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诉求人与非人类的价值平等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解人的主体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自在性;无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因而无视实践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呵护自然的必要性,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论的认识论症结;自然的价值是实践中的生成与创造,主体性与属人性是价值范畴的本质属性;因此,为了树立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应该彰显人的主体性———作为“存在的看护者”或“守护者”的主体性,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
 以培根的“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与“天之道利而不害”为代表的欧洲和中国的传统自然观,曾导致技术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即欧洲的奋进型和中国的舒缓的传统维持型。人类掌握自然知识愈多,对自然认识愈深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愈强,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会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原始自然被破坏的就愈严重。人作为技术活动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理智地能动地驾驭技术,克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建立节约型社会,正确对待人的异化,以保证社会健康永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震 《科教文汇》2008,(33):232-232
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和康德对“自我”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对笛卡尔“我思”这一概念的批判,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含义的阐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作为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客体的“自我”具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手稿》直接地说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的批判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把经济学的劳动范畴与劳动主体即人结合起来,得出了“人类的特性愉愉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结论,并且,按照费尔巴哈“从感性出发确定东西”的原则,将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之上,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感性人,劳动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设定物”。这样,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形成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向超越。相对于这种理想化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及私有制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源,是人性丧失的根源,要达到人性的复归,就要消除异化,毁弃私有财产,达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5.
《手稿》直接地说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的批判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 ,把经济学的劳动范畴与劳动主体即人结合起来 ,得出了“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结论 ,并且 ,按照费尔巴哈“从感性出发确定东西”的原则 ,将这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置于感性的基础之上 ,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感性的人 ,劳动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自我意识设定物”。这样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 ,马克思形成了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双向超越。相对于这种理想化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下的雇佣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是私有制及私有制社会“各种矛盾”的根源 ,是人性丧失的根源 ,要达到人性的复归 ,就要消除异化 ,毁弃私有财产 ,达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6.
直观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称谓。直观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固有的”,意味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是原本就有的,而且是完整的、已经完成了的。因此,人认识的任务就是“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把握这种本质或规律。马克思不承认事物有其固有的本质或规律。他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目的正是要纠正它的主要缺点,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认识论原则,即实践的原则。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一种感性活动,马克思突出和强调实践,既从根本上改变了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6,(9)
人的类本质本应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使劳动异化了,人本身类的意识也由于异化而改变,以致类生活对人来说竟成了手段。马克思在追问经济异化的根源时,创造了异化劳动理论,表明人的生命活动发生了分裂。马克思将这种现象归因于私有制的存在,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经阶段,是人类通往全面自由解放的一种过渡。在社会主义生活条件下,通过分析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利于现实人本质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8.
乔姆斯基“方法论的自然主义”针对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而提出,其本质是要反对蒯因在自然化认识论中所表现出的二元论倾向,将“心智的”、“语言的”等现象重新纳入到自然科学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基于“方法论的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对“身-心”统一问题作出了新的尝试,并基于此捍卫了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9.
培根式归纳作为一种科学方法通常被认为具有如下特点:1.以大量经验事实为基础;2.渐进式获得普遍性逐步上升的结论;3.“忽视”观念、猜想或假说的作用。针对培根式归纳的这些特点,穆勒、耶芳斯和波普尔等人对其进行了批评,而惠威尔、内尔和莱欣巴赫等人则为之进行了辩护。讨论这一争论目的在于更为清楚地认识培根式归纳的特征、作用和局限。  相似文献   

10.
科技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的理性 理性是人认识把握世界,创造人类生活的主体能动力量,是人在本质方面的重要特征。理性是人独有的自觉意识和能力,认识世界探究自然,是人的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人自己,给社会设定理想价值目的并给人自己立法,也是人的理性能力。在此,相对于二者所研究的对象领域的区别,我们把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称作“科技理性”,把以理想追求、伦理道德等社会人文为对象的人的理性称作“价值理性”。人类理性的创造物就是文化。相对于上述概念划分,人类实际上拥有了两大类理性创造物,即自然科技理性文化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言-符号来考察人类的认识活动,就应当首先还原语言-符号本身的存在境况。语言或语言-符号仅仅是关于经验/知识以及认识活动的表征而已。人类认识活动的实在性是作为人类文化的文化实在,其实在性是语境中的语言-符号实在性;这是在关于实在的认可范围和认可方式上对物理学实证主义实在的颠覆。语境问题的认识论实质在于:承认哲学以及人类其他的经验/知识并不是对人类生活的超越,更不是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背离;要在文化实在整体性的架构中考察人类的“智慧”以及其他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2.
向力 《科协论坛》2007,(11):124
1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一般性认识其一,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造福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3.
1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关系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中,人类争取社会进步所做的一切活动,都能与自然界由此而引起的变化相适应,即人类在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大都脱离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考察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趋势,或者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简单地看成没有变化、没有发展的固定因素,进而在他们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复又忽略了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论述中反复指出,人的生命、人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已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这是人类社  相似文献   

15.
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形、音、义的符号系统,是用来传递、储存和加工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贯穿于人们认识活动的整个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认识活动,而且也改造了人类语言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出现了信息载量大、通用性能好、表达精确、使用简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语言。这种语言的出现,必将把人类的认识能力,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语言工具是构成社会精神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量子理论的创立,说明了“科学世界”是“自然世界”和认识主体——人相互作用的“共生图景”,其中内在地包含着冬的主观囚素,意识在科学认识中的影响是不可完全排除的。然而,这并不能导致认识客体和主体意识地位的颠覆,即不能因此以为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更不能以为人的意识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相反地,作为对“自然世界”妁反映而获得的“科学世界”,其中的客观性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而作为主观性的人的意识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植根于一定的社会实践尤其是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科学发展的土壤中。在人类历史上,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思维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1.古代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亚氏全面研究了形式逻辑理论问题,制定了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为主的逻辑体系。17世纪笛卡尔进一步强调理性的演绎法之后,不少西方哲学家便认定只有演绎逻辑才能给各种知识以必然而普遍的理论基础。2.近代培根的归纳法。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一派人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三段论…  相似文献   

18.
试论知识组织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对知识的认识知识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实践中产生、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 ,它由个人的隐式经验、想法、洞察力、价值以及判断能力等组成 ,是人脑加工的产物 ,是智力成果。知识来源于信息 ,信息是知识的源泉 ,但同时知识又是信息的一种形式 ,是其构成的一部分。按照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 ,信息可分为三类 :即①有关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 ,属本体论信息 ;②有关人类精神世界的信息 ;③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信息 ,即显性信息。第②、③类信息属认识论的信息 ,而知识来源或表现为后二者。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显…  相似文献   

19.
莱布尼兹的天赋观念问题就是指人的心灵在认识之前的结构问题,他认为心灵在认识之前有一点东西,象有花纹的大理石,即大理石花纹学说。莱布尼兹与柏拉图、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是有根本区别的,他的天赋观念论对康德及后来一些哲学家产生了影响,莱布尼兹天赋观念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生态文化是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的精神成果,是指一种文化观念,是人们对于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各种思想观念。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生态价值观等观念和思想。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事物的认识;(2)关于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的性质的认识,出现了自然支配人类的思想和人类支配自然的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平衡共进的思想;(3)关于人类要生存而如何利用自然的认识;(4)关于在自然面前人类如何处理那边相互关系的认识。这些思想以不同的性质和形式,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