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已经由"高高在上"的指导转向学生工作的全盘设计和工作事务的细化.面向具有新特点的大学生,为了实现现代高校教育的目标,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设定计划,开展教育.我们提倡高校辅导员要做到"三下":下到学生课堂,下到学生宿舍,下到学生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2.
"三全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一个理念,其从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角度阐述的育人模式值得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一步借鉴.文章解读了"三全育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就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对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准、缺乏专业人才队伍、缺乏协同合作以及学生认知偏差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双创"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构建"双创"教育模式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双创"教育的关键,本文从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保障体系三个层面构建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高校"三全育人"实践途径进行研究论述,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由岳修峰等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一书,将高校立德树人之工作要旨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教学导向,多层面探索高校教学成效提升的切实路径,为高校良好运用"三全育人"教育途径进行现代化教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坚持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高校育人理念变得更加全面、具体,推动高等学校教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高校要调动力量参与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使全方位、全程和全员育人理念得以真正的实现.由岳修峰编著的《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研究》一书对"三全育人"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准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的传播、树立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是当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文化传承中的预见性、时效性、自觉性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任务型教学强调在"用中学",高职教学以应用和实践为特点,二者非常一致.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在任务型教学三个环节"任务前、任务环、任务后"的基础上,又加上了"变式应用训练"的环节,更加突出"能力"本位,既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又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笔者把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称作"3+1".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人文化涵义的界定,分析了推进高校辅导员"三化"的必要性,阐述了辅导员队伍进行"三化"可持续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着评价目的不明确、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主体不权威的问题。党的十八提出的"三个自信"指明了思政课的教学主旨。在"三个自信"的视域下,科学设定"三个自信"教学评价指标、综合运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全面提高评价主体的素质,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凯  糜莉  刘争 《科教文汇》2020,(12):38-39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的行为及思想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推动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高校来说,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时,应基于新媒体环境,根据高校学生的主要特征来充分开展这项教育工作,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本文以新媒体及其对高校学生群体的影响分析为出发点,探讨了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实施所面对的挑战,最后对基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参考文献"与"引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晓军  王昕 《情报科学》2000,18(2):180-181,184
"参考文献"、"引文"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常用的两个学术用语,针对目前某些文献中对这两个术语使用比较混乱的现象,本文从信息的角度论述了这两个术语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吴志春 《科教文汇》2014,(36):223-224
“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试图对“根”与“跟”的神话哲理进行阐述,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探讨文化寻根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確理解權利要求的内容是審理專利侵權訴訟案件和專利確權案件的基礎。而對權利要求的理解離不開對權利要求自身内容的解讀和專利説明書的解釋。一項權利要求由若干技術特徵構成,解讀一項權利要求時,不僅要正確解讀權利要求中每一個技術特徵自身的含義,而且要考慮各技術特徵之間的關係。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中国幼儿园课程正在从限制走向开放,从预设走向生成,课程有了不确定性。如何处理在这个转变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就幼儿园课程中的"开放"和"限制"这一对矛盾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借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词源的角度考证了“China”的词源研究现状并从历史、地理等的角度考证了“中国”一词的来源。同时,本文以英汉对比语言学的视角对两者作深入比较研究。“China”和“中国”在语言所指及能指上是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16.
韦佳 《大众科技》2016,(10):124-125
文章先从音乐的角度对《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进行剖析,然后通过《孙子兵法》进一步分析《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  相似文献   

17.
陈光霓 《科教文汇》2012,(25):86-86,91
讲述故事的游吟诗人和歌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历史文化传播者。文章以传统西藏的说唱艺人"仲肯"和古希腊诗人"荷马"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和对照游吟诗人的共通之处,说明故事的讲述人在"行走"中不仅完成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流布,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了凝聚群族认同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18.
儒家自孔子开始,便提出"由己"与"由人"的不同。孟子继承孔子"由己"与"由人"的区分,将人间之事作了"在我"和"在外"的两种理解,并进一步从天道与性命贯通的角度为此种区分和理解寻求形而上的依据。由此彰显出孟子对"天"和"命"的两种不同理解与区分:"天"有"义理之天"和"运命之天"的不同,而天所赋予于人者为"命",因此"命"就有"义命"和"时命"的区别。"义命"和"时命"的区别又决定了人间事物有"求在我者"和"求在外者"的两种区分。  相似文献   

19.
"中文雅虎"和"航海导航"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锦泉 《情报科学》2000,18(2):172-173
文章通过简要描述"中文雅虎"和"航海导航"引擎的特性,揭示了搜索引擎内在本质.使用户能够较全面地了解中文搜索引擎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入手,通过对笛卡尔与胡塞尔有关“自我”与“思维”关系的不同看法作一比较,来看胡塞尔对这一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哲学认知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