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媛  刘畅 《文化遗产》2015,(3):26-31
韩国学者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种古老的部落祭,江陵端午祭完整地将部落祭传承了下来,生动地再现了原始部落祭的概貌。我们从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祈祷文中可以深入了解儒教形式祭祀是为了江陵地区农业丰产、人畜安全而举行的祈祷活动。而巫祭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神灵的庇佑,以保江陵地区人畜两旺,和江陵端午祭儒教形式祭祀的目的是一致的。虽然两种祭祀的形式不同,反映的信仰不同,但都是为了祈求一方的平安和庄稼的丰收。而端午祭民俗活动中最主要的江陵官奴假面剧和农乐舞等民俗活动,也是围绕着相同主题进行的,是端午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对江陵端午祭各项活动的分析,论证了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内涵——用祭祀的形式表达渴望丰收和平安的心愿。  相似文献   

2.
2005年,韩国率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江陵端午祭"为本国文化遗产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本文通过对端午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呈现作实证分析,剖析中国媒介在非遗报道中的态度及行为,从而揭示中国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韩国将其"江陵端午祭"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守护与弘扬是每一个中国人责任。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多及汉语推广的不断扩大,历史给与留学生管理人员更多的机会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引言 2005年11月24日,韩国节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许多国人感到不解和遗憾。由我国传人韩国的传统节日“端午祭”申遗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反思。中国中央电视台曾在端午节当天派出记者采访,被采访者几乎没人知道当天是什么日子。在很多城市,在青年学生中,“粽子节”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而关于端午节祭祀以及其他的文化内涵都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本土遭遇的一种尴尬。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年轻人忌谈祭祀,  相似文献   

5.
一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嘉兴人又称天中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6.
黄璐 《新闻前哨》2021,(1):64-65
2020年10月15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在武汉开幕. 如何立足湖北、放眼全国,全方位展现展览的主题和亮点,再现感天动地的英勇壮举? 湖北日报聚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策划推出《走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展》系列融媒报道,并于2020年10月16日推出8个版的特别报道,全方位、立...  相似文献   

7.
端午文化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各个时期的演变、发展后,现已形成较为定型的文化体系。在当前"一带一路"的政策环境下,国家鼓励中华文化走出去,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遇到了新的契机。本文从追溯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入手,梳理了端午文化的传播历史,总结了目前端午海外传播存在的问题和海外传播的必要性,为端午文化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海外传播提供参考性建议,以推动端午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8.
周世江 《图书馆建设》2011,(2):60-62,67
图书馆员的使命是在读者服务活动中认识读者个体并根据读者个体特点进行类型划分,最终找到自己在"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价值目标中的规划点和定位点。因此,图书馆员对读者类型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英国学者哈特的内、外在观点论有助于对读者类型进行分析和考查。对读者类型进行划分有助于深入挖掘图书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潜力,深化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目标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闻实践》2008,(7):I0002-I0003
本刊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发起的"情系广元牵手未来——为了灾区的孩子"大型援助活动,获得了全省各界人士的热烈参与,目前进入了实施阶段。据介绍,浙江日报组织"牵手灾区同龄人端午创意活动",为灾区孩子特别制作的一万份"活动特刊"在端午节送到广元,随后还组织了大型报网互动直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中国传统节日——我的端午记忆"读者服务案例策划为例,结合大量工作实践,阐释了少儿读者活动组织策划的特点、流程和技巧,并就进一步提升少儿读者活动的策划水平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1.
贾冬晓 《大观周刊》2012,(34):51-51,50
关于艺术起源的“游戏说”,首先由席勒提出,后来康德对艺术和游戏的自由本质论真正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康德关于艺术和游戏的自由本质论奠定了艺术起源游戏说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以往对"游戏说"的论述多持否定态度,但并未能有力证明之。对“游戏说”自身的肯定与否决,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周初燎祭制度源于歧周文化,属"因于段礼"又不乏创制的跨文化形式.从对<天亡簋>铭文和<世俘>资料的分析可知,西周初年无论大山祭天,还是庙祭先祖,都是以岐周文化为宗教本源.在祭法上,周初尚袭了段商燎祭仪式,可向先王燎祭告胜,但并不直接燎祭上帝,是在燎祭先祖过程中完成对天宗上帝的祭祀.这种燎祭天仪式,为晚周祭天礼制开启了新篇.  相似文献   

13.
B站(哔哩哔哩)"拜年祭"是中国二次元迷群的年度"春晚"。尽管已经连续举办十数年,并在二次元迷群中拥有相当的影响。然而,学界对此文化实践还缺乏关注和分析。本研究以"融合文化"和"异托邦"的理论概念为棱镜,分析了2018年至2020年B站"拜年祭"的二次元文化实践。研究发现,B站"拜年祭"以"游戏化的多模态话语互动"的方式吸引受众参与二次元融合文化实践。更进一步,通过对集体文化记忆的二次元转化,"拜年祭"将传统文化复兴的主题包纳进二次元文化展演之中。不同于日本二次元文化中"宏大叙事"的衰落,中国二次元文化将传统文化、家国想象的"宏大叙事"与个人价值、公平竞争等现代观念相结合,建构起一个既投射了现实"宏大叙事"又绵延于虚拟世界,不断突破时空边界的想象的"异托邦"。在此"异托邦"中,参与者通过二次元创作与游戏化的互动方式再生产了传统文化认同与家国想象,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民族主义的边界,使"拜年祭"成为一个在与技术、文本以及受众的互动中不断丰富和变动的融合文化实践。  相似文献   

14.
1962年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半个世纪里虽屡经修改,但原形主义始终是制度的核心理念。然而,无形文化财制度艺能领域所认定的文化原形却先天不足,大多是在备战全国民俗竞演大会过程中人为创作的产物。这种"伪民俗"被无形文化财制度赋予话语权后,使真民俗的生存举步维艰。21世纪初原形主义引发的诸多弊端受到民俗学界激烈批判后,"典型"概念取代"原形"成为无形文化财制度的新理念。但由于法规制度本身的运作逻辑,"典型"最终沦为另一种"原形",引发新的争议。  相似文献   

15.
解构/建构是当代影视传播中"英雄"形象塑型中一对充满矛盾张力关系的观念/手法。本文以影片《英雄》为范本来分析解构的观念与手法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突出表征与鲜明印记。这种以大众文化产品形态出现的普泛化思潮,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爱国观"、"天下观"中的有益价值,造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军事、文化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一种召唤新时代英雄的心理需求开始滋生,片面的解构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建构的观念与手法得以重新归位。但是,这种建构已经不是对传统红色经典作品中英雄塑造观念与手法的简单挪用,而是在解构中进行建构,从而在当代荧屏中树立了一个个"新英雄"形象。本文将以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范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祭七"丧俗是佛教、道教和社会民俗共同作用的结果,最早的文献记载始自魏晋,在古今的地方志、风俗志以及明清小说作品中多有反映。古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前的法事活动,宗教色彩明显;现代的"祭七"多属于葬后的祭礼,更突出对死者的悼念祭奠。如今"祭七"作为重要的民间丧俗,流传广泛且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甲骨卜辞实际,对甲骨文用在动词后面的"在+受祭对象"结构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这种结构在语法形式和语义上跟"于+受祭对象"格式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种固定结构,由于语境的制约,赋予其"仅仅对于""只对于"等含义;后者只是介词"于"引介对象的一般用法。通过上述辨析,还原出这种结构的本来含义,对深入理解系列卜辞提供了语言学的支撑。同时,文章还对"在+受祭对象"结构具有上述附加含义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揭示。  相似文献   

18.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19.
诗意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历朝历代,吟咏端午节的诗词,不胜枚举。其中大都是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或者描写端午民风习俗的篇章。这些诗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古人过端午的情形。唐朝文秀的《端阳》:"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  相似文献   

20.
印象·端午     
农历五月五,是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尽管端午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在这一天,人们大多吃粽子,畅饮雄黄酒,门楹插上艾草和菖蒲,男子举行赛龙舟等活动。这些仪式构成了端午的民族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的重要一脉。如今,端午节的商业氛围愈益浓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