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2.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大众传媒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介也将其娱乐功能充分发挥。受众享受电视媒介带来的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过度的娱乐消遣当中放纵沉溺,渐渐失去了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思考能力,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语言将或成真。本文分析电视媒介娱乐传播现状,探究电视媒介过度娱乐化背后的原因,以期对电视媒介娱乐传播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们不必完全认同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对影像时代文化的那种娱乐至死的悲观主义看法,但决不可轻率地认为他苦口婆心的那番告诫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近年来本土电视娱乐节目频发的三俗取向如此触目惊心,无疑印证了波兹曼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过,媒介即信息也好,媒介即隐喻也罢,还有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等林林总总的西方传播学前沿学问,虽然不无道理,但绝非铁定真理。  相似文献   

5.
在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拉斯韦尔提出"媒介三功能说"之后,赖特提出了媒介的第四功能——娱乐。媒介的娱乐功能在电视时代发挥得淋漓尽致,电视为提供人们消遣,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体会到愉悦和乐趣,潜意识中从心底感谢电视时代。但是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降低了"电视人"的思考能力,他们只是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充满感官刺激、  相似文献   

6.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郑晶  王晓雅 《新闻世界》2012,(11):186-187
随着严肃的印刷文化被轻松的电视文化所代替,娱乐似乎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预言了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类将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显然,波兹曼对大众文化的风行持绝对悲观态度,更是视大众文化的载体电视为洪水猛兽。但是,媒体仅仅是一种传播载体,人类也非毫无理性,娱乐还尚不足以至死。  相似文献   

8.
马思琪 《新闻世界》2013,(8):308-309
在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及其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系统介绍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论,并在介绍时结合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涌动,娱乐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麻痹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加入娱乐的狂欢之中。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电视使人们抛弃了理性思考,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目前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中,电视业的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娱乐至死的原因,指出娱乐并不会至死,并对我国目前的传媒发展进行了警示。  相似文献   

10.
《娱乐至死》是已故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品。在这部著作中,尼尔·波兹曼从新闻、政治、宗教、教育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娱乐是如何成为电视表达一切的方式的,最终发出了人类将会"娱乐至死"的哀鸣。  相似文献   

11.
汪雅倩 《今传媒》2014,(12):62-63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尼尔?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媒介就像一种隐喻,蕴藏着强大的暗示力,能够影响、定义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如今,我们已从电子时代跨越到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而媒介隐喻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影响。本文将以微博为例,运用媒介隐喻理论分析微博的娱乐化倾向及其给公众话语带来的暗示意义。这种理论话语对于反思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娱乐化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有着警惕和启发意义,特别能够提醒媒介受众时刻保持应有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2.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娟 《今传媒》2013,(5):59-60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3.
毛峰 《现代传播》2005,(2):120-121
一、媒介即隐喻 ,媒介即认识论诚如评论所言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对当今时代电子媒介文化一针见血的批评和无可辩驳的分析。他从麦克卢汉的著名警句“媒介即讯息”入手 ,分析《圣经》“十诫”中的第二诫“不可雕刻偶像 ,亦不可制作任何形象 ,仿佛天上地下或水中的万物”的传播学意义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上帝禁止人们用符号表现他们的经历 ,因为一旦人们习惯于用图画、雕塑或其他媒介表达一种崇拜对象 ,人们就会执着于这些媒介符号而无法想象、接近并崇拜那抽象的神灵。波兹曼由此推导出一个普遍性的理论命题 :“媒介对于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娱乐至死的视角审视电视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电视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明显,不仅娱乐节目在质和量上都泛滥开来,娱乐节目遍地开花,甚至新闻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势头.当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选秀类节目余热未减,《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又开始炙手可热,电视在娱乐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电视媒介娱乐化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当前媒体普遍的娱乐化倾向?我们是否会像波兹曼所说的那样,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个"物化"和"异化"的世界,媒介娱乐通过"仿真环境"成为一种新的"异化"力量。本文通过对电视娱乐呈现出的各种"异化"征候进行详尽阐述,勾勒出一幅电视娱乐文化的"异化"地图,力图为我国电视娱乐节目提供一定的警醒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娱乐:电视时代的奴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和亚瑟·科斯勒《正午的黑暗》,深深地被集权和专制主义统治下的丧失自由的可怕情景所震撼。现在的美国自由、民主已经深入民心,但可怕的是这样的时代仍然有丧失自由的危险,甚至还让人们浑然不觉。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这样的警告——娱乐成了电视时代的奴役。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电视图书的产生,发展现状入手,对电视图书的概念做了界定,并分析了电视图书的优势,从媒介范式,文化需求和受众需求等方面分析其畅销的因素。同时也对电视图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当前的社会文化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狂欢,娱乐精神充斥了全世界的各个领域,那么这场狂欢节的主角就是大众媒体,媒介文化更成为名副其实的消费文化。这种文化象征着权威的泯灭,中心话语的缺失,乃至形成一个人人参与行动、追求娱乐、平等交流的时代。本文从娱乐精神与媒介文化的关联性入手,着重分析了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对如何提高大众媒介文化品位的一系列思考。  相似文献   

20.
冷彬 《新闻世界》2014,(7):37-38
由于媒介的娱乐化趋势和受众需求的变化,使得体育新闻的报道也越来越娱乐化。本文着重分析了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必然性和具体表现。并对电视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给予理性审视和反思,分析体育新闻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庸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