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根据城市能源供应生态化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从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的高效利用两个方面说明了城市能源供应生态化之路,并从做好能源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适度超前的能源设施、推进综合能源系统和能源互联网系统建设、完善能源供给生态化治理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城市能源供应生态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树礼  刘世伦  钟孟春  吴秀鹏 《资源科学》2010,32(12):2263-2267
能源安全问题是涉及国家经济、国防等各领域建设的重大问题。传统化石能源是各领域能耗的主体,存在着全球分布不均、可持续供应能力差等问题;我国化石能源储采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装备领域存在能耗大、能源需求量增速快、化石能源依赖性高等突出问题,影响装备长远建设发展和军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美军为保证装备能源供应采取了三方面主要战略:将能效指标纳入装备采办的源头;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能源浪费;研发使用新型能源。借鉴美军装备能源战略举措,结合我国国情、军情,我军装备能源供应要着重加强四个方面:一是在替代能源尚未广泛普及的情况下,要加大化石能源战略储备;二是倡导节能减排,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注重源头控制,在论证设计阶段充分考虑装备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问题;四是要积极研发替代能源和使用替代能源的装备,最终从根本上解决装备能源供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艳芬 《内江科技》2007,28(12):67-68
从能源供应安全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基于能力和环境两个维度。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因素,大体包括国际和国内两大方面,具体包括国内经济因素、安全控制力因素和能源本身因素等,而能源供应安全管理工作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与稳定发展的基石,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保障。文章分析俄乌冲突、美国能源统治和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刚性需求等复杂国内外形势影响,以及我国能源转型发展的不确定性,总结其对我国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要求;立足我国能源结构和资源禀赋,建立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综合能源保障体系,发展多渠道能源开发和能源储备,制定支撑能源转型低碳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建立现代能源与矿业治理体系平台及拓扑图和构成:5G能源专网、能源与矿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处理平台、区块链能源与矿业产业协作监管平台、省级和国家级监管中心,推进建立能源产业全方位安全观与现代能源矿业治理体系,为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调整能源结构,建立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任务已提上日程。在最近形成的二十一世纪上半叶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的构想基础上,对发展大规模非水能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意义与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分析,建议设立国家重大专项,采取长期、持续稳定的有力措施,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当前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期望能正式列入十二五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6.
充分利用大陆桥优化沿海能源供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亚欧大陆桥富聚了我国大部分能源资源,它不仅是全国能源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洁净能试验生产带,还是国外能源的开发输送带;沿海是我国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其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本文提出了利用陆桥优化沿海能源结构的对策和建议:陆桥带与沿海地区充分利用各自所长,优势互补;建议国家及早开发利用中亚油气和西部油气东输问题的研究;及时进行江南尤其沿海地区地下油气管网的辅设研究;沿海地区用能要海兼顾,多能互补优化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经济运行的血脉,乌克兰危机爆发引发区域性能源供应危机和全球性能源市场动荡,全球能源格局和能源科技发展趋势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国能源领域科技战略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基于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能源战略转向研究,结合国际能源贸易、全球低碳转型和国家能源安全等角度,聚焦能源领域科技战略趋势研判。文章认为:(1)能源供应本土化已成为全球能源科技战略发展方向;(2)清洁能源时代,能源技术成本属性逐渐增强;(3)全球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研发进程;(4)清洁能源领域国际科技合作面临新挑战。此外,结合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从战略部署、研发平台、研发导向、创新体制和国际合作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对我国构建能源体系新格局和能源科技新战略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能源现状、能源结构以及对各种形式能源的潜在价值、开发技术等多方面的分析,认为我国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走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亚地区是距离中国最近、最安全的油气资源保障区,是中国重要的海外能源供应基地。当前中亚地区的油气年产量约为2.29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油气年产量比重为3.02%,其中天然气主要集中在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石油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年对外供给潜力约为1.2亿吨油当量。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中亚地区最重要的油气贸易伙伴。然而,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贸易合作面临着大国博弈、内部政治环境不稳定、国际能源合作制度碎片化、国际能源投资政策缺乏可持续性等一系列的潜在风险。未来,中国应加快推动建立务实高效的多元能源合作机制,优化能源合作的主体结构,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和深加工的技术贸易,加快推进能源就地加工转化,并修订现有的双边投资协定,以确保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与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发展与能源供应保障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最具公用性特征的资源,能源的供应保障状态始终是现代国家和地区人口发展的必要资源基础和充分物质条件.未来20-30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人口的增长将逼近峰值水平,全国人均财富的占有水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中国必须面对来自国家自身资源环境基础脆弱的严峻挑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能源供应保障的安全.通过对世界和中国人口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研究,本文提出中国必须继续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及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国际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涵  聂飞飞  胡雪原 《资源科学》2018,40(3):477-485
近年来,中国多个地区相继出现了能源“四荒”问题,说明区域能源安全仍然是中国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从能源供应、使用、经济与环境安全四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传统赋权法的主观性,与TOPSIS法相结合,对中国区域能源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安全性普遍处于中低水平。能源安全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山西、新疆、内蒙古等9个省份,仅占研究省份的30%,其余21个省份普遍低于全国能源安全平均值。中国能源安全性大致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的特点。西北地区能源储量丰富,能源消耗量相对较低,能源安全值偏高;东部及中部地区能源储量较为匮乏,并且能源消耗量巨大,导致能源安全值偏低。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晓锋 《情报杂志》2021,40(4):57-66,56
[目的/意义]研究《能源宪章条约》主要内容、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及功能,可为构建上合组织下的能源安全体系和"一带一路"能源投资贸易提供借鉴。[方法/过程]首先,基于国内外文献和能源行业实践,提出了能源安全范式的演变,深入分析了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诸多严峻挑战。其次,以《能源宪章条约》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为依据,重点分析其作为欧洲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工具所发挥的作用和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能源宪章在中亚的扩展及其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和我国在该地区的能源投资现状,以典型能源投资案例说明了《能源宪章条约》的"双刃剑"作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能源宪章条约》客观上对我国海外能源合作造成了一定的挤压和竞争,但加入国际能源组织,参与国际能源市场的运作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最佳选择。因此,通过多边磋商,待宪章条约完善其内容和机制之际,采取再加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此外,宪章条约在多维度能源安全目标、能源市场竞争机制、能源安全的地区合作体系、能源跨境运输机制以及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等领域为我国提供了成熟的范本,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能源安全系统的仿真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供应安全是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谐。近年来,随着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严重,区域能源安全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中国能源安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产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子系统参数的调控,预测能源生产量、能源消耗量、能源供需缺口与能源战略储备等变量的动态变化,模拟得到三种我国能源安全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保持调控参数不变,我国现有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性将难以持续;通过参数的调整,模拟得到方案1与方案2下的能源安全系统发展模式。相比方案current,从长远上看,因国家战略储备的增加,方案1下的能源安全系统稳定性较好;从短期角度看,方案2中的能源生产量持续增加,保证了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性,但从长远上看,国家战略储备的减少将会威胁我国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所得结果,提出建立国家能源统计管理账户、强化能源战略储备以及加快新能源与再生能源使用等措施以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外油气依存的现状、地缘风险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何则 《资源科学》2020,42(8):1614-1629
在新能源发展方兴未艾之时,油气资源仍然在世界能源消费比重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和油气进口国,保障油气资源供应是攸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本文在分析中国海外油气依存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油气供应保障的主要地缘风险,并提出了保障海外油气资源供应安全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海外依存度已分别超过70%和40%,进口来源地集中程度过高,导致中国油气供应极易受到地缘风险的干扰。中国的海外油气供应面临着一系列地缘风险:世界油气主产区与主要来源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多变、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后或将以能源作为地缘政治手段、新型工业化国家油气需求旺盛且地理集中增加了地缘摩擦的可能性、海上油气运输通道战略节点众多且易受大国实力干扰、油气战略储备不足难以应对突发战争与禁运风险等。鉴于此,针对中国海外油气合作的不同区域与合作重点,提出了保障中国海外油气供应安全的多元化与差异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安全和资源国际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雷 《资源科学》2002,24(1):1-4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与生产国家之一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和基本任务。鉴于迅速变化的消费结构、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 ,2 1世纪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任务是 :在不断扩大资源国际化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进口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及及早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16.
能源供给小于能源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个长期难题。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是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建立能源储备体系,组建国家能源部,可以很好的防止中国能源供给失灵,确保国家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7.
理解能源安全必须综合考虑其客观性、主观性和主体间性。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迫切希望建立一种在非常态下能够自给自足的可持续能源系统,太阳能光伏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首选。以德日美为代表的光伏大国将战略政策重点指向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而将能耗高、污染重的生产制造环节隐秘地转移到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需求日益增长而供给严重不足所引发的主要能源矛盾面前,中国应将光伏清洁利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并实施一系列有利于撬动国内光伏需求、保障光伏技术创新、加强市场监管、建设能源银行和开展战略环评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资源安全战略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王礼茂 《资源科学》2002,24(1):5-10
随着中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打击后,建立了较为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方翻了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石油安全问题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文中提出7个方面的战略对策:(1)尽快建立国家资源储备机构,完善中国的资源储备体系。(2)积极开展资源外交,为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服务。(3)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贸易伙伴关系。(4)积极扶持中国大型资源扩国公司的发展,为中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服务。(5)建立多渠道的资源供应体系,减少资源进口来源单一化带来的风险。(6)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同时寻找新的替代石油的能源。(7)积极参与和共同组织区域性能源安全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36.2亿tce,比2000年14.6亿tce增加了近1.5倍;人均能源消费量为2.68 tce,已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 tce)。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与此同时,中国的碳排放量也已经超过全球的1/4。尽管我国的  相似文献   

20.
郭珊  韩梦瑶  杨玉浦 《资源科学》2021,43(4):733-744
随着中国各省份间能源生产、消费的关联日益紧密,隐含在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流动有助于平衡中国总体能源供需,但跨省能源流动伴随的能效冗余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刻画中国2007年和2015年省际隐含能源流动,测度中国隐含能源流动的能效冗余,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主要从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地区流向华南、西北、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