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刘静华  贾仁安  涂国平 《资源科学》2010,32(10):1846-1855
本文基于能源消费强度的恒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7年间,能源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变化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煤、石油、电力三种能源消费强度的两因素分解贡献值比较和三大产业间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的贡献份额比较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效率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煤的消费强度与中国能源的消费强度变化一致,提出了降低第二产业重点耗能产业的能源效率、技术进步和优化经济结构三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利  雷军  张小雷 《资源科学》2012,34(1):42-49
本文根据IPCC碳排放计算指南缺省值计算了新疆1952年-2008年的碳排放量,系统分析了新疆碳排放总量、碳排放结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并对新疆碳排放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应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了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①1952年-2008年,新疆CO2排放总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不断上升,万元GDP碳排放水平则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倒V"型曲线,煤炭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第二产业能源消费产生的CO2排放量比重最大;②新疆碳排放经历了五个阶段,当前处于经济和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③碳排放不同阶段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升高)也是促使碳排放减少(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由于变化不大,对碳排放的影响很小;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减弱。能源消费强度又进一步受到产业结构和各产业能耗强度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强度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使我国外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为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对产业结构影响外贸商品结构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宁波为例,利用2005-2011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宁波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最后在对宁波各类数据综合的基础上,利用OLS分析法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内部各要素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产业技术进步、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资本技术密集程度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3)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4)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案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完全分解的因素分解方法,揭示1991年以来影响上海市能源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指出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强,未来节能降耗的重点仍然是提高第二产业的能效。最后,通过对第二产业内部的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相关系数比较,得出今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6.
夏艳清 《软科学》2011,(10):59-64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变化的机理是确定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进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细分为规模效应、人口效应、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和削减效应,运用LMDI分解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能耗和排污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效应虽然也增加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但是影响效果远低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是降低能耗和排放的主导性因素,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在不同年份的影响不确定,但是总体来看促进了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其中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行业结构效应对能耗和排污的影响高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对能耗和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构建福建经济增长变动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从最初投入与最终需求两大角度对福建经济增长变动进行因素分解,将福建经济增长变动分解为最初投入结构、技术投入、最终需求总量、最终需求分布以及最终需求结构5大影响因素,定量测度各因素对福建经济增长变动的贡献率。实证结果表明,最终需求总量是影响福建经济增长变动的关键因素,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研究结论可为福建经济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9,(2)
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将2001~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变化的驱动效应分解为人口效应、收入效应、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并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研究发现:(1)三大产业能耗比重变化明显不同,第一、二、三产业能耗比重分别呈现逐年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2)收入效应和能耗强度效应分别对能源消费总量增加起正向和负向作用,对总效应的贡献率达到115.49%和-27.71%。(3)第二产业对收入效应、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的贡献率分别为71.91%、108.97%、89.84%,远大于第一、三产业的贡献率。据此,提出应强化产业结构改善和技术进步运用、注重第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等。  相似文献   

9.
选取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27个国家进行铁矿石需求分析,探寻优化中国铁矿石需求模式的路径。将样本划分为增长型、下降型、先增后减型等类型,分别建立面板模型和使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修正的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经检验,影响三类国家铁矿石需求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城镇化、能源消耗、产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研究表明,中国与俄罗斯同属铁矿石需求增长型国家,具有相似的铁矿石需求模式,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耗对铁矿石需求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中国人均GDP增长一万元将使人均铁矿石消费量增加1.4t;在美国,第二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与能源消耗是影响铁矿石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瑞典等国的铁矿石需求则主要受到第二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水平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使人均铁矿石消费量增加近22kg。参照美国、瑞典等国的经验,优化第二产业从而提升铁矿石使用效率,加快城镇化建设从而改善铁矿石使用结构等措施,对调整铁矿石需求结构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产业内贸易、FDI对我国三大经济圈CO_2排放的影响,文中基于STIRPAT模型,采用2000—2014年中国三大经济圈(即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的面板数据,在人口、地区人均GDP、技术水平指标的基础上,引入FDI、产业内贸易指标对三大经济圈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人口因素和地区人均GDP对三大经济圈CO_2排放存在正向影响;技术水平对CO_2排放量有负向影响;FDI与产业内贸易指标对CO_2排放的影响则存在区际差异,具体而言:产业内贸易对CO_2排放的影响因地区而异,对环渤海经济圈起增量作用,而对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CO_2排放起减量作用;FDI流入量对环渤海经济圈CO_2排放影响大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另外,产业内贸易对CO_2排放的影响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因此,针对各个经济圈的产业特点制定碳减排计划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三大经济圈内各级政府只有优先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创新为基点推动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从而优化贸易与产业结构,才能为全国性节能减排做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迪  聂锐  张炎治  龙如银 《科学学研究》2010,28(10):1490-1494
在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投入结构与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得出相应的影响效应系数;结果显示三者共同解释了江苏经济增长90%以上的原因,其中能耗的规模效应起到主导作用,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呈波动性增长趋势;进一步分析可知,由于在前期能源投入的提前透支及其滞后影响,高资源依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技术进步效应弱化;最后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开源节流、发展低碳经济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我国工业1990—2015年间的统计数据,根据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种技术路径,引入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出反映技术变化的技术进步指标(TC)及技术效率指标(EC),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能源价格、全要素生产率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可在能源价格和能源强度间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且从长期来看,纯技术效率的提高可为工业能耗的降低起到正向作用,技术进步则在短期和长期内可达到促进行业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赢结果,而规模效率对于降低能源强度的正向调解机制尚不显著,但从长期看来仍表现出积极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杨福霞  杨冕  聂华林 《资源科学》2011,33(3):460-467
在能源战略中,作为投入要素的能源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且这种替代效应对未来能源节约将发挥何种作用,已引起学者们较多的关注。基于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资本存量及劳动力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在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计算了能源与非能源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同时,考察了各投入要素技术进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冲击作用;在样本期内,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的平均替代弹性分别为0.49、1.03,且各投入要素技术进步差异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结构份额与效率份额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揭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机理及变化趋势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提出了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的测算方法,基于1985年~2003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中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下降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对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波动较大;无论是从效率份额还是结构份额来看,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都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导致整体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我国产业发展规划,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应该放在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能量流动”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枫楠  沈镭 《资源科学》2014,36(12):2517-2528
本文以CNKI和Science Direct为数据源,运用共词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方法,对国内外"能量流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内"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是运用物质流和能值的方法探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围绕核心,延伸出生物链/网体系、微生物分解、生态群落结构以及新能源这4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物链/网体系中的能量流动,通过定量分析提高对生物量和生产力的认知。国外"能量流动"的研究核心由"消耗"、"节约"和"评价指标"组成,围绕核心形成了模型分析、气候变化、生命周期评价、能量测度指标和中国这五个研究方向,其中研究最成熟的方向是生命周期评价,探讨了众多可再生能源和碳排放问题;模型分析的方向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能量流动视角的测度,研究也比较成熟。综合看,国内从生态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居多,国外从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探讨能量流动的研究比较丰富,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加强气候变化、能量测度指标这两个方向,国内学者尤其要更多地引入能量流动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经济系统和工业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能量消耗规律。  相似文献   

16.
王韶华  于维洋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00-2507
在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低碳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低碳产出、低碳排放和低碳能源3个维度构建了综合反映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1996-2011年数据实证测度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然后以历年产业结构低碳化测度值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为自变量,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各因素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作用。研究发现:1996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呈现逐渐提升趋势;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由于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优化的限制因素较多,因此现阶段应重点依靠投资提升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挖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全国和30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通过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方面分析治理投资等因素对SO2去除量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五个因素中,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措施、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SO2、烟尘的排放量变化率呈现负向效应,尤其是末端治理措施负向效应最大,"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其对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度均值由-10.4%变为-49.9%、对烟尘的贡献度由-60.7%变为-73.7%,而经济规模和煤炭污染强度呈现正向效应,经济规模贡献度高达50%以上,但呈下降趋势。针对SO2去除量变化率的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由规模和结构拉动型转为技术和规模拉动型,各省间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差别较大、规模效应差异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对1980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相互冲击时各自的贡献率和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是负的,不利于其快速发展,而且这两个产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正向影响;②短期内,三次产业经济对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保持在94%以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③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合适的价格保证中国能源需求,减弱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研究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江苏省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投入产出数据,结构分解方法(SDA)分析江苏省化石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经济增长诸要素(消费、投资、调出和出口)是促进能源消耗的最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动效应是削减能源消耗增量的最主要因素,技术变动效应虽然对能源消耗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很小;不同产业中,农业和建筑业中的能源强度变动效应促进了能源消耗,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在节能方面出现“倒退”的趋势;工业是江苏省能源消耗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中,制造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最后,提出四项对策建议,为实现江苏省经济与节能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