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正2016年9月5日,浙江作家海飞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麻雀》登陆荧屏。海飞是个温情的人,但坚持认为自己欣赏残酷,奇怪的是,二者在他身上好像并行不悖,一如他笔下民国时期繁华柔软的上海,鲜血与死亡却稀松平常。海飞是个横空出世的小说家,凭着对文字的天赋和执拗,瞬间改变了既定的潦草杂乱的生活,因此,我们也就不会奇怪他误打误撞进入编剧圈后,从《旗袍》开始,短短几年,《旗袍2》《大西南剿匪  相似文献   

2.
王姝 《文化交流》2016,(10):60-62
正在小说《麻雀》的创作谈《我愿意是一只麻雀》里,海飞如此深情地述说着他对上海的少年回忆。因为是上海知青的儿女,少年海飞在上海度过了他大部分的假日时光。那些属于少年的回忆,充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土语方言,苏州河上运货的柴油驳船轰轰驶过,外滩与弄堂  相似文献   

3.
郭嘉 《文化交流》2012,(6):49-52
提到海飞,很少有人真正认识或是了解他。采访之前,我只知道他是热播剧《旗袍》《大西南剿匪记》等剧的编剧,同时身兼杂志主编等职务。我觉得作家好像骨子里都带有些许清高和傲气。但在见到海飞后,我的所有想象全被否定,他很随和,也很幽默。与他聊天,会被吸引着去仔细聆听,听他的过往,听他为写作付出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王姝 《文化交流》2014,(12):63-66
日前,由海飞独立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花红花火》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这是他的又一部传奇大戏.《花红花火》讲述了绍兴一个女酿酒师花红在乱世中波澜起伏的传奇人生.她性烈如酒,从不向命运低头,想靠自己双手酿出世间美酒,却被命运一次次卷入仇恨漩涡.  相似文献   

5.
《高机与吴三春》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爱情故事,它一直在浙南民间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半个世纪前,这个凄美的故事被编成了瓯剧引起轰动,名噪浙江,人称温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扮演吴三春的演员陈茶花也因此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艺术家。可是谁是此剧的编剧呢?许多人并不知道。今年元旦恰逢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上演49周年,于是我采访了这个戏的编剧何琼玮先生。何先生旅居法国,这些日子他又回到温州旺增桥的家中居住。下面是这次采访的谈话记录。从《十五贯》到《高机与吴三春》金:1956年春《人民日报》以周总理的名言“一出戏…  相似文献   

6.
顾艳 《文化交流》2006,(1):48-50
由台湾联合昆剧团与上海昆剧团合演的新编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巡回演出来到杭州,来到《梁祝》故事的发源地,颇有其溯源意义。该剧编剧是我的朋友台湾大学曾永义教授,海峡两岸在昆剧方面的互动最早是由他带动的。早在1990年秋,他参加了一  相似文献   

7.
正在阅读海飞过往的作品时,总能发觉他在脉络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写"烧脑"的小说架构,不仅是融合推理、言情、家国等元素,亦是以细致的方式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怀。浙籍小说家海飞新作《战春秋》的人物中心不再同以往作品一般聚焦于男性角色,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描摹女性谍者的形象,像里面出现的西施、郑旦等人,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众所周知,西施是越国用来迷惑吴王夫差的  相似文献   

8.
《许愿灯》     
正Wish Lanterns: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英国Picador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作者阿修(Alec Ash)是英国一名八零后作家、记者,毕业后就来到中国,先是在西部的一个藏族村庄任教,从2008年开始定居北京。2012年创办了《蚁丘》写作中心,他的文章经常刊登于《经济学人》、《异议》、《前景》、《外交政策》、BBC等期刊杂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社会趋势研究预言作家约翰·奈斯比特是《大趋势》和《2000年大趋势》的作者。这两本书一度轰动全球,发行近千万册,中文版也曾在我国出版。最近,他的新著《亚洲大趋势》一经问世,就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引起了各国政界、经济界、学术界乃至一般读者的极大关注。作者长期从事亚洲问题的研究,到过亚洲许多国家,访问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作家的24小时和24年海飞的微博名是@写字的海飞。如同大多数写作者一样,海飞的一天从正午开始。然后,起床,吃饭,下午开始工作,晚饭后散步一小时,夜里三四点入睡。在书房内穿着睡衣,睡眼惺忪,头发愤怒生长,一天睡八到十个钟头。海飞写作的舞台在浙江杭州的一处民宅里。书房原来是个露台,装修时用玻璃把露台包了起来。三面玻璃,白天关上窗帘,晚上拉开。在冬天,屋内有一台一千瓦的利维斯顿牌暖炉,一盏台灯和一道顶灯织成的白亮光线,照亮了他大部分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12.
每一处经济的绿色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引领;每一个产业的持续增长,都必然有文化特色的内核;每一个企业的自觉自信,都源自文化信念的支撑. 浙江省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深谙这个道理. 独特的山水资源、深厚的历史人文,决定了浙江"百镇不同面,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调结构,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稳增长.  相似文献   

13.
14.
吴敏 《文化交流》2017,(1):13-17
由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收购的国外报纸《欧华联合时报》,兼具中国与海外两种背景,也正是因为这份特殊性,该报在国际传播上选择了"不走寻常路",试图跨越文化、地域的界限,寻找一条通往"春天"的国际传播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16.
17.
梓里 《文化交流》2016,(12):75-78
正2016年9月1日,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6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矾山镇曾经因采炼矾石而盛衰,如今随着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渐完善,崭新的活力逐渐注入到这个古老的矿区。矾都没落,小镇如何寻出路明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制药、净水、造纸等。温州市西南部山区蕴藏着储量丰富的矾矿。640年前,小镇因矾而生,因矾而兴,因矾而名。据探测,矾山镇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frequently assumed premise that Georges Bataille engaged solely in a primarily subject‐centred critique is not here disputed; rather, our contention is that in spite of this, we may look beyond and push Bataille to his own limits to ground a kind of object‐centred critique. If this textual experiment is successful, we come to see a nascent version of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at work in Bataille’s work, effectively functioning as an unacknowledged precursor to the more sophisticated and explicit version of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that Gilles Deleuze engages. Our aim is to focus on Bataille’s Inner Experience as a pivotal moment wherein his critique of transcendence could go either way,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Bataillean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 would result in different outcomes than Deleuze’s version.  相似文献   

19.
樟桂 《文化交流》2007,(6):73-75
在莎士比亚悲喜剧《仲夏之梦》中,女主人公有一句悲叹台词:"噢,那令人刻骨铭心的帕杜瓦!"帕杜瓦大学是意大利一所著名学府,创立于11世纪的帕杜瓦大学城生活着32万人,其中有5万大学生在校就读。  相似文献   

20.
Recent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ne of the key ways in which economics and cognate calculative discourses and practices ‘perform’ the economy is through the drawing of conceptual boundaries betwee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entities of various sorts. One such boundary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markets.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a critical contemporary arena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one product or service market from another is competition (or antitrust) law, which, through its work of market definition, seeks to identify the boundaries of competition: the location of the borders between meaningful economic spaces within which buyers and sellers encounter one another and establish price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in envisioning markets (‘the law's markets’), competition law simultaneously constitutes markets, and it demonstrates this through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xercise of such law in three economic sectors: insurance, grocery retailing, and pay-television. It also shows, however, that competition law is perennially dogged by conflict – both over the placement of such conceptual boundaries, and over the very process of placement and the status of the market boundary itself – and that its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can only be understood in this li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