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張宗祥是一位集文史研究與古籍校勘於一身的學者,且又擅長書法與中醫學。他的艱難成長於學術是思想加經典勵習的積纍。其書學思想的關鍵詞是"筆力、忌俗和氣滿"。《中國戲曲瑣談》顯示了他在中國戲曲研究上的創見性與實踐性,文史研究奠定了其在晚清作爲國學殿軍之一的學術地位。而學術個性的展示,則印證着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等向其執弟子之禮的緣因。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前,香港著名學者饒宗颐先生爲了編纂一部工具書,與作者父女通信59封。《甲骨文通檢》系列自1983年至1999年,15年時間完成了五部分册這些信不僅见證了那個峙代學者的理想與堅守,以及編書背後所發生的故事,更讓我們深深懷念那個逝去的歲月,那些人的真誠情懷,  相似文献   

3.
近讀《中國文化》第十六、十七期合刊所载"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戴執禮《<蒙文通文集>理學部分質疑》(以下稱《質疑》)一文,不禁令人惶惑。在學術界享譽聲望的國學大师蒙文通先生的理學功底竟然那樣"浅陋",犯下了如《質疑》所說的一系列"错誤",何其與蒙先生曾言"自得之深者厥唯理學"相径庭若是?細檢蒙先生書校讀,實見《質疑》于蒙先  相似文献   

4.
编後     
如果闡釋學的循環闡釋(bermeneuitic circle)理論我們可以接受的話,那末對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不斷回思、省察,應成为學術與文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为此本期特闢“中國文化研究的檢討與展望”專欄,刊出三篇專論:一为李學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時代”》,結合現代考古學的發掘成果,提出在本世紀產生巨大影響的古史辨學派,一方面對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今天我們應該從“疑古”  相似文献   

5.
《廣新方言》是沈兼士语言文字學尤其是方言學成就的重要學術著作。由於沈兼士早年的事迹罕爲人知,平生以字行,本名反而被人遗忘;在乃師章太炎《新方言》影饗下而撰著的《廣新方言》,也焉世人遗忘至今。文章從考證沈兼士的本名着手,證明署名沈擎的《廣新方言》一書乃沈兼士的著作,進而封《廣新方言》的编纂體例和训释條例、音轉理論、語言學償值及其性質等方面進行詳細研究,以见沈兼士在近代中國學術與政治上的貢獻。《廣新方言》一書的發现,不僅爲考察沈氏早年生平與學術提供了寶貴数據,而且是探究沈氏學術與思想變遷的關鍵,爲研究中國近現代學術的傅承與中國方言學從傅統向现代的轉型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歷史文獻。  相似文献   

6.
北宋前期的宋學學者均以復興儒家内聖外王之道爲目標,但是,隨着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宋學主流對王安石的政治批判和學術懷疑進一步加深,他們逐漸更爲强調内聖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宋儒反對走王安石從《五經》尋求富國强兵的外王路綫,轉向從《四書》在尋求内聖工夫。宋代士大夫的内聖追求推動了宋學思潮的轉向,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四書》學身心工夫論的建構和發展。宋儒的身心之學不僅僅是道德修身的德性學問,同樣也表達了個體存在的終極關懷。  相似文献   

7.
吴根友 《中国文化》2023,(1):213-225
在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體系裏,其經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經學包括儒學、孔學、漢代經今古文學,狹義經學指西漢今文經學。其子學也只是諸子學之約稱,而非《四庫全書總目》四部分類意義上的子部學問,故其子學很少涉及佛學的内容。蒙先生在價值立場上推崇廣義的經學,但就中國學術的發展與創新的動力而言,他提倡“經子交相發而後其義可備”的經子關係思想,對於子學中的墨學及其對漢代新儒家形成之意義的闡發,道家道教思想、學術史、著作的整理、研究,均做出了度越前人,啓迪來者的重要貢獻。透過蒙先生“經子關係”思想側面的研究,其中藴涵的“作爲方法的周秦諸子學”的思想精義,有待進一步發掘與深化。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九年,在王國維自沉頤和園兩年後,他國内的學術知音羅振玉主持纂録了《海寧王忠愨公遺書》,他海外的學術知音伯希和在《通報》上發表紀念文章,稱這是羅氏"真誠地懷念摯友而爲之樹立的紀念碑".十一年後,曾參舆前書工作的他的助手舆學生趙萬里又主持纂録了更完備的《海寧王静安先生遺書》,也就是現在重印的這部《王國維遺書》以下簡稱《遺書》),我們也可以套用伯希和的話稱這是趙氏真誠地懷念導師而爲之樹立的紀念碑.盡管還存在着搜羅未全、校讎欠精等問題,但它依然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王國維著作集.《遺書》牧録王著四十三種凡一百零四卷.兹參酌趙萬里《王静安先生著述目録》,《静安先生遺著選跋》、儲皖峰《王静安先生著述表》、王德毅《觀堂先生著述考》、洪國樑《王國維著述編年提要》等相關資料,略叙如次.  相似文献   

9.
本刊特約學術顧問霍韜晦先生於2018年6月6日辭世,這是當代儒學界、佛學界、教育界的大損失,也使我們失去了三十年來相交以道義、往還見性情的學術良友。2018年3月7日,當他卧病床榻、手不能書之際,口述了一封致韋政通先生函,發出了"天下將亡,誰能覺醒"的警世之語。可見其於世道人心之關懷之切和慮患之深。經深圳大學王立新教授徵得現香港法住機構《法燈月報》主編張静博士之授權,特將霍韜晦先生此函重刊於此,以饗本刊讀者暨學界諸同道。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一九八六年暑假,我開始撰寫<清初的群經辨僞學>一書,在思考明末清初經學發展的一些問題時,閲讀余英時先生大文<清代學術思想史重要觀念通釋>①,余先生以爲清初學術思想史有回歸原典的現象,我受到啓發認爲明末清初的經典研究,是一種回歸原典運動.一九八七年三月,<清初的群經辨僞學>初稿完成,在第二章第三節<新舊典範競争中的回歸原典運動>,即對此一現象有較深入的論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