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在网络上与现实中的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并通过网络不断开拓社交圈子,发展人脉,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5.
我国校园SNS受众媒介使用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恂  古玉立 《新闻界》2008,(3):48-51
本文调查了我国校园SNS受众的社会结构特征、媒介接触情况、媒介使用偏好和媒介使用满意程度。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我国校园SNS受众的一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证明寻求网络认同依然是SNS媒介使用的首要功能,人际交往并没有现实回归。  相似文献   

6.
针对社会网络(SNS)中个人信息保护的特殊问题,设计基于关系网络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型,其关键在于将SNS中用户关系网络转换为量化的信任度网络,并据此决定用户的信息访问权限。相比现有SNS网络中的信息访问控制模型,此模型更加灵活精致,能较好地处理SNS中个人信息共享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并通过研究此模型实现中的主要困难以及解决方案,探讨该模型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SNS用户忠诚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简称SNS)旨在帮助用户建立社会关系网络,促进用户间的交互和知识共享,而用户对SNS的忠诚会影响用户交互和知识共享的效果,因此,对SNS用户忠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SNS网站为研究对象,在Bhattacherjee的基于ECT的lS持续使用模型(ECM.ISC)的基础上,提出了SNS用户忠诚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对SNS网站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SNS与品牌人际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人际关系网络联结的SNS是一个真实化的虚拟人际交往平台,这个平台中的虚拟人际具有信任、稳定、个人化、参与性、娱乐性等特点。品牌可以利用SNS上的人际资源,与目标用户构建一种品牌人际关系,从而把品牌传播融入人际传播中。这种品牌关系的构建和维持,可大大地提升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9.
SNS网站用户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在网络中构建虚拟的人际网络,结合人际竞争情报相关理论提出基于SNS开展企业人际竞争情报工作.针对该构想实地走访和调查了多家SNS网站和中小企业,总结了实际情况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面向企业人际竞争情报的SNS系统,阐述了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详细探讨了系统的数据库和功能模块,具体论述了人际信息资源管理、人际网络构建、人际网络可视化和人际网络分析四个模块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两种基于SNS好友关系的信息共享授权代理机制,解决SNS用户给好友或好友的好友共享外部受保护资源的问题。与传统授权代理不同,提出的授权代理机制采用SNS网络中所特有的关系网络,使用第三方用户的身份信息临时访问受保护资源。通过授权代理机制,用户可以在一种受控方式下与好友共享更多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社会网络关系的帮助下获取所需的信息或文档。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与微博的采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Web2.0时代以后,以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SNS网站是互联网最受欢迎的应用类型.在两年内,SNS用户快速增长.对于那些一夜之间风靡全国的SNS网站来说,成长的速度和如今没落的速度仿佛同一级别.随着微博的兴起和受众对传统SNS网站的疲乏,SNS网站用户大量流失.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图书馆引入社会性网络服务存在的融合不足、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构建基于SNS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以SNS作为Web操作系统的在线底层架构,把各项功能封装成基于内容管理的模块化应用建于SNS基础架构之上;以SNS的开放关系链作为应用的数据关联基础,实现数字图书馆用户交互、数据协同、内容聚合、信息服务等功能的集成;并对包括用户生成内容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协同整合和统一管理,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海宁 《今传媒》2012,(1):60-61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SNS社交网站是Web2.0时代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改变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生态圈,其互动性、瞬时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平台。传统媒体纷纷试水SNS社交网站,以寻求新的传播推广模式,建立公共主页,扩大影响力。旅游卫视通过与人人网合作,利用"SNS生态圈"的特点开展了独特的人性化的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SNS缓释压力、宣泄情绪、获取成就感,是许多用户钟情于SNS的重要原因。开心网通过病毒营销迅速成为广大白领钟情的网站,让人们缓解巨大的社会压力,获得自我认同感。但同时以开心网为代表的SNS网站也面临着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SNS社交网站的用户开放、共享、参与、创造、娱乐已成为web2.0时代的典型应用。如今SNS社交网站热度未减,微博客又以一种新的方式进入了网民的视线。微博客给SNS网站带来了冲击,甚至一些SNS网站的用户也将成为微博客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国内SNS网站发展迅猛,以人人网、开心网和51.com为代表的SNS网站已覆盖中国互联网近一半的网络用户。同时,新浪、搜弧、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阿里巴巴等也开始涉足SNS。根据CNNIC最新《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3.38亿,其中SNS网站用户规模达1.24亿。开心网创始人程炳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互联网行业在经历过门户时代、搜索时代之后已进入社交网络时代。  相似文献   

17.
陈冠男 《报刊之友》2012,(11):64-65
SNS已然成为时下最流行且广泛运用的媒介方式,从各种政府机关的官方微博,到联系好亲朋的人人网、QQ空间,这些SNS借助Web2.0技术实现了自媒体的建立,并依靠用户之间紧实的现实关系保证了用户黏性的相对稳定。而广告主也灵敏地嗅到了这片领域所能带来的潜在利润。我们将在下文具体阐述广告主如何利用SNS产生聚点效应并进行积极地口碑传播。  相似文献   

18.
陈利双 《新闻世界》2009,(11):141-142
SNS网站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如今,已进入了尴尬的困顿期,盈利模式的匮乏以及漫长的市场培育期让风投望而却步。作为SNS网站的分支之一校园SNS网站也面临同样遭遇。本文以据称国内最大校园SNS网站校内网为例,分析其盈利模式现状,认为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打造多领域的服务平台并以此寻找盈利创新点是校园SNS网站的发展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9.
赵艳  尹江华 《传媒》2011,(9):57-58
SNS网站(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是专门为人们提供网络社交服务的网站,它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无限扩张自己的人际交往空间,并由此获得帮助。现在很多SNS网站,以Facebook、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等为代表,可以提供如网络聊天(IM)、交友、视频分享、博客、播客、网络社区、音乐共享等服务。中国SNS网站近几年迅速发展,以它民主化、多元化、互动化的传播特征及优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媒介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